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战无不胜的八旗铁骑,遭作战生涯中的滑铁卢,600人被12人追着跑

2024-04-14历史

众多人对八旗铁骑的实力赞不绝口,似乎只要八旗铁骑一出动,胜利便唾手可得,无论哪支军队遭遇他们都会感到压力山大。然而,在八旗铁骑的征战历程中,也有过一次令人尴尬的失利。常胜将军八旗铁骑遭遇了他们的滑铁卢。

探讨明朝灭亡的缘由时,八旗铁骑这一强大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众所周知,战争并非朝代更迭的唯一原因,但其结果无疑会深刻影响国家的命运。八旗铁骑历来战绩辉煌,战无不胜,无论是面对明朝的正规军还是遭遇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他们都能轻松取胜。

八旗铁骑之所以如此强悍,与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精通骑射技艺。有言道,女真族不过万人,但一旦超过万人则难以匹敌。明朝士兵多为步兵,因此难以抵挡八旗铁骑的冲击。

然而,八旗铁骑并非无敌。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们在连胜之余,也有过失手的时刻。崇祯二年的一场战斗中,八旗铁骑就遭受了一次惨痛的教训。一支仅十二人的骑兵队伍挑战了六百多名清军,这场战斗彻底改变了清军对明军的看法。

当时,皇太极率领铁骑绕过山海关,直逼京津地区。北京和天津几乎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任由他肆意掠夺。明军野战难以抵挡铁骑的冲击,赵率教和满桂等勇将也难逃一死。八旗铁骑所过之处,生灵涂炭,烧杀抢掠,令明军胆寒。明军越是胆怯,八旗铁骑便越发残忍,见明军不堪一击,便分散兵力四处劫掠。

一支约六百余人的清军抵达通州城外,偶遇一支十二人的散兵队伍。清军一见便欲上前交战。根据过往经验,即便人数众多,清军也不惧,因为他们认为明军易于击败。更何况,此次他们在人数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清军首领信心满满,甚至亲自冲锋陷阵。

然而,意外发生了。这十二骑兵毫不畏惧,反而一箭射杀了清军首领,令在场的清军震惊。另外两名首领也惊讶于明军何时变得如此勇猛,但他们并未退缩,勇敢应战,结果同样中箭身亡。这十二骑兵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英勇,箭法精准,箭无虚发。剩余的清军试图包围他们,依靠人数优势消灭这些骑兵。

但这十二骑兵既不畏惧,也无意逃跑,继续射击。清军很快陷入恐慌,他们试图调动弓箭手反击。然而,这十二骑兵不仅箭术高超,防御同样出色。他们阵脚不乱,无一人中箭。清军见状,将领阵亡,士气全无,只得四散逃窜。

这十二骑兵毫不留情,追击清军,一路上连续射击,直至箭矢用尽方才罢手。战后统计,这十二骑兵射杀的清军竟达四百多人。

真相大白后,人们好奇这伙人是否为明朝的精锐部队。若真如此,为何明朝仍被清军击败。实际上,他们并非官兵,而是一群马贼,领头的是商敬石。他们本欲前往战场为国效力,立功受赏,不料途中遭遇清军,从而引发了这场明朝晚期史无前例的战斗。

清军虽在此战中损失不大,但也不再肆意妄为,放弃了通州,转攻昌黎县。昌黎县的军队在十二骑的指导下,变得勇敢且机智,不再像以往明军那样畏缩,开始积极抵抗。县令左初到任后,积极组织守军登城迎战,甚至动用大炮。清军进攻时,许多人被炸得粉身碎骨。当火炮用尽,守军便用火药直接投掷,清军伤亡无数。清军见势不妙,多次进攻均被打退,兵力渐减,无法继续战斗,只得撤退。

清军撤退后,明朝对这十二骑兵的战功大加赞扬,并对他们进行了隆重的表彰。这十二骑兵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军中的一员。

然而,这场战斗只是局部的一次小规模冲突,其胜利并未对明朝的颓势产生实质性影响,也未能使千疮百孔的明朝重新崛起。对明清双方而言,这场战斗并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历史上对这场战斗的记载也相当稀少,仅有【明季北略】等私人记载中有所提及。而明朝和清朝官方修订的【明史】并未记载此事,也未提及这十二位勇猛善战的骑兵。

由此可见,军队的强弱是相对的,只要指挥得当,明军也并非我们先前想象的那般软弱,他们同样能够战胜清军。但正如之前所说,一场战斗的胜败并不能决定整个王朝的存亡。明朝国势衰微,即便有更多如这十二骑兵般的勇将义士,也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

因此,我们在看待战争时也应保持理性,战争或许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短期发展,但它绝非决定性因素。国家的长治久安依赖于惠民政策,国力的强盛,百姓的安居乐业,而非战争。战争绝非维系国家王朝生存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