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何应钦调85军到黄维兵团,吴绍周心里很不情愿:我能不能不去?

2023-12-22历史
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商量接下来的军事部署。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作战,蒋介石满心期待的「三个月解决解放区」并没有实现,取而代之的却是处处掣肘,蒋介石的战略也从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然后再向重点防御变化。

仗打到这个份上,就连蒋介石也无之奈何,还批评麾下的将领,怎么就不能像解放军的将帅那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会上除了蒋介石大骂,众人闷声不吭气外,还决定了一件事,就是把现有的部队进行重新调整编配,一部兵力固守绥靖区,将所有机动的兵力编为若干兵团,使我军「啃不动」、「吃不下」。

会议结束以后,各个「剿总」司令部均按照命令,将原来的「小型兵团」(即整编军,多数下辖一个整编师以上到两个整编师之间的兵力),组建成下辖十万兵马的大型兵团。

原来隶属于华中「剿总」的整编十八军,也扩编为十二兵团。

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从来都没断过,围绕着十二兵团的编配以及兵团司令的人选,各方起了不小的争执。

原隶属于华中「剿总」的整编十八军,本身就是以陈诚「土木系」的整编十一师(就是原来的十八军)为核心组建起来的。

原整编十八军的军长就是整编十一师的师长胡琏。

本来胡琏当十二兵团司令时板上钉钉的事儿,可因为时任华中「剿总」司令的白崇禧不同意,胡琏的兵团司令一下成了副司令,气得胡琏直接就告假回了老家。

蒋介石派林蔚到上海问养病的陈诚有关兵团司令的人选问题,陈诚从犄角旮旯里,找出来已经8年不在一线任职的黄维出任了兵团司令。

这也基本上奠定了十二兵团后来的命运。

黄维虽然书呆子气,却因为黄埔一期出身,加上在土木系中是元老,很能吃得开,胡琏也不能不给面子,后来淮海战役,胡琏还被空投到战场上,负责协助黄维指挥。

有了黄维,十二兵团下辖各军(或者整编师)迅速归建。

原来就属于整编十八军的整编第三师(第十军)、整编第十师(第十四军)迅速归建,这两个军本来就和土木系关系非同一般。

到了此时,黄维兵团尚缺一个军。

这时有人突然自告奋勇要求加入。

此人就是整编二十三军军长兼第九绥靖区司令的李良荣。

李良荣是黄埔一期的,和黄维的关系很不错,当时他自告奋勇加入十二兵团,出任兵团副司令,让黄维好一阵高兴。

当然,李良荣本身也有私心,他本身所培养出来的核心部队是整编二十八师(李曾任二十八军军长,整编二十八师师长),后来被调到了华中「剿总」司令部,被白崇禧扣下了。

李良荣想夺回整编二十八师的指挥权,因此提出加入黄维的十二兵团,顺带就能要求把整编二十八师带出来。

黄维与李良荣两个人叽叽咕咕商量了一个大概,彼此都感觉很兴奋,不料编组和人事方案都报上去以后,又变生肘腋。

蒋介石虽然同意了,可白崇禧却跳出来反对,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华中剿总」还要组建宋希濂第十四兵团,该兵团拟以第20军和第28军为基干,因为两个军都是川军的底子,编在一起非常合适,第28军去「土木系」的兵团扯什么淡?」

白崇禧一掣肘,蒋介石也毫无办法。

李良荣也没办法,本来他已经准备好调十二兵团任副司令,但他在十二兵团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去了也说不上话。

1948年冬,李良荣调任福建省主席。

十二兵团组建速度不慢,就在黄维和各方扯皮的时候,兵团部已经于9月在汉口组成,

不过,白崇禧大概是厌恶这支中央军嫡系,所以也没等十二兵团各军归建,就强行下令要求十二兵团部于9月26日开赴河南确山。

黄维人在豫南,嘴上的官司并没有结束,毕竟原本一开始就决定好的四个军,到现在都还没归建。

当时的国民政府,何应钦是国防部长。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

抗战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决定效仿,取消了军事委员会,另外成立了国防部,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之下,并裁撤了原来隶属于军委会的一切军事机构。

黄维的报告自然就源源不断的送到了何应钦手上。

在国民党军派系中,何应钦算是独树一帜,他本来是老蒋的心腹,老蒋却并不怎么对他信任,因为何应钦有过两次站队错误的经历。

也正因为如此,何应钦的晋升经历颇为坎坷,陈诚对他也不十分敬重。

抗战时期,何应钦本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可在1944年,陈诚夺取了何军政部长的职务。

1946年5月,军事委员会改组国防部,何应钦受排挤莫名出局,仅出任了重庆行营主任,陈诚则是接替他出任了参谋总长,白崇禧出任了国防部部长。

何应钦心里一直很不痛快。

一直到陈诚在东北战场失利,因病去职,何应钦才有了回归中枢的机会,当时顾祝同接替陈诚出任了参谋总长,何应钦则是接替白崇禧出任了国防部长(白因掌握实权出任华中「剿总」司令)。

