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用10年时间,追踪30个孩子的成长,其中男孩女孩各一半。
10年间,一些孩子因家庭变故和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不幸误入歧途。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迷失的孩子中,绝大多数是女孩。
女孩通常比男孩早熟,也更敏感脆弱。
需要父母倾注更多的心血抚养,给予更细致的爱和关注。
人们常说,女孩要富养,但真正的富养绝非物质满足,而是富养于心。
如果你有女儿,请一定要在这4件事上多下功夫。
教导女儿自尊自爱
【朋友请听好】节目组曾收到一个女孩的来信,她说:
「我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总是不自觉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很害怕别人讨厌我。」
讨好型人格是典型不爱自己的表现,过度关注别人的感受,从而忽视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这样的性格,大多来自童年时期的影响。
父母的重视与理解,是培养女孩自尊和自爱的关键。
闺蜜曾分享过一段自己的育儿经历:
因为搬家,导致她5岁的女儿豆豆,失去了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
到了新环境,豆豆开始尝试结交新朋友。
奈何同龄小孩大都有自己固定的玩伴,她很难融入其中。
为了找到新朋友,她每天都会带不同的玩具和零食给大家,有时还会迁就对方无理地要求。
一次,豆豆想和一个女孩玩,但对方却指着自己掉落的鞋子,让她给捡起来。
没想到,豆豆立马跑过去捡起鞋子,并蹲下帮女孩穿好。
这一幕,闺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回家后,闺蜜把女儿抱在怀里告诉她:
「妈妈知道你害怕没人跟你玩,才会答应帮她捡鞋子。但是楼下小朋友很多,她不和你玩,你还可以找别人,不用委屈自己。」
再次下楼,豆豆又碰到那个女孩,她用礼物引诱豆豆和其他孩子帮她捡鞋。
这次豆豆果断拒绝了,并指出她这样做不对。
没想到,女孩非但没听进去,还怂恿别的孩子不要跟豆豆玩。
就在这时,闺蜜及时站出来,拉着豆豆的手说:「没关系,妈妈陪你玩。」
有了妈妈撑腰,豆豆多了些底气,果断离开了那群孩子。
虽然,这只是小孩之间的相处,并无恶意。
但自我价值感的销蚀,往往是从一次次的让步和迁就开始的。
人一旦自我价值感低,就会习惯性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
甚至为了迎合他人或满足某些要求,做出违背自己意愿,伤害自己的不理智行为。
对女孩而言,自尊自爱的程度,决定了她们往后的人生质量。
因此,不是出了问题,父母才来强调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而是要从小帮她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样重要,值得被尊重和满足。
帮女儿塑造强大的内心
前段时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公布一组数据:
我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令人心痛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尚未绽放就已经凋零的生命。
这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反思:生儿育女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
朋友在市重点高中担任心理老师,她曾分享过一个女学生自杀的案例:
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各科都在班级前十。
但她的父母并不满意,认为没有拿第一就不算好。
为了提升女儿的学习成绩,父母不惜花重金请私教帮她补课。
还制定了严苛的节假日作息时间表,早上6点起床,晚上学到12点才能入睡。
除了吃饭、睡觉,她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
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让女孩成了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
她特别在意自己的成绩和排名,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考试,都能让她焦虑得整晚睡不着。
结果,在一次模考中,女孩语文没考好,导致排名下滑。
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在女厕所割腕轻生。幸好保洁阿姨及时发现,才保住性命。
和老师交谈过程中,她多次提到了「害怕」两个字。
她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害怕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害怕每一次成绩波动。
这种紧张感持续侵蚀着女孩的内心,让她变得不堪一击。
教育,最可怕的就是父母成了冷漠的施压者,孩子沦为分数的奴隶。
过度关注成绩,而忽视孩子内心的感受,最终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将孩子推向绝望的边缘。
为人父母后,才深刻明白:塑造孩子坚韧的内心,比追求外在成就更为重要。
曾看过一个视频,8岁女孩马子惠在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刚起步就摔倒,导致落后对手20多米。
大家都以为她输定了,但马子惠没有放弃,而是拼尽全力加速冲刺,最终实现反超,还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感动全网,让人不得不感慨她「强大的心脏」。
马子惠用实际行动证明:内心强大的女孩,能在逆境中汲取反弹之力,将挑战转化为胜利的跳板。
她的事迹也为每个有女儿的家庭树立了榜样。
养育女儿,给她再好的保护,都不如帮她塑造强大的内心。
让她在逆境中依旧能够保持坚韧,勇敢地面对种种磨砺。
尝得了生活的甜,也能吃得了生活的苦。
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陪女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位旅居博主发出的感慨道:「她的4年,比我过去的40年都要精彩。」
从女儿4岁时,他就开始带着孩子风餐露宿,探索山野。
他说:「我从不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健康快乐和丰富的体验,才是判定人生输赢的标准。」
有人质疑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
