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诸葛亮一直对后主刘禅耳提面命,刘禅在心里是否服气?

2024-03-04历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败走麦城的关羽穷途末路,突围至临沮被杀害,

关羽死后不久, 幕后策划者吕蒙离奇暴毙 ,更巧合的是, 曹操也跟着在三个月之内病死

蜀失关羽、吴失吕蒙、魏失曹操 ,可谓三方各有重大损失,真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这意味着天下即将迎来一场重大的政治变局——

果不其然,次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就迫不及待代汉称帝,在洛阳坐上了皇位;

五个月后,刘备也在蜀地流传的「献帝遇害」的 假消息 中公开称帝,

刘备此时已年过花甲,但仍然雄心勃勃,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个军事目标, 并非是宿敌曹魏,反而是盟友东吴

理由是他要为关羽报仇.......

对此,蜀汉众臣颇为不解,耿直的赵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刘备要认清现状: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然而,刘备压根儿不听劝阻,执意要对孙权出兵。

结果是这一仗刘备打了个灰头土脸,七月刘备亲自率军沿江东下,一年后兵败回驻在鱼复县白帝城,

据说战死者的尸骸顺水漂流,塞江而下, 蜀军几乎是全军覆灭

刘备深受打击,不久就得了病,怎么都医不好,或许刘备也知道自己快死了,慌忙派人把诸葛亮召来,

将儿子刘禅托孤给他和李岩,此后不久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候,阿斗刘禅才刚刚十七岁。

蜀汉后主刘禅 ,在三国历史上也是个知名人物了,至今在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说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因为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

刘禅其人不思进取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笑柄,以至于到如今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始终无法扶持成才的人,

而刘禅在史书中的表现亦不尽如人意,

刘备死后, 刘禅对诸葛亮一直言听计从,而诸葛亮一直对刘禅也是耳提面命

奇怪的是,皇权旁落,并未影响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

刘禅甚至颇为大度地表示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等于把朝政都交给了诸葛亮

君臣如此和谐,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堪称理想且完美的,

那么,

刘禅是真的服气?还是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

刘禅曾一度与父亲失散,被人寄养了多年?

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 ,这一年,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屯驻在新野过了一段相当安稳的日子,

不过他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这种日子是不以为然的,反倒是为自己闲得大腿都长肉的情形涕泪交加,

此时刘表已经年老,没了雄心壮志,对刘备招兵买马等种种很不老实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即使 刘备卷入了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的纷争之中 ,刘表也没什么作为,

不过没等刘备在荆州搞出更大的动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北征乌丸归来后,就杀了过来。

在这节骨眼儿上,刘表突然去世了,其次子 刘琮 接管了荆州,

刘琮这个人没什么胆量,他见曹操带着大队人马来打,干脆投降了。

当时刘备驻军樊城,未料曹操军队突然攻袭,待曹军攻到宛城时,刘备才得知这一消息,

刘备羽翼未丰,知道自己落在曹操手里,怕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慌忙率领军马撤出了樊城,

撤军过程中因为荆州数十万百姓相随,导致行军速度非常缓慢, 到当阳长坂坡时 ,曹操的精兵就快要追上了,

眼见情况紧急,刘备再一次发挥了他「妻子如衣服」的宗旨, 把甘夫人连同婴儿刘禅一起抛下,自己先跑了.......

好在赵云及时返回,才救下甘夫人和刘禅母子,

至于糜夫人,也并非演义里说的投井自杀,糜夫人如同三国历史上的「失踪人口」,事迹寥寥无几,死于何时更不得而知了,

甘夫人的结局却很悲凉,她不止一次被丈夫丢弃,

虽然得以逃生但经历这次惊心动魄的灾难,身体捱不住了,年仅二十二岁便撇下儿子刘禅撒手尘寰了。

纵观刘禅的生平,也仅此一次与刘备短暂失散,

鱼豢撰写的【魏略】 里却说,刘备早在建安十一年(206年)驻扎在小沛前, 刘禅就已出生,

并且曹操来讨伐,刘备就曾丢弃甘夫人和时年几岁的刘禅,

混乱中,甘夫人带着刘禅随着逃难的人群流亡到了汉中,

后来刘禅被人辗转卖给了扶风人刘括 ,刘括将他收为养子,为他娶了媳妇,直到刘备夺得益州,此前刘禅有个姓简的邻居当上了刘备的将军又恰好被派到了汉中,

刘禅找到他说明自己是刘备的儿子,

简将军细问之下「事皆符验」,立即将此事告诉了张鲁,

张鲁正想跟刘备搞好关系,闻言大喜,便为刘禅沐浴更衣,将他送到了益州,刘禅这才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这个问题备受关注,

若是按照 鱼豢的说法,刘禅即位时应当是三十多岁了,

倘若刘禅的确有过多年与父亲失散十多个年头的经历,

这意味着他在蜀汉几乎没有什么根基可言,

那么,当他继承刘备的基业后,理所当然就需要一个得力帮手,显然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这似乎能够解释为何 刘禅对诸葛亮如此信任 ,一切大小事务,都交给他处理,

诸葛亮虽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留下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段「鱼水君臣」的佳话,

但在刘备称帝前后,

诸葛亮在蜀汉内部的实际地位和真正作用,还是有待评估的,

举个例子来说,

从关羽之死到刘备夷陵战败,历时两年半的时间里,

并无史料记载诸葛亮提出过什么意见,

究竟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形成足以动摇刘备决心的影响力?

