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神出鬼没,50年后手下败将暗讽粟裕夸大战绩

2024-02-06历史

1955年开国授衔时,十大元帅名单一出,粟裕却没有名列其中,一片哗然,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人们在谈论开国元帅时热衷的话题。

在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毛主席心中担任志愿军统帅的第一人选就是粟裕,因为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指挥60万弱势兵力对战强势的80万国民党精锐,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我解放军中较少拥有大兵团指挥作战经验的将领。

事实上,粟裕不但能指挥大兵团作战,也能够指挥攻坚战,更擅长打运动战,以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打出来的战绩,评定元帅军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最后没有评选为开国元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粟裕在军中资历不足,在建军初期只是一个班长,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提拔起来的。

粟裕将军并不热衷于政治,没有评上元帅虽然有遗憾,但是能评上大将他也很知足了。

然而作为战神级别的人物,近些年来网上却不断有质疑粟裕战绩的声音,比如苏中七战七捷战绩太过显眼,大部分读者看了之后都会感觉,这是人能指挥出来的战役吗?如果粟裕不是「神」,那么,这个战绩就有可能是假的。

1990年,在苏中战场被粟裕打得晕头转向的手下败将、前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在美国居住几十年后回到中国定居,担任第七届政协委员,回国期间,已经快要90岁的李默庵笔耕不辍,想起当年的事迹写了一本回忆录,名字叫【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

作为粟裕曾经的老对手,在回忆录中李默庵对粟裕取得的「七战七捷」颇有微词,词语中暗讽粟裕「七战七捷」夸大战绩。一时间关于战神粟裕的质疑纷至沓来,对于苏中七战七捷的骄人战绩表示怀疑。

纵横为了查清楚粟裕究竟是真能打还是被「神话」,查阅了很多资料,今天就带领大家回顾苏中战役,看看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

蒋介石不讲「武德」,撕毁和平协议,下令围攻中原军区,李先念率部突围,解放战争正式拉开序幕,蒋介石随即展开对全国解放区的大进攻。当时蒋介石刚刚回到南京,对于卧榻之侧的苏中解放区十分不满,不仅感觉不安全,也感觉很没面子,因此打算派重兵把粟裕驱逐出江苏。

蒋介石调自己的得意门生李默庵担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着手对粟裕作战。李默庵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黄埔一期一直有这样顺口溜「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

蒋介石之所以会选李默庵这个门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默庵不但在军校读书时成绩很好,对共产党也很了解,在黄埔军校时期曾一度加入过共产党,在国民党率军东征的时候,李默庵还担任过共产党的党代表。后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事变时,李默庵选择跟随蒋介石,这被蒋介石看作是值得信任的人。

相对于大多数的国民党将领来说,李默庵最被老蒋看中的就是他在「围剿」战争中表现,曾长期担任卫立煌的副手,在对红军的「围剿」作战中「战功赫赫」。在抗战中,李默庵曾与共产党人深入合作,深入研究游击战术,对共产党的游击战术有一定的了解。

凭借国民党将领中「最擅长打游击」的标签,1941年奉蒋介石命令与英军军事代表团合作训练突击部队,担任陆军突击总队司令一职。

蒋介石对李默庵期待很高,抗战结束后让其到浙东地区主持受降,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跟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一较高下。

对于能否打过粟裕,李默庵上阵之前是信心满满,毕竟自己研究游击战术多年,有朝一日终于能大显身手,一个连黄埔军校都没上过粟裕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李默庵拥有信心的根本是自己所辖5个整编师,外加两个旅,共计12万人,其中不乏李天霞率领的整编第83师,黄百韬整编第25师等国民党美械精锐师。

在他部下将领的眼里粟裕所部不过3万余人,类似什么师和纵队的番号都不愿意去了解,跟这样的部队交手,根本就是一触即溃的事情。

由于前不久廖耀湘一个团在东北打出重创前来围攻的东北民主联军六个团的战绩,李天霞当时就在作战会议上叫嚣:「我的部队没有问题,一个团就可以和共军干一下!」

苏中战役爆发了,只不过让李默庵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有动手,反而是粟裕已经打上门来。

七战七捷第一战,宣泰战役打李天霞一个措手不及

1946年7月13日,李默庵得到消息,粟裕的主力开始向宣家堡、泰兴方向的集结,目标正是对准了在作战会议上放狠话的李天霞的整编83师。

粟裕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在李默庵看来是意气用兵,因为宣家堡是停战协定生效后国民党军侵占的,泰兴则是停战协定即将签署时国民党军抢占的,打这两个地方根本就不明智。当然,如果粟裕能够攻占这两个地方对于国民党军来说,那就是颜面扫地。

