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赓将军3次入朝作战,战后一名美军将领直言:他不是来打仗的!

2023-12-10历史

陈赓将军3次入朝作战,战后一名美军将领直言:他不是来打仗的!

1952年11月底,上甘岭战役在志愿军的勇敢奋战下画上胜利的句号。

后续的历史研究者在审视这场战役时强调:「上甘岭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首先归功于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然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坑道战术。这种战术成功地中和了美军庞大的火力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将坑道战术系统化、理论化、精益求精的功臣,正是三次入朝作战的陈赓。正如许多志愿军高级将领所言,虽然陈赓直接指挥的战役相对较少,但他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1950年6月,胡志明亲自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中国能够派遣一支军事顾问团,协助越南抵御法国侵略,赢得越南独立解放战争。

由于胡志明主动邀请,陈赓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中共中央决定担任援越军事顾问团领导人。

7月,陈赓抵达越南。

在陈赓的军事培训和战术指导下,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军队实力大幅提升,指挥官的战术水平也有了显著进步,很快越南军队就将法军逼退。

10月,当陈赓在越南得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消息时,他兴奋不已。在日记中,他写道:渴望早日为祖国而战,心情激动,这一夜,可能难以入眠。

11月1日,陈赓从越南回国。在提出回国请求时,胡志明一直力挽留,据说为此,胡志明还专门向毛主席发电报,希望陈赓留下来。胡志明表示,如果陈赓留下来指挥越军,越南军队将很快战胜法军。

在回国途中,陈赓迫不及待地向中央发电报,希望中央能够批准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毛主席迅速批准了彭德怀的请求。

1951年1月23日,陈赓踏上志愿军司令部的土地。彭德怀握住陈赓的手,面带微笑地说:「陈赓同志,你来得正是时候,志愿军迫切需要像你这样善于打仗的指挥官!」

陈赓向彭德怀敬了一个军礼,说道:「总司令,请您指示。」

两天后,陈赓参与了中朝两国高级干部联席会议。在会上,彭德怀对一至三次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陈赓没有轻率发言,而是一直专心听着,不时将一些关键战役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

会议结束后,陈赓向彭德怀提出前往前线了解情况的请求。在前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与官兵的交流,陈赓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特别是对于美军的重火力和战术有了深刻的了解。

由于第三兵团正在进行苏械装备的更换等原因,几天后陈赓返回东北。这标志着陈赓第一次踏上入朝之路。

2月19日,彭德怀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他指出,尽管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随着李奇微成为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员,他开始改变战术,充分发挥了美军的高机动性和重火力性。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损失惨重。

彭德怀坦言,当前志愿军在战场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他请求毛主席将已经更换苏联装备的陈赓第三兵团调往朝鲜战场。毛主席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一请求。

4月,就在陈赓准备率领第三兵团入朝时,他的左腿突然肿痛,甚至无法行走。

鉴于形势紧急,中央不得不决定让陈赓留在北京接受治疗,处理他的腿部疾病。然而,由于战争的紧迫性,第三兵团未等待陈赓,便在彭德怀的命令下提前进入朝鲜。

八月,陈赓的腿部疾病好转了很多,他第二次踏上了入朝之路。

八月22日,当陈赓抵达第三兵团司令部时,他立即得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第3兵团60军180师在战斗中损失了数千人。

陈赓没有发火,而是迅速召开了兵团师级及以上干部会议,在会上对这次180师的失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他指出,如果180师的师长敢于拿出必死的决心,果断地抓住战机进行突围,那么180师的损失绝对不会如此巨大。即使在白天难以在美军的重火力包围下突围,180师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夜间进行突围。

事后,陈赓主动找到负责这次战役的人,与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进行了交谈。陈赓告诉这位将领,与美军的作战不同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单纯的猛打猛冲是行不通的。必须学会分析和总结,懂得找到敌人的破绽,同时学习运用适合现代战争的新战术。

1952年2月,陈赓回国。3月,由于彭德怀身体出现问题,陈赓奉命返回朝鲜战场,接替彭德怀指挥志愿军。这标志着陈赓第三次踏上入朝之旅。

在陈赓全权负责志愿军指挥事务期间,他发现前线战士为了躲避美军重炮和飞机的轰炸,纷纷挖掘起了「猫耳洞」。

这种小型坑道显著减少了士兵的伤亡。受此启发,陈赓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总结后,将这种「猫耳洞」战术扩展成了规模更大的坑道战术。陈赓首次在第三兵团十二军进行了坑道战术的试验。

实践证明,坑道战术确实能够有效减少伤亡,更好地打击敌军。

4月底,陈赓在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了坑道战术推广会议,同时举行了坑道作业技术会议。

陈赓指出,将坑道作业与传统的防御工事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抵挡美军的重火力进攻。

最为关键的是,陈赓还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坑道挖掘作业标准。从此以后,志愿军各支部队只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坑道挖掘,就能够发挥出最大的防御效果。

在陈赓总结的坑道作业中,坑道彼此连通,不仅可用于藏匿人员,还设有厕所,并可储存战略物资,后勤物资能够通过坑道输送至前线。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挖掘了1200多公里大小不一的坑道。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后,美军对上甘岭阵地进行猛烈进攻。据考证,美军在这场战役中的火力密度甚至超过了二战欧洲战场。

然而,得益于陈赓的坑道战术,秦基伟指挥的第15军成功躲过了美军的炮火攻击,隐匿在坑道之中。

实际上,在上甘岭战役前三个月,陈赓从第三兵团抽调了一批坑道挖掘专家,开始在上甘岭挖掘坑道。此外,陈赓还调运了专用设备如抽风机等,将坑道与交通战壕完美结合,使得美军束手无策。

战斗结束后,一位美国将军无奈地说:「陈赓不是来打仗的,明摆着是来修建地下长城的。」

在整个抗美援朝中,陈赓不仅在坑道作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还通过精心研究美军战术,撰写了一份长达40多万字的战术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使得志愿军在随后的战斗中更加有效地对抗美军,甚至对后来的新中国现代化军队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惊才绝艳的名将于1961年因病辞世。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粟裕大将当场晕倒,周恩来总理更是嘱咐说,一定要等他回到北京后再召开追悼会。甚至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也为陈赓设立了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