无论如何,当时诸葛亮的地位远不及刘禅执政时期的实际地位,

因此,刘禅和诸葛亮这对相互需要的君臣,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相处和谐。

不过,根据陈寿编纂的【三国志】,刘禅即位时不过十七岁而已, 并无奔入汉中为人养子之事

鱼豢或是道听途说,

倘若刘禅一直在父亲刘备的羽翼下呵护成长的,有刘备的言传身教,即使不能将他培养得出类拔萃,应当也不至于养出个贪图享乐的主才是,

为何他对诸葛亮是如此服气?

要知道刘备弥留之际,曾颇有深意地对诸葛亮说了这样一番话: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无论刘备的遗言是出于真心还是 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

站在刘禅的立场上来看,诸葛亮无异于他皇权路上的一块巨石,

按常理来说,即使刘禅登基之初迫于政治需求也要妥善处理好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那么一旦时机成熟,他应迅速集中皇权才是,

但根据史书的记载,刘禅与诸葛亮相处得颇为和谐, 直到诸葛亮去世,都不曾陷入君臣关系的危机之中,

所以,不少人认为或许刘禅真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整日沉迷享乐,无心政务,这才使得诸葛亮完美退场,

然而刘禅在位41年, 诸葛亮在世时也只是辅佐他11个年头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执掌朝纲30载呢,

既然刘禅扶不起来,他是如何当的41年皇帝呢?

所以,蜀汉后主刘禅没有街谈巷议的那么平庸,不过 他对诸葛亮的信任,还是要打一些折扣的。

刘备的政治遗产

先说刘备留给刘禅的政治遗产

刘备是在刘璋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夺取益州的,这在益州人眼里,刘备的做法实在是太不厚道了,

刘璋是邀请刘备过来协助他平定 汉中的张鲁之乱的

刘备倒好,没帮刘璋平定内乱不说,反倒「鸠占鹊巢」占了刘璋的地盘,

这事发生在 建安十九年(214年)

刘备称帝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这样算起来的话, 刘备在益州的经营不过区区几个年头而已 ,远不及他在荆州的经营,

可以说, 刘备在益州并没有稳固好统治基础,就匆匆称帝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不听劝说,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挥兵东进了,

显然益州潜伏着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刘备当然要夺回荆州了,防止益州出现什么变故使得自己无处容身,

或许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没有阻止过刘备,

然而事与愿违,

刘备战败后不但不退回成都,反倒退到白帝城,

从这一点来看,夷陵之战的失败,带来的恶果还有他在益州的民心,

所以,刘备攒下的基业没剩下多少, 刘备留给刘禅的实际上是一个风雨飘摇之中的江山

那么刘禅是否清楚这一点?我认为他是很清楚的。

单看诸葛亮的仕途,他是在帮助刘备拿下了成都以后才获得军师将军的官职,此前不过是一个「中郎将」负责后勤,

刘备进入益州前,也是将诸葛亮安排在江陵辅佐关羽,

直到成都到手,诸葛亮才受到重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明刘备的政治需求,

反过来说, 诸葛亮的出身背景在此时反倒更让刘备重视

至于才能,不见得刘备在此之前真的抱有「如鱼得水」的想法,至少看起来他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是不及法正、庞统等人的,

可刘备称帝后,就将诸葛亮封为了丞相,并且托孤于他,

原因是什么?

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原因,忠厚老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不是益州本土人士,与本土文臣武将都少有瓜葛,

从这个角度来说, 他的利益同刘备及刘禅是捆绑在一起的,是政治连体婴

没有刘禅,即使诸葛亮想自取蜀汉江山,众人岂会听他的?

可没有诸葛亮, 17岁的刘禅失去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政治威望不足也难以维持统治

很显然,刘禅是清楚这一点的,

所以在漫长的时间里,任由诸葛亮呼风唤雨。

刘禅的危机

刘禅继位的同一年, 的确迎来了第一个政治危机 ——内部有四个郡一齐叛乱。

哪四个郡呢?