李天霞给李默庵致电报告情况,李默庵询问李天霞能否守得住,李天霞说:「守泰兴的是十九旅的第五十七团,团长钟雄飞;守宣家堡的是十九旅的第五十六团,团长刘光宁。」并且表示这两个团「战斗力都不错,两位团长打仗有办法,请司令官放心!」

李默庵也就不再担心,毕竟李天霞之前是国民党王牌军74军的军长,在抗战期间也是硬茬子。但是由于李天霞部并没有把华中野战军放在眼里,构筑的防御工事并不坚固,当晚李天霞就接到新四军「攻入城中,正展开激烈巷战」的军报,李默庵立即要李天霞派兵增援,然而增援部队却受到华中野战军打援部队的伏击,无法有效增援,经过激战一昼夜,除敌军一个营部逃脱外,其余三千余人被全歼。

当时李默庵怎么也想不到粟裕为何会先打自己手下最强的李天霞部,直到多年后看了粟裕的回忆录才恍然大悟,粟裕说李天霞的部队:「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进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我们定将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

七战七捷第二战,皋南战役打李默庵一个出其不意
当时李默庵判断粟裕在进攻宣家堡和泰兴的时候,主力损失不小,应该趁着其虚弱之时,下令整编第49师攻占如皋,整编第69师增援泰兴,整编第83师攻占海安,三路大军一齐出动,打粟裕一个有来无回。

按照李默庵的计划,整编第69师应该是能够与粟裕主力在泰兴遭遇,而整编第49师和第83师能够攻占如皋和海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69师没有遇见华中野战军主力,倒是150里外的整编第49师被粟裕主力包围。

当即打李默庵一个出其不意,其实在围攻泰兴时期,粟裕已经料到李默庵会率军占领华中野战军后方的如皋和海安,因此就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佯攻泰兴,自己率领主力百里奔赴如皋,围歼整编第49师,在四倍于敌的情况下,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整编第49师一万多人基本被全歼。

在粟裕看来,伏击前来增援的整编第65师自然是以逸待劳,但是来犯的敌人早就做好了准备,一旦与整编第65师陷入激战,很可能无法撤离战场。如果迅速奔袭到如皋整编第49的身后,一定能打他一个出其不意。

在此战役中,粟裕部因为长途奔袭,自身也是疲惫不堪,尽管以四倍之军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歼敌一万余人,但是华中野战军伤亡也达五千人以上,不得不进入调整。

但是比较有趣的是,李默庵在回忆录中却说,此战国民党军虽然受了点损失,但是占领了如皋,陈诚还亲临南通祝贺李默庵打了胜仗。

七战七捷第三战,海安修整打李默庵一个瞒天过海

占领了如皋后,我估计是陈诚看李默庵打仗不太靠谱,打着祝贺名义前来督战。由于华中野战军连续作战,急需休整,而陈诚和李默庵已经策划了对海安的攻击。

海安是苏中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粟裕立即向华中局的领导请示,到底是防守,还是放弃。

华中局紧急开会,最终认可了粟裕的方案,在海安打防御战后,为主力争取休整时间,然后再主动撤离,创造新的战机。

因为主力部队没有参加战斗,而是由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部队不久的第七纵队主战,但是这支部队依然没有让粟裕失望,他们用三千多兵力抵抗五万国民党军的轮番猛攻,奋战四天给敌人创造了三千多人的伤亡,而七纵只伤亡二百余人。

经过阻击之后,七纵主动撤离战场,李默庵还以为粟裕的主力防守海安呢。

其实这一战给国民党军造成的伤亡本来并不大,七纵的防御也处于拖延战术,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华中野战军的主力得到休整。

让李默庵没有想到的,他苦苦追寻的华野主力就在海安不到十公里的地方休整待命,经过休整后的主力部队为此后的连续作战奠定了基础。

七战七捷第四战,李堡之战打李默庵一个囫囵吞枣

李默庵以为攻占如皋、海安之后,粟裕部大势已去,自己这次作战大功告成,因此开始调整防线,以待进入下一个作战阶段。

其实粟裕一直在等待出击的时机,就在李默庵频繁换防的时候,粟裕看准时机,对刚刚到达李堡的新编第7旅19团进行围歼。

由于19团事先并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华野主力的围歼,在仓促构筑阵地后就被突破防线,全团被歼,据说由于刚刚到达阵地,连电话线都没有接到,一直到被全歼的时候也没有发出求援电报。

