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台北中正纪念堂将拆蒋铜像?蒋介石的「盖棺论定」,貌似越来越近

2024-07-18历史

作者:先知书店

据媒体消息,2024年7月15日,台北当局撤出中正纪念堂的「军仪队」,改为在门前的「民主大道」展示。台北市长蒋万安只是表态「不宜让军人酷暑下操练」。但民进党「转型正义委员会」一直要求「更改纪念堂的名称和用途」、「拆除大厅里的蒋铜像」。自2000年以来,蒋的塑像就在各地不断被拆除。

众所周知,人物塑像的命运,通常与其地位和影响紧密相关。台湾地区对蒋介石的历史定位,或许已经开始从台下的私议变成公开的修订,旨在「去神格化」的此举,也必然与「去威权化」乃至「去党国化」息息相关,台湾地区如何重新评价蒋介石,将会成为两岸接下来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蒋介石虽然早已逝去,但直到今天,仍未「盖棺论定」,这在「死者为大」的中国,是个重大遗留问题。

不仅如此,百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太多故事,都或多或少与他有关联,如果连「基准人物」都晦暗不明,又如何敢对其他事件、人物妄加评论?

很多关注历史的人,因此会自己去找相关的书读,希望能籍此,搞清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绝对无法绕开的人物。

然而,骂他的书太多,实写的极少,除了意识形态就是街头八卦,几乎都不足一观。太多人就是通过这些书完成对蒋的认知,所以在身边、网上见到各种奇葩言论,丝毫不奇怪。

而真正能够触及蒋之灵魂、真正值得挖掘和思考的问题,那些书避之不及。原因在于,什么东西都怕深挖,一深挖就触及到逻辑,这既是那些书的智商上限,也是「敌我意识」使然。

比如:蒋出身草根,天资也谈不上聪颖,白崇禧评价他的军事水平只相当于一个排长,他为何能接连战胜党内大佬和各地军阀,最终带领国民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

蒋早期是布尔什维克的信奉者,为何后来与苏俄决裂?在联俄与亲英美之间,他是如何做出选择和判断,从而给国民党的「质变」带来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辽沈战役是国共内战重大转折点,国军从开始的优势到最后的崩盘,哪些属于「根本原因」?

蒋因军事失利而偏安一隅,死后却出现了一个别样的台湾。如果他当初没有在大陆溃败,历史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走向?

与蒋一同下葬的还有几本书,这几本书象征着他一生的纠结。蒋成于妥协,最终又败于妥协,如果说妥协是其一生行事最鲜明的招牌,那么,是个性使然还是理念所致?

把这样的问题弄清,才会明白,其前期的成功既来自于政党、军队,亦得益于他的世界观;其后期的失败,既来自对手、运气,也深陷于他的个性。籍此,认识到蒋是一个高度矛盾的人物,才算是深入了解了他,同时也深入了解民国史、国民党史、中外关系史乃至ccp史(ccp的历史,有些只能在描写国民党的书里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