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位国军将领的儿子带着他的子女从美国风尘仆仆的来到南京,一到南京,一行人来不及休息,就根据母亲柳碧云从前的交待找到了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的墓。
这些人万里迢迢地回到中国,为什么要找李文忠的墓呢?原来就在李文忠墓的后面还埋葬着一位国军将领。
几十年来,得益于李文忠墓的掩护,许多人并不知道一个曾经在淮海战场上赫赫有名,甚至连粟裕将军都为之头疼过的国军将领埋在此地。
这个将领的后代很快就在李文忠墓的后面找到了他们的父祖之墓,随后就在此处对早已逝去的亲人进行了郑重的祭奠仪式。
李文忠墓地后面埋葬的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就连战神粟裕将军也会认为他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呢?
一、非嫡系出身的黄百韬
这处位于李文忠墓后面的国军将领的墓前也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黄焕然之墓」。
黄焕然,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也是这个墓能够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焕然」只是这个国军将领的字,他的名字是黄百韬。
提起黄百韬,稍微熟悉点军史和战争史的人几乎是无人不知,在国军的将领中,黄百韬素来以敢打敢战和悍不畏死而知名。
并且因为黄百韬既不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也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才俊,所以他的升迁之路也显得格外艰难,还要处处表现的忠勇来赢得蒋介石的好感。
黄百韬出生于1900年的天津,但他祖籍是广东。由于家庭贫寒,黄百韬的早年过得也十分艰难,长期的物质匮乏使他营养不良,长得瘦小又黝黑。
黄百韬并不是一个甘于认命的人,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要想出人头地,要么就读书成就一番名堂,要么就当兵。
虽然说「好男不当兵」,但民间也有一句话说的是「乱世从军、治世从商」,对于黄百韬来说,他唯一的出路或许就是在兵营里爬出一片天地来。
十八岁那年,黄百韬在朋友的介绍下投奔了北洋军阀李纯,给他当传令兵。
黄百韬虽然瘦小,但做事十分机灵,办事快捷、善于逢迎,又头脑灵活、勤奋好学,一个人有这样的优良素质不出头也是很难的。
在那段时间,黄百韬几乎成了李纯的贴身副官,忠心地服侍着李纯,李纯也成了黄百韬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得到李纯的赏识后,黄百韬的命运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首先就是获得了爱情,李纯将自己妻子心爱的婢女赏给了黄百韬为妻,而后,在妻子的求情下,黄百韬获得了进修的机会,被李纯安排到他所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第五期学习。
1922年,黄百韬从教导团毕业后在江苏省防部队做排长、连长等基层军官,开始了他艰难的逆袭之路。奉系的张宗昌在攻占了江苏后,黄百韬被俘虏。
但因为张宗昌之前也做过金陵军官教导团的团长,对于出身教导团的黄百韬极为欣赏,二者也有师生之谊,因而张对黄百韬十分信任,不断的重用和提拔他。
在张宗昌处,黄百韬完成了从低级军官向中上级军官的转变,从营长做到了旅长。
后来,蒋介石北伐得势后,黄百韬又跟随军长徐源泉投奔了蒋介石。
但因为他是杂牌出身,蒋介石对他的期望并不高,只是按照以往接触杂牌军军官的做法,将黄百韬送到了陆军大学第三期学习,并没有对他抱多大的期望。
虽然黄百韬也一度在蒋介石麾下做到了师长等职位,但他毕竟出身杂牌,没有什么靠山,只能凭着卖命冲锋来获得长官赏识,以求谋得一个好的出路,能够有用武之地。
不得不说的是,人助天助之,黄百韬虽然出身非蒋介石嫡系,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生命的不公,反而一直以激昂的态度去努力工作,不放过任何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这样的努力下,黄百韬也得到了更高层的赏识,有了更多的机会,他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了许多,不是国民党中那些草包将军。