得知第19团遭遇伏击,李默庵连战场的情况都不知道,就立即派出第21团前去增援,结果在路上又遭到伏击,此战粟裕不动声色打掉第七旅七千多人。

此战之所以打的不费力是因为,李默庵的部队已经深入到苏中解放区,在解放区里,李默庵的军队就跟瞎子一样,根本就发现不了华野主力的动向,不明不白就损失了这么多部队。


七战七捷第五战,丁堰之战打李默庵一个晕头转向

李堡战役结束后,李默庵发现粟裕主力战斗力依然很顽强,并且还补充了一些兵力,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反而无法调动机动兵力寻找华中野战军主力。这对于擅长打运动战,各个击破的粟裕来说,简直就是得心应手。

中共中央随即指挥粟裕:敌苏中各部分散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凡能歼灭之敌一律灭之。李默庵不得不收缩防线,退守到已经占领的区域而不敢继续北进。

随即粟裕让七纵以及一些地方部队佯攻海安、黄桥,而自己则率华中野战军主力从海安隐蔽南下,向丁堰、林梓发起进攻,激战一夜后,完成对李默庵占领区内交通警察的打击,相继5个交警大队以及第26旅一部被全歼。

这些交通警察部队,其实就是国民党军统在抗战时期组建的特务游击武装,装备不错,但是不能打,一战就溃败,打得是干净利落,还缴获了大量的美式卡宾枪和机枪。

这把李默庵气的,粟裕三万多人的队伍在自己的防区里行军,老百姓家狗都不叫唤一声,搞得自己晕头转向。

七战七捷第六、七战,打李默庵一个围魏救赵

前五次对战,李默庵虽然有损失,但是终究没有「伤筋动骨」,等到六次和第七次作战的时候,打得李默庵就难受了。

国民党高层见李默庵在苏中战场迟迟没有取得战果,就调来国民党王牌第五军进逼苏中解放区首府淮阴,为了策应第五军,整编第25师奉命北上攻取邵伯镇,之前我们讲过粟裕在抗战胜利后,对高邮邵伯发动进攻,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李默庵认为攻打粟裕的老巢,他不可能不回援,但是让李默庵没有想到的是,粟裕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了驻守黄桥的整编69师99旅的两侧,对该部展开围歼。99旅朱志席被包围后,立即向李默庵求援,朱志席是李默庵的老部下,又都是黄埔精英,不能不救啊!

于是李默庵调集一个旅一个团前去增援,结果又被粟裕来了一个打援阻击损失惨重,前去攻打邵伯的整编第25师的部分部队也被调去营救朱志席。结果整编第25师的援军还没有赶到,99旅已经全军覆没,旅长朱志席被俘虏,增援的部队更是惨不忍睹。

更让李默庵痛心的是,整编第25师在邵伯镇没有取得成果,当初日伪军在邵伯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粟裕打下后又进行了加固,再加上邵伯地形复杂,整编第25师根本就施展不开,不得不撤离邵伯。

连续两次战斗,李默庵损失五千多人,被俘一万两千多人,李默庵到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上了粟裕「围魏救赵」的圈套,可是为时已晚,在整编第25师撤回到扬州后,苏中战役基本已经结束。

被粟裕称为「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粟裕以三万多人的华中野战军面对十二万的李默庵部,不但损失不是特别大,反而歼敌6个旅加5个交警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

看了苏中战役的过程,真的让人感觉这就是粟裕报了假的战绩,李默庵在1995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暗讽粟裕夸大战绩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粟裕真的有这么神吗?然而当我真正翻开李默庵的回忆录时,我才发现,所谓粟裕夸大战绩本就是无稽之谈。

粟裕战后上报战果为消灭李默庵部六个半旅,五万三千余人,而李默庵的部下统计损失在五个旅左右,约有四万人。

应该说,李默庵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并且在1990年回国后写回忆录是没有政治上的压力的,其所讲述的战役经过,基本与粟裕相同,甚至很多不解之处,还是看了粟裕的回忆录才明白的。

但是在具体人数上较真就没有意义了,国共双方统计口径不一样,统计方法不一样,出现不一样数据是很正常的情况,比如有的战役,出现几万的差异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约四万人,与五万多人其实也没差多少,李默庵的部下虚报的战损倒是有可能的。

比如在苏中战役第一次战斗中,粟裕说歼敌三千,已经俘虏了李天霞的一个团长,但是李天霞在上报战损的时候说「这两个团吃了亏,但是建制还在。」而李默庵却「没有再深究」。

李天霞损失了三千人,害怕受处分,虚报战损很正常,但是李默庵没有去「深究」,还说粟裕歼敌三千人不实。

即使用笨道理想,粟裕出主力三万多人偷袭国民党的两个团,难道连三千人都歼灭不了?如果没有激烈的作战,没有歼灭这么多兵力的?为何李默庵随即又判断粟裕主力受损呢?