益州郡、永昌郡、越隽郡、牂牁郡。

多郡叛乱,蜀汉政权随时可能倾覆,

最先叛乱的是益州豪族 雍闿 ,他在士燮的引诱下叛蜀归附了东吴,

之后雍闿又派永昌郡的孟获 用造谣的方法煽动 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二人参与叛乱。

这四郡之乱,看似是蜀汉内部的问题,

实则 离不开东吴的手笔——士燮

士氏家族在汉末三国,是名副其实的地方 「土皇帝」

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

出入时鸣钟响磬,备具威仪,就算是从前的南越王赵佗也不能超过他们,

这样实力雄厚的家族,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就归附了孙权,刘备刚刚咽气,东吴就已迫不及待地跑出来找茬了,

因此,诸葛亮并未急于平乱,反倒是先恢复了与东吴的外交关系,直到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才出手平定叛乱的四郡。

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对于皇位还没坐热的刘禅来说,可谓是 一场严峻的心理考验 ,诸葛亮与东吴的瓜葛可谓不浅,其胞兄诸葛瑾一直在孙权手底下效力,

诸葛亮先稳固外交再平定内乱的策略,但凡刘禅昏庸一些,便会埋下疑心的种子,

可刘禅选择全力支持诸葛亮的主张,还按部就班地 将张飞长女立为了皇后

南方四郡平定后,诸葛亮主张撤兵,这种堪称大胆的做派刘禅也选择了支持,

而李严也是在建兴四年(226年)春,才从永安还住江州,

可以说, 刘禅极尽所能在四年的时间里,给诸葛亮提供了个非常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

像刘禅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真的不多见,

即使他根基不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有效控制诸葛亮的手段,

起码刘备临走之际还留给他一个 镇守永安、「统内外军事」的李严 ,来制衡诸葛亮的权力,

在这危机时刻,刘禅顾全大局,能够做到全权托付诸葛亮,又滴水不漏地避免了诸葛亮的政敌趁虚而入这个后顾之忧,

在这件事上,要是换作我们中的某一人,都不见得比刘禅做得好。

丞相的影子

此后,诸葛亮在朝堂上更是事无巨细、鞠躬尽瘁,将蜀汉国内打理得井井有条,

刘禅对他也一直言听计从,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他对于诸葛亮大权独揽的情形并无任何介怀,

不过在诸葛亮北伐之前, 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因素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建兴五年(227年),北伐开始,诸葛亮在出发前写了一封令人动容的【出师表】,

不过这个【出师表】微妙地体现出了 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监管 」。

此时的刘禅已年满22岁,实际上早就到了亲政的年纪,

可从诸葛亮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来看,

蜀汉的政权中心依旧是相府

对此,刘禅真的没有意见和看法吗?

说到底,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而不是代替刘禅。

但刘禅对诸葛亮仍旧是宽宏大量,他不见得 对「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感兴趣,

不过却义无反顾地支持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

而且在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过程中,刘禅一直坚定地站在支持诸葛亮的立场:

魏明帝班告益州百姓发了篇檄文,声称诸葛亮「内贪专擅之实」,刘升之(或为刘禅另一小字)兄弟守空城而己,面对这种明显挑唆刘禅与诸葛亮这对君臣关系的檄文,刘禅不为所动;

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谎称道路被雨水冲坏了,粮草运不过来叫诸葛亮退军,事后诸葛亮将其贬为平民徙往边地。李严的身份实属特殊,作为另一位托孤大臣,其处理结果实际上是非常敏感的,不过刘禅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失败自降三级,事后刘禅也很迅速地恢复了他的职务.......

种种迹象表明,刘禅似乎真的履行了父亲临终的遗言——「以父事之」,

不过,益州本地势力李邈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际,指责他「身杖强兵,狼顾虎视」,被刘禅下狱处死。

这一点来说,

李邈所说或许是当时蜀汉内部真实情况,

诸葛亮军权之重,怕是刘禅也拿他没有办法,不得不听之任之,

换个角度说,刘禅始终非常聪明,头脑清醒,不管他内心怎么想,他在这件事情上处理得都是滴水不漏的,

诸葛亮虽然心力交瘁,死于北伐之路,拥护他的人还在,

倘若刘禅听信挑拨,摧毁诸葛亮树立的权威,怕是真要背上昏庸的名声了。

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

无论如何,诸葛亮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做到官吏不敢违法犯纪,人人奋求上进,道不拾遗,强不凌弱,民风淳厚,秩序井然,

这种程度,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甚至不动声色地为刘禅削弱了益州本土势力,看似蜀汉由诸葛亮一人说了算,

说到底, 得罪别人的事也是诸葛亮在做,而刘禅只要当个宽宏大量的皇帝 ,压根不用担心各方势力对他产生什么不满, 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所以,刘禅和诸葛亮这对君臣如此和谐的基础,信任是一方面,利益双赢却是根本因素。

一国之君的气度

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他去世后才逐渐显露出来的。

诸葛亮刚去世时,得到消息的刘禅一度哭昏,

当诸葛亮灵柩运回时,他更是亲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但是,当百姓们向朝廷请命给诸葛亮立庙时,刘禅的态度是很坚决的——不答应,

直至29年后,也就是263年,刘禅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不仅如此,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做了两个重大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

这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一步步「自摄国事」,将蜀汉政权渐渐收回到自己手中。


其二,停止北伐。

由此看来,刘禅此前应当是不赞成诸葛亮北伐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过。


尽管如此,

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能够和谐到这个地步,诸葛亮这个大权独揽的人也能够得以善终,

这其中,离不开刘禅清醒的头脑,

身为一国之君,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还能够知人善用,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简直有点太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