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25年,蒋介石只是黄埔军校校长,为什么短短一年就掌握了大权?

2023-12-15历史

1925年,蒋介石如何在短短一年内掌控大权?他当时只是黄埔军校校长。

1925年的蒋介石在广州大本营中并未引人注目,虽然他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和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但并没有接近权力的核心。

然而,仅仅一年后,蒋介石就崭露头角,取代了孙中山安排的接班人,成为了国民党实际上的领导者。这一年,蒋介石确实没有闲着。

中山舰的崛起并非完全依靠蒋介石自身的实力,而是得益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一点点的好运。这一年,他的经历丰富多彩。

当陈炯明第一次叛乱,蒋介石不顾危险跑到永丰舰保护孙中山,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孙中山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直到筹建黄埔军校。

在筹建之前,孙中山打算派几个人去苏联学习。

1919年,蒋介石原本打算派遣粤军军长许崇智,但许崇智却因为担心回来后军长位置不保而拖延,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派廖仲恺前去,然而廖仲恺过于忙碌,对去苏联并无兴趣,一推再推。

这让蒋介石看到了机会,自告奋勇前往苏联。在苏联期间,蒋介石成功与苏联人建立联系,为日后崛起埋下了伏笔。

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学说和俄国革命资料,对俄国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多次建议孙中山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

然而,回来后的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安排校长职位,多亏了张静江和许崇智的极力推荐才得以成功。张静江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而许崇智则是因为不想让程潜担任校长,才机缘巧合地推荐了蒋介石。

因此,蒋介石得以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后合影,蒋介石(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虽然蒋介石当时只是一个军人,但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并不高,他的资历和其他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时候,蒋介石并没有获得任何重要的职位,反而毛委员成为17名候补委员之一,这让蒋介石感到非常失落。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内讧。1925年初,孙中山被邀请北上,但不幸在北京去世。孙中山之前安排的接班人是胡汉民,而胡汉民当时正担任代理大元帅的职位,相当于古代的监国。

按照常理,胡汉民接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汪精卫却对此表示不满。

1925年初,蒋介石只是个追随孙中山的军人,他凭什么取代孙中山成为领袖?要知道,有资格接替他的不止汪精卫一人,还有廖仲恺。

因此,胡汉民的地位并不稳固。然而,廖仲恺一心致力于革命,对权力并不热衷,真正想染指权力的是汪精卫。他不仅和孙中山一起北上,还起草了孙中山的遗嘱,是孙中山任命的最后见证者。

无论是胡汉民的事实地位,还是汪精卫的野心,真正决定权的其实是苏联人。孙中山提出联共联俄后,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还安排了顾问来改组国民党,以至于他们在广州大本营有着强大的控制力。

因此,对苏联的态度成为他们支持的关键。这三个人中,廖仲恺支持联俄联共,胡汉民反对联俄联共,汪精卫则属于两面派。

至于蒋介石,一开始并不被苏联人看好,但因为他发表了不少支持联俄联共政策的言论,让苏联人认为他是一个坚定的左派,有了扶持他的想法。

在众人争夺权力之际,1925年8月19日,廖仲恺遭到暗杀,引发了巨大的震动。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誓言要彻底调查此案。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此案的主谋竟然是胡汉民。调查结果显示,主谋是国民党右派,以胡毅生和邹鲁为首,凶手是朱卓文收买的歹徒,而胡毅生是胡汉民的堂弟,朱卓文是许崇智的部下。

这一结果指向了胡汉民和许崇智。尽管胡汉民和许崇智极力辩解,但由于有心人的煽动,无人相信他们的说法。最终,胡汉民被汪精卫送往苏联考察,许崇智则被送到上海。

至今,廖仲恺遇刺案仍然没有定论,但最大的受益者是汪精卫和蒋介石。汪精卫掌握了国民党权力中枢,而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丰收,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国民党二号人物。

当然,这其中苏联的支持是蒋介石最大的助力。蒋介石与季山嘉的矛盾,促成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蒋介石的上位与苏联的军事顾问鲍罗廷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但不久鲍罗廷被调回去,取而代之的是季山嘉。