可以说,通过对战场细节来抠字眼,显得李默庵有点小气了,毕竟不是每个手下败将都能对战胜自己的人心悦诚服。

比如李默庵在回忆录中说,虽然粟裕赢得了胜利,自己却并没有败,因为自己的作战目的是收复地盘,占领被华中野战军占据的地盘,尽管损失了一些军队,但是也收复了很多地盘,作战目标实现了,南京政府也从来没有怪罪过自己。

南京是没有怪罪他,但是苏中战役之后再也没有让他在一线带过兵。

李默庵的这份回忆录是有价值的,通过自己对战场事迹的还原,更佐证了粟裕指挥作战时的厉害。

当然,即使心中颇有微词,对于粟裕,他还是得承认粟裕「常常以较少兵力消灭国民党军较多部队,新四军战法高明。」

回首粟裕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不得不说,是有迹可循的,我认为除了粟裕指挥作战水平高超之外,还有三点原因不能忽视!

第一点就是,解放区主场作战,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李默庵研究了半辈子的游击作战,最终还是没有所成,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参悟游击作战的本质核心,那就是要有老百姓的支持。

当粟裕的部队在李默庵的防区能够「神出鬼没」,主要原因就是有老百姓的掩护与支持。

粟裕晚年回忆道:「我们部队营以下干部、战士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即使是团以上干部,虽然大都是外地干部,但是由于长期在苏中地区坚持,坚持了八年抗战,与人民结成了血肉关系。」

「我军的补给无所谓什么交通线很长的问题,到处都是我们的后方,到处都可以安置我们的伤病员,到处都可以得到补给,所以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的待遇就惨了,侥幸从战场逃脱的一个旅长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说「地方民众不问男女老幼皆为匪之军民,到处袭杀国军,我军处处受袭,人人被俘,除少数外,无一漏网。」

事后统计,在这次战役中,直接参加战斗的解放区百姓达十四万人,民工人数高达五十多万人,这压根就不是三万人对战十二万,而是七十万人打十二万人,岂有不胜的道理。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能够取得胜利,也是在老百姓的拥护下,这才是根本之道。没有老百姓支持的游击,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衣,自己欺骗自己。

第二点就是,军事情报准确,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在李默庵的回忆录中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中共军队的情报很厉害。

「我同粟裕作战中就体会到,我们的每一行动计划,粟裕都了如指掌,这是他把握战争主动权的前提。」要知道李默庵的作战计划刚刚制定,粟裕随即就知道了作战部署,然后采取先发制人。

比如7月9日李默庵在常州召开作战会议,席间都是李天霞那样的高级将领,按理说是不可能泄露出来情报的,但是粟裕是在7月10日就得知了作战计划。

7月12日当时还在负责国共调停工作的马歇尔拿着李默庵的作战计划到蒋介石那里去质问国民党为什么要发动内战时,而粟裕已经做好了应对计划。

针对绝密作战计划泄露,李默庵在回忆录中说「事后我始终也没有查清楚」。事实上,李默庵在对阵粟裕之前,对粟裕一无所知,仅仅知道其爱吃辣椒,不怎么爱说话。

在战场上的情报侦查上,粟裕一样甩李默庵几条街。

新编第七旅副旅长田从云被俘后,曾经向第一师副师长陶勇抱怨说:「老百姓躲开倒也罢了,遍地是民兵,分不清哪个是兵,哪个是民,到处打冷枪,到处抓我们的谍报人员,捉得一千二净,去一个捉一个,去两个捉一双。我们都成了睁眼瞎,哪能不打败仗。」

第三点就是,粟裕坚持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没有打不赢的道理

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曾经夸赞粟裕说:「粟将军,你很会打仗!」

一向寡言少语的粟裕立即回复说:「这是讹传,我打的每一个胜仗都是毛主席的英明指挥和战士们英勇战斗的结果,我只是一名承上启下的执行者而已。」

调子虽然起的很高,却也是事实,粟裕从来就不是中共的「嫡系」,从来也没有受过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但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贯彻执行者,毛泽东在苏中战役结束时,曾经总结粟谭的战斗方法时说「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式,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这不就是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力量,然后各个歼灭对方嘛!

苏中战役,粟裕完美诠释了毛泽东的运动战打法,正如李默庵总结的那样:粟裕部是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打的,我记得在江西作战,即当年「围剿」红军时,红军也是这样一种打法,概括地说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对方,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打则必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很高明,我曾反复研究过。

说到这里,李默庵也许真的懂了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才能够完美运用此种战术,国民党打游击,终究是「东施效颦」,得其动作不得其要领。

粟裕的胜利不单单是人民军队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毛泽东卓越军事思想的胜利,有了这三样法宝,创造军事奇迹还有什么可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