何应钦和桂系的关系一直不错,1927年蒋介石失势,他还伙同桂系逼宫过,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的原则,何应钦、白崇禧再十二兵团的配置一事上一再掣肘。

不过,黄维兵团的缺额最终还是要补齐,何应钦本着「掺沙子」的原则,调汤恩伯系统的第85军,纳入第十二兵团战斗序列,以军长吴绍周兼兵团副司令。

本来何应钦以为,此举必然被各方所支持,不料除了他自己,白崇禧、吴绍周都不同意。

白崇禧不同意,自然是因为85军(整编85师)也是一支不弱的力量,

吴绍周的整编85师也是中央军嫡系的一支,解放战争时期就划归王敬久的第二兵团,还在大别山地区围追堵截刘邓大军。

不过,王敬久指挥第二兵团作战不利,接连失利,第二兵团也被裁撤(当时国民党军兵团尚属于临时建制),吴绍周率整编85师划归第五绥靖区下辖。第五绥靖区后来隶属于华中「剿总」下辖。

从围剿大别山刘邓大军作战后,吴绍周的整编85师基本没有参加过什么大战,只在绥靖区担负地方守备,兵员以及武器装备都很充足。

对于这样一支齐装满员的精锐大军,白崇禧早就盯上了,他明确告诉何应钦:

「我早就准备把85军编入张淦的第三兵团。」

当时,85军的驻地离张淦兵团驻地不远,况且张淦第三兵团当时只有桂系的第七军以及48军,划归张淦指挥也属合情合理。

更为关键的是,吴绍周自己不愿意到十二兵团去。

吴绍周是非嫡系出身,一生都过得小心谨慎,后来成功傍上何应钦这条大腿,才算是有了一点立足之地,至1943年5月,升任第31集团军第85军军长。

因为陈诚最擅长吞并其他派系的部队,所以对于划归黄维的十二兵团,吴绍周是一百个不乐意。

无论是留在第五绥靖区,还是划归张淦兵团,都要比到黄维兵团好。

何应钦接到白崇禧、吴绍周的报告,一个头比两个还大,显然这个情况有点超出他预料,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他们这边扯皮,黄维那边第四个军迟迟无法归建,一纸诉状直接告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听说消息,勃然大怒,把何应钦、白崇禧都痛骂了一遍。

这么一来,也就没有人考虑吴绍周的意见。

1948年10月初,白崇禧给吴绍周打电话,电话里正式通知:

「第85军正式纳入黄维兵团序列,吴绍周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仍兼军长,原防区与第三兵团完成交接,准备东开。」

吴绍周一听也急了,直接在电话里表示:

「第85军仍愿担任护路任务,归张轸指挥或者划入张淦第三兵团都成。」

白崇禧在电话那头一阵沉默,但他也不好意思说是自己挨了蒋介石的批,只是在电话里婉转地说了一句:

「这是总统的命令,不易收回,我不能当家,也不能帮忙。」

吴绍周很无奈,但也不愿意就这么任命,从驻地出发一路向东开拔后,吴绍周仍然不断的找关系疏通,企图改变这一结果。

这边黄维也着了急,他在蒙城已经同中野交了火,可85军还是一路磨磨蹭蹭不肯上来,给吴绍周发了道严令:

「迅速到蒙城归建,不得有误。」

也许是疏通起了奇效。

1948年11月15日,85军驻扎蒙城时,国民党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暗戳戳的发来电文称:

「有调85军回广水原防的消息。」

吴绍周大喜过望,回电询问,结果被告知只是「小道消息」,让老吴好一阵失望。

有意思的是,吴绍周率85军刚抵达蒙城第二天,何应钦发来消息:

「着吴绍周升任第四兵团司令官,第85军军长以110师师长廖运周升充,所遗师长缺由副师长杨柳营升充。」

周围的人都祝贺,只有吴绍周苦着脸,这道命令着实来的有些晚。

毫无疑问,这是一张战后才能兑现的任命。

国民党当局在淮海战役前一系列的人事更迭,也为他们的失败奠定了伏笔。

无论是黄维还是吴绍周,他们都没有想到,85军下属110师师长廖运周就是潜伏的地下党,后来在双堆集战场上,110师在关键时刻起义,给了黄维致命一击。

另外,何应钦给吴绍周的那道任命也很耐人寻味。

如果85军没有调到黄维兵团,而是改隶第四兵团,廖运周升任第85军军长,那么在之后的作战中,廖运周是不是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当然,对吴绍周而言,只是早做俘虏,晚做俘虏的区别,仅此而已。

黄维、吴绍周后来因为坦克抛锚,被我军俘虏,与黄维的顽固不同,吴绍周的思想提升很快,抗美援朝时期,吴绍周写了【关于美军之战术研究】,给志愿军作战提供了两条重要意见。

1952年10月,吴绍周被人民政府资遣到湖南长沙定居,等于说是提前获得了特赦,并先后担任过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1966年,吴绍周在长沙病逝,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