抗战期间,黄百韬被调到军委会担任中将高级参谋,这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闲差,虽然级别很高,已经是国军中将了,但俗话说的好「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
黄百韬担任参谋期间也并不甘寂寞,他潜心钻研军事技巧,还写出了一篇重要的军事论文,正是这篇论文使他得到了何应钦的赏识。
在何应钦的提携下,黄百韬被派了第三战区顾祝同处担任参谋长。
这对于黄百韬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机遇。何应钦和顾祝同都是那时候国民党内的大佬级人物,能够在他们面混个脸熟,对于黄百韬来就充满了无限机会。
黄百韬来到第三战区后也一如既往地勤勉,努力地为顾祝同出谋划策,并且坚定自己的立场,这赢得了顾祝同的好感。
在皖南事变中,黄百韬更是不余遗力的建言献策,帮顾祝同对付新四军。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和经历后,黄百韬在顾祝同的心中也有了一定的分量,后来,二十五军的军长之位出现了空缺,资历和能力都足够,也会做人做事的黄百韬就被顾祝同卖了一个顺水人情,被其举荐为该军军长。
能够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军委会参谋成为一名手握重兵的军长,黄百韬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是他深感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在走上一军主官之位后,黄百韬打起仗来更加的勇猛无畏,从来都是敢战不怕死,有时候还以主官的身份冲锋在最前面,非常的鼓舞士气。
黄百韬能够从一个草莽军阀的副官混到连蒋介石都对他有所耳闻和信任的国军实权将领,这本就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黄百韬善于作战,也常常不吝兵力的救助友军,这很得人心。
对于淮海战役中的粟裕将军来说,黄百韬也绝非草包,而是一个值得人重视的对手。
二、粟裕的谋略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粟裕将军就从全局出发,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进行会淮海战役的构想。
当时的人民军队已经是所向披靡,几无敌手,但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一带仍然有好几十万的军队,并且装备精良,人员整齐,且其中不乏善战之将。
中央军委认真考虑过粟裕将军提出的构想后回电道:「我们认为下一步进行淮海战役,很有必要」。
在中央军委的明确指示下淮海战役的开展被提上议事日程,而经过前线指战员和中央军委的认真研究,得出了这一战略构想:「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就是要集中兵力力求全歼黄百韬兵团」。
粟裕将军也支持这样的战略计划,因为在他看来,山东解放后,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解放区百姓的支援,而拿下黄百韬兵团,就能将山东和苏北完全连成一片,这也阻隔了国民党军徐州方面的退路。
但是,黄百韬虽然只是一个杂牌兵团,可在黄百韬的领导下,他的兵团也并非战斗力孱弱的部队。
就连粟裕将军都说:「黄百韬兵团虽然不是嫡系,战斗力也不是一等一的强,但该兵团也不弱,在徐州军团中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能够给出黄百韬兵团这样的评价,可见粟裕将军对黄百韬的重视,实际上粟裕将军从来都认为黄百韬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他甚至还曾说过:「一对一单挑,我不是黄百韬的对手」。
黄百韬本人也仗着兵强马壮,认为可以同解放军一战。
三、粟黄本是老对手
说起来,粟裕和黄百韬也算得上是老对手了,黄百韬参与了皖南事变,是重要的谋划者,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就有过多次交锋。
在豫东战役的时候,黄百韬还全力救援被围的友军,以奇兵突袭至豫东。
而此时的粟裕兵力有些紧张,面对黄百韬兵团的攻势,被迫后撤,将围困的国军放了出来。但是没多久,粟裕再次整兵攻击黄百韬部。
此时的黄百韬经过多日的连续行军,也成了强弩之末,再加上连日作战损失也不少,一时间被我军咬住,难以脱身。
当黄百韬在面临绝境,认为难以避免被全歼的命运时,还在司令部召开干部会议,说道:「现在的情况十分紧急,你们要做好准备,将重要的火炮武器和车辆损毁,不能留给共军,等到共军打进来,就全部破坏掉」