但我却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做这些事才更有意义。
尚未踏入校门,就已经见识过世间万物的多样性,体验过不同的生活,看过不同的风景。
这些经历,对她而言,都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引导她勇敢地探索未知,拥抱变化。
最好的富养方式,绝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心灵的滋养和视野的拓展。
当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带孩子去看世界,但我们可以把世界带到孩子眼前来。
在这方面,我很佩服邻居养育女儿的方式。
她特别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还经常给我分享: 「女孩,可以长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人,一个有着良好修养的女孩很难和品行不端的人成为朋友。」
平时,她和老公分工明确。
邻居老公喜欢户外运动,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女儿去爬山、骑行。
而她则比较喜欢安静,负责带孩子逛各类书城、博物馆、看展等活动。
邻居家有个规定,每晚全家必须有一小时的共读时光。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邻居家小孩,从小到大,很少让父母操心。
没有叛逆期、没有早恋,而且物欲很低,他们的家庭条件很好,但孩子从不对外炫耀家境,待人也十分谦虚和善。
在学习上,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主能力。
今年高考,邻居女儿以681分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高考结束后,她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去参加各种聚会,通宵熬夜放纵。
而是继续以往常的节奏,去省图书馆看书,周末去爬山。
在她看来,高考只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无需特别庆祝。
内心丰富的孩子,不需要外在的狂欢来填补,他们有自己平静而充实的生活方式。
樊登老师说:「养育方式,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栽培。
父母的眼界有多宽,孩子未来的世界就有多大。
给女儿再好的物质生活,都不如帮她丰富精神世界。
物质的满足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富足能够伴随一生。
给足女儿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孩子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
对女孩而言,安全感是一生的幸福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可能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从别人那里寻求慰藉。
曾听同事讲过一个关于她发小的故事。
她的发小,是一个典型缺爱的人,几乎未曾体验过来自父母给的安全感。
在她不满1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再婚。
她从小在奶奶的打骂中长大。
未曾感受过父母的爱,也未曾体验过家庭的温暖。
这一切,让她对「家」充满渴望,她成了那个一颗糖就能被骗走的孩子。
一次,她生病打车回家,遇到了个好心司机,知道她身体不舒服,就格外关照。
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关心,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两人聊得很投机,临走时还留下了彼此的联系方式。
从那天起,她开始频繁地和司机通电话。
在得知司机单身后,发小对他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一个花季少女,一个年近40的大叔,两人就这么走到一起。
那年,发小才初二,辍学嫁给了比自己爸爸还大的人。
不管旁人怎么劝说,发小都不为所动,她说:「他对我很好。」
就这样,两人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司机对她也算呵护有加。
只是好景不长,在她30岁这年,司机突发疾病离世。
原以为,经历过这些事,发小会成长,会重新开启自己的人生。
毕竟还年轻,一切都还来得及。
只是没想到,在泥沼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很难走出泥沼。
她再婚了,只不过对象是个年龄更大的老头。
身边亲友苦口婆心地劝说,她依旧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选择。
原生家庭的缺陷,导致她的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
她不是在找对象,而是在找那份缺失的父爱。
在别人看来明显不合适的人,却成了她生命里的一束光。
童年时期的缺失,如影随形,影响着她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
女孩的成长代价,要比男孩大得多。
一旦走错了路,就很难再回头。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给足了爱,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
尤其是对女孩而言,父亲的爱,是她生活的底气;母亲的爱,是她心灵的港湾。
有了这份温暖打底,女孩才能进退自如,可以勇敢地向外探索,也能在需要时找到家的慰藉。
给足女儿安全感,这大概是父母最需要做的功课,也是给女儿最珍贵的礼物。
▼
【养育女孩】一书中提到:「当你的女儿长大了,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她如今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
女孩成年后所展现的自信、坚韧和力量,很大程度上源自童年时期父母给予的关爱、教育和环境。
所谓富养,应该是让女儿认识到,一切的金钱、礼物、爱情,都不如她本人高贵。
所谓尊严,不是让她委曲求全忍受生活的不公,而是在逆境中有能力抗争,有能力自救。
如果你有女儿,不妨帮她穿上铠甲,助她在往后的生活中,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给足她安全感,教导她自尊自爱,拥有强大的内心,开阔的眼界,这样她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作者 | 诗漫·颜小漫,长期主义践行者,励志将写作进行到底,培养一项终身成长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