原本两个人相处得不错,但由于北伐问题而不断爆发矛盾。

蒋介石坚决主张北伐,北伐不仅可以为他赢得巨大的军功,还可以稳固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因此北伐已成定局。

然而,季山嘉却持反对态度,多次与蒋介石发生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表面上,季山嘉认为北伐时机未到,但实际上是因为苏联并不打算支持蒋介石的北伐计划。

此前,苏联一直在寻找中国的盟友,南方找到了孙中山,北方则找到了冯玉祥和郭松龄。此时,北方政权由冯玉祥掌控的北洋政府和张作霖的奉军掌握。

只要支持郭松龄反奉,推翻张作霖,北方就能被苏联掌控。

郭松龄反奉,蒋介石元气大伤。北方掌控在手,南方又是苏联盟友,何必劳师动众南下?基于此考虑,苏联和季山嘉坚决反对北伐。

蒋介石与季山嘉的矛盾,使得国民右派看到了机会。胡汉民离任,他们群龙无首,趁此机会赶走中共势力。1926年3月初,这些人于广州城散发反蒋传单,夸大蒋与苏的矛盾。

这让蒋介石以为苏联放弃他了,苏联要联合汪精卫搞他下台。恰巧,黄埔一期的学生李之龙升任海军局代局长兼中山舰舰长。

本来多疑的他,更加确认此事的真实性。

他并未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先去探探汪精卫的口风,以辞职为名试探汪精卫的态度。汪精卫因为苏联的事情头疼不已,一听蒋介石辞职,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同意了他的辞职。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认为蒋介石和季山嘉的矛盾太深,现在让蒋介石离开一段时间或许能缓和与苏联人的关系。

在蒋介石眼里,这件事是真的,汪精卫确实想要搞掉他,到手的权力怎能吐出来?这时,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突然爆发了。

1926年3月19日清晨,李之龙接到通知说蒋介石要求把中山舰开到黄埔执行公务,李之龙没有多想,按照命令将中山舰开到了黄埔军校。

本来事情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没想到汪精卫先问蒋介石去不去黄埔,蒋介石自然一懵,没打算去啊。不久李之龙又打电话告诉他,中山舰已经到达黄埔,但苏联人想要参观中山舰,是不是得开回来,蒋介石这才知道中山舰居然在自己没有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去了黄埔。

到底是谁安排中山舰去的?那么到底谁安排中山舰出去的呢?根据调查,是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钟发布的,以蒋介石的名义安排李之龙去的。

欧阳钟是国民党右派,所以这件事就是国民党右派策划的,目的是挑拨蒋介石、苏联以及中共的关系,最后闹得不可收拾,将他们赶走。

误信苏联要搞他的蒋介石直接先下手为强,直接宣布戒严,包围苏联顾问住所,驱逐国民革命军所有共产党员等等,这就是著名的「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关系在事变后发生了变化,苏联和共产党人的反应也让蒋介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保命,他选择道歉并辞职。

然而,事情并未按照他的计划发展,汪精卫放弃了权力,而苏联的态度也让他惊讶。苏联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支持他的北伐。

这是因为郭松龄的失败和冯玉祥的下野使得苏联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盟友。最终,胡汉民和蒋介石成为他们的选择。

尽管共产党曾表示反抗,但苏联的反对使他们妥协。经过一番协商和威胁,斗争最终停止。

一年后,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南京。蒋介石自然看到了苏联的行动,他决定趁机实施自己的计划。虽然表面上请回了被赶走的共产党人,但随后却制造了「整理党务案」,推行一系列政策,使得联共联俄的政策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这使得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力迅速减弱,也为日后四一二政变埋下了隐患。可以说,「中山舰事件」对蒋介石的一生产起到了重大影响,使他从此一飞冲天,一直掌权直到去世。

而蒋介石的上位,苏联人在背后功不可没。苏联认为蒋介石有军事实力,而汪精卫则没有。只要蒋介石能站在联俄反帝的立场,苏联就会支持他,纵容他,并不断对蒋介石让步。

共产国际也支持蒋介石,都认为蒋介石上台后会依靠苏联的实力,成为苏联的代理人。然而,他们看走眼了。掌权的蒋介石立刻投向了英美的怀抱,使得苏联为英美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