随后,黄百韬继续说道:「你们都还年轻,不要白白死在这里,要想办法逃走,至于我个人,就不用管了,我不能走,更不能做俘虏,只有一死来报总裁的知遇之恩」
黄百韬带着必死之心,以兵团司令的身份亲自带着部队对解放军进行反冲锋,非常的悍不畏死。
与此同时,邱清泉部也向解放军一侧进行突进,在国民党各路大军的援助下,黄百韬兵团获得了一线生机。
为了不腹背受敌,陷入敌人两线夹击的境况下,粟裕将军在向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等人报告后就果断的撤出了战斗,黄百韬兵团也得以逃出生天。
这一次的豫东之战也是国民党军团在解放战争中少有的一次没有失败的战役,对于取得这样的战果,国民党方面也将其大吹特吹,甚至还称之为「黄泛区大捷」。
黄百韬也因为此战而得到了蒋介石的肯定,他也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
虽然黄百韬所部没有被全歼,但也受到了重创,可这对于当时动辄全军覆没的国民党军队来说已经是难得的胜利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粟裕将军认为黄百韬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也并没有错。
此战之后,黄百韬也算是打出了一些名堂,在顾祝同的极力推荐下,同时也为了安抚那些杂牌军,不使他们认为国府不重用杂牌军将领,组建了第七兵团,黄百韬被任命为中将司令官。
因为豫东之战的战果,这支杂牌军组成的军团也被换装美式装备,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第七兵团的各军虽然是杂牌,但是各军的实力并不弱。
甚至64军的军长刘镇湘本就是一员骁将,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表现不俗,战术修养很高。
在1947年的南麻临朐战役中,刘镇湘带领的部队也是第一个突破解放军防线的。黄百韬本人对于刘镇湘也非常欣赏,这是一个和他很像的猛将,敢打仗,悍不畏死,又有战斗力。
有人,有枪,还是美式装备,火力雄厚,再加上麾下又有猛将,一时之间,黄百韬踌躇满志,认为能够取得更大的战果,也不是特别将解放军放在眼里,所以黄百韬也曾说:「我当然知道粟裕是一个很会打仗的将军,但我也并不是特别怕他」。
说这样的话,黄百韬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源于他几十年的奋斗经历和不俗的战斗实力。
实际上,黄百韬也的确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整个淮海战役解放军才不过损失了十三万多人,而打黄百韬就足足损失了六万多人,几乎占了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伤亡的一半。
这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是不多见的。
王耀武重兵把守的济南城,城防稳固,却只用了七天就被解放;天津战役更是没打只用了区区29个小时就结束战斗,歼敌十三万多;而在东北战场上,锦州和沈阳的守城时间也不长。
比起这些依托坚城的战役,黄百韬平台可以说是无险可守,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坚守了十五天,还给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不对不说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的确是顽强的。
就连毛主席都说打黄百韬是一锅夹生饭,容易搁着牙。
四、兵败碾庄圩
11月5日上午,徐州「剿总」召开了一次级别很高的军事会议,就连国民政府的参谋总长顾祝同也从南京赶到徐州,可见这场会议的重要性。当然,与顾祝同一同来的还有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的中将厅长郭汝瑰。
郭汝瑰是我党潜伏在国民政府的高级别特工,他提供的许多重要情报都对我党我军帮助极大。
在军事会议上,一众国军将领争辩着解放军将首先向哪里移动、进攻。此时的的徐州方面已经战云密布,大战一处在即,但是解放军会攻打哪里,是国民党军急需搞清楚的事情。
邱清泉认为解放军将首先攻击他的兵团,当时的邱兵团在徐州以西、鲁西南地区。对于这个判断,黄百韬并不认可,他认为他所属的第七兵团将会首先受到攻击。
「据我判断,共军有向我兵团首先发动攻击的可能」,黄百韬站起来说道。
邱清泉本来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又是黄埔二期毕业,一向自视甚高,对于黄百韬并不是很瞧得上,听到黄百韬不认可他的话,马上就将黄顶回去:
「我们也不用在这里争论,等真的打起来了就知道到底共军是在攻谁」
邱清泉本来对黄百韬是有救援之情的,在之前的豫东战役中,邱清泉救援得力,使得黄百韬部不至于被我军全歼。但是后面由于黄百韬被擢升,一时间有些耀眼,引起了邱清泉的不满,两人也逐渐不和。
而就在徐州「剿总」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华东野战军的十几个纵队已经运动到了指定位置,对黄百韬兵团形成了包围之势。
等到黄百韬回到第七兵团驻地新安镇后,形势已经十分不利,黄百韬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向徐州转进。
应该说,黄百韬的反应还是很迅速的,6日晚上,黄百韬还和南京派来的李以劻少将以及第九绥靖区中将司令官李延年做了长谈。
黄百韬说:「我们现在在新安镇孤立无援,极为不利,如果侧敌西进,到不了徐州就会遇到敌人,徐州的工兵团到现在都还没有来运河架设运河桥。国防部的计划又一变再变,这样搞下去是会累死三军的」。
黄百韬接着又说:「我死不足惜,但如果这一场仗打败了,就全都垮了,什么都会输光,还谈什么未来?」
当天晚上,黄百韬根本没有睡意,他告诉李以劻:「如果我的兵团被围,指望援军来救是不可能了。古人常说:胜则举杯同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恐怕难以做到了」。
这句话实际上也是黄百韬对局势的悲观预测,他也是在暗示一旦被围,情况有变的话,邱清泉肯定不会出力相救。但同时,黄百韬也强调这次的战役不同以往,是主力决战,决定生死攸关的大事,一旦战败,谁也走不了。
黄百韬对局势看的很通透,只可惜他一人之力难以改变战局,也不可能改变国民党将领之间互相推诿、见死不救的现状。
末了,黄百韬哀叹道:「国民党真的是斗不过共产党,别人那边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从不推诿,我们这边则是阳奉阴违,各有小算盘」。
对此,李以劻心中明了,但也无可奈何,他只能说让黄百韬放心:「焕然兄请放心,我回南京后一定将你所说的情况当面禀告总统,请他想办法」。
1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后,开始了全线进攻。
在华野优势兵力的合围下,南京的蒋介石也心急如焚,严令杜聿明亲率邱清泉和李弥的两个兵团前去救援。
但是,即使是国军里水平比较高的杜聿明亲自出马,也进展不大,救援的兵团始终无法抵达黄百韬被围的地方,攻到距离黄百韬仅二十公里的地方后仍然难以打通战线。
虽然被围,但是黄百韬一开始也并不是特别的慌张,他甚至决定要同解放军来一场硬碰硬的阵地战,黄百韬认为无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士气上,他的兵团并不比粟裕差。
只要坚守待援,南京的蒋总统肯定会全力营救他这十几万的敢战之师的。
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很艰难,一直到13日,华野对黄百韬兵团的进攻都收效甚微,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这也进一步的加强了黄百韬的信心。
华野从前线回到指挥部的参谋也这样说:「黄百韬也太难打了,一百米宽的正面就架了二十多挺机枪,子弹跟不要钱一样的倾泻,战士们一拨拨的往上冲,牺牲很大」。
面对这样的情形,粟裕将军在14日召开了担任主攻的六个纵队的首长会议,决定改变打法。
粟裕在作战会议上说:「现在已经变成了阵地战,我们必须改变打法,用土工近迫作业的方法突破敌人的阵地,还要在利用夜间将交通壕挖到敌人阵地前沿,再突然发动攻击。逐个争夺敌人的火力点和所占的村庄,最终歼灭其首脑」
同时,粟裕还指示要集中炮火,进行步炮协同作战,整个战场上,解放军的炮火一直响个不停,打的黄百韬部抬不起头。
11月19日晚上,经过十几昼夜的连续作战,黄百韬部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当日晚上22时,华野对黄百韬兵团发动了总攻。在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黄百韬的败局已定。
最终,黄百韬在失去一切希望后,自杀身亡,也算没有辜负蒋介石的重用,全了「忠勇」之念。平心而论,黄百韬称得上是一员猛将,能够从一个不被重视的杂牌军官混成兵团司令官,他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仅从军事层面讲,黄百韬的坚守和苦战足以让那些废柴般的国军将领汗颜,他也当得起粟裕将军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