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虎撑:从游方郎中的标志到中医文化的象征

2024-01-07历史

虎撑,又名「药铃」,是过去游方郎中身份的标志。在古代,游方郎中身背药篮,手摇虎撑走街串巷,人们便知道是看病的郎中来了。而游医们摇动虎撑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我们在阅读「三言二拍」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虎撑」。「三言」指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最好的书。

说起虎撑的来历,要追溯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救治老虎的故事。传说孙思邈有段时间隐居山林,遍识天下草药,写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新本草】等药书。因他医术高明,常常药到病除,人们都尊称他为「药王」。

一日,药王牵驮药材之毛驴至小山村为人看病,缚其于门外,遂为人诊病去矣。未料,毛驴挣脱绳索至山上,遇一大虎。大虎见此活物,大喜,遂食之。食后,大虎躺于山坡上晒太阳,忽觉有物卡于喉咙,吐不出,咽不下,疼得打滚嘶吼,无奈至山神庙求助山神。山神白眼道:「愚蠢之虎仔,不知深浅,竟吞食药王之坐骑,汝速去寻药王。」大虎无奈,只得爬至药王所在之处。

药王见大虎并无扑食之意,只是张着大嘴蹲于地,忧伤地注视着他,似乎在乞求何物。药王见其并无恶意,遂问:「汝不吃吾?」大虎轻轻晃晃头。药王医者仁心,近前查看,见有一骨卡于虎喉。药王撸袖,欲伸手取出虎口中之骨,转念一想,虎乃畜类,万一疼痛难忍闭口,恐被咬断胳膊。药王寻思得一法,取下扁担上之铜环,放入虎口,伸手穿过铜环,迅速拔出骨头,又抹上药膏。药王取下虎口中之铜环,拍拍虎头,大虎不住点头,似乎在答谢这位仁慈之医生。

虎得救,甚悔食药王之毛驴,为报药王救命之恩,自愿跟随药王,为其驮药。山间野兽见药王有虎相随,皆避之唯恐不及,不复伤药王。后世人将撑虎口之铜环改造成手摇铃,成为采药人和游方郎中之标志,所有采药者和游方郎中皆持之,以求虎之保护。

药王出行,总有虎相随,人皆惧之,皆不找药王看病。药王无奈,想一法,令病人将药渣倒于大门口,并吩咐虎曰:「汝见谁家门口有药渣,便知吾正在那家为人看病,勿进村,于村头等吾即可。」虎点头。自此之后,民间吃中药皆有将药渣倒于大门口的风俗。

后人修建药王庙时,正中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只见他赤面慈颜,五绺长髯,方巾红袍,彩带广袖,仪态端庄。他身边有两个侍童,一个捧着药钵、一个托着药包。旁边还卧着一只大老虎,这只大老虎就是药王的坐骑,它也成了药王庙的一尊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