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那非扁鹊莫属。扁鹊本名秦越人,从他开始行医起走南闯北,总是能给人们带来安康。 所以百姓认为他如灵雀一般能带来吉祥,于是尊称他为扁鹊。久而久之,扁鹊的这个尊号就更为人所知了。
据记载,扁鹊行医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起初他只是旅馆里一个朝九晚五的打工仔,直到认识了一个叫做长桑君的奇人。当时的长桑君经常穿得破破烂烂的来到店里,嘴里还喋喋不休,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其他人见到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有扁鹊诚心以待。 时间一长,桑君觉得扁鹊是个善良可靠的人,于是把自己辛苦编写的医书传授给了他。得到医书后,扁鹊仿佛茅塞顿开,医术突飞猛进。他勤奋钻研,不久便精通了妇科、外科、儿科等各类疑难杂症的诊治。
在邯郸,他观察到当地人非常尊重妇女,于是专注于妇科治疗,成为当地的妇科圣手。当他来到洛阳时,发现这里的人们敬爱老者,因此他化身为老年专科医生。而后他抵达咸阳,了解到当地人喜爱孩子,便又投身于儿科治疗。扁鹊无疑是一位全能且杰出的医者。
不过说起扁鹊,人们最熟悉的还是他独创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这个方法到底有多神奇呢?有一次蔡桓公召见扁鹊,而扁鹊仅在蔡桓公面前观察了一下,就对他说:「您现在身体有些小毛病,需要治疗干预。」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人一上来就说你有病,你是信还是不信?反正蔡桓公不信,并反驳:「我才没有病。」第二次进检时,扁鹊又提醒:「您的病这回扩散到了肌肉,是时候接受治疗了。」
蔡桓公依旧没有听他的话。第三次相遇,这回扁鹊明显有些着急,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转移到了肠胃,必须尽快治疗。」无奈蔡桓公坚持自己很健康。又过了几天,这次扁鹊什么也没有说,见到蔡桓公转头就跑。蔡桓公十分疑惑,就派人去问他。扁鹊直言回答:「第一次大王疾病出现,喝药就能痊愈。第二次用针灸也能好。第三次食疗加针灸尚且可以治疗。现在蔡桓公病入膏肓,我已无能为力。」果真不久之后,蔡桓公就病死了。扁鹊的医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他只需几眼就能洞悉疾病的发展态势。
这只是他精湛医术中的冰山一角。相较于望诊,他的切脉技艺更是被誉为封神之作。司马迁曾高度评价他:「至今天下言脉者,有扁鹊也。」 也就是扁鹊开创了中医脉学的先河。在当时,诊脉的程序又叫三部九候诊法,就是医者会给患者切全身的脉,以此做出相对应的脉诊理论。
有一次扁鹊行医至晋国,听闻晋国大夫赵简子已昏迷多日,就在人们准备将他活埋之际,扁鹊展现了他那神奇而精湛的切脉技艺。 他淡定地告知众人:「赵简子的脉象并无大碍,不出 3 日他必将苏醒。」果然在两天半后,赵简子便恢复如初,仿佛未曾昏迷过一般。 自此以后,民间逐渐形成了停尸 7 日的习俗雏形。
扁鹊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医术高超吗?人们常说,医术与医德并重,方能成就一代名医。而扁鹊为人称道的,还有他那高尚的医德。曾有一次扁鹊与徒弟路过虢国,得知太子患上了失觉,陷入假死状态。他当即命徒弟取出针砭进行急救,并亲自调配汤剂。经过 20 多天的精心治疗,太子终于痊愈。众人纷纷称赞扁鹊为活神仙,能起死回生。 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我哪有让死人复活的本领,我只不过是悉心照料,帮助他苏醒而已。」对比当今污浊的就医环境中,扁鹊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态度,实在难得。
说起医德,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位神医,他就是医圣张仲景。据悉他还是扁鹊的超级粉丝,他时常会翻看扁鹊的医术记载,并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前进。用塞内加的话说:「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张仲景自学医以来,目标就非常明确。他不仅要传承完善中医理论,还要比肩扁鹊。
公元 196 年,张仲景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然而他上任不久便了解到,当地的百姓长期以来饱受疾病的困扰。出于医者仁心,他决定在每月的初一和 15 这两天,开放衙门,亲自坐诊为百姓看病。在诊疗过程中,他总会细心地记录下遇到的疑难杂症,以便日后研究。客人疾病易诊,天灾难解。公元 170 年至 185 年间,连续爆发的大瘟疫,让无数百姓陷入灾难之中。而朝廷官员却忙于争权夺利,无视百姓疾苦。张仲景不忍见百姓受苦,于是毅然辞官,立誓要找到对抗瘟疫的方法。
此时正值隆冬时节,气温骤降,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伤了。张仲景目睹这一切,他日夜苦思,终于研制出了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他吩咐徒弟将羊肉和一些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一起煮熟、切碎,然后用面皮包裹这些馅料,再次下锅煮熟。这个食疗方子效果显著,百姓的耳朵冻伤得到了缓解。由于这种食物形状像耳朵,又是为了保护耳朵而想出的方子,所以张仲景给它起名为祛寒娇耳汤。此事过后, 张仲景更加坚定了撰写医书的决心。凭借多年游历行医积累的民间药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历经五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因此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要说起神医这两个字,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一个词语,那就是「华佗在世」。历史上的华佗,创制出了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剂,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外科手术医生。 令人扼腕的是,他后来被曹操所杀,也导致了华佗的医术和麻沸散都没有能够流传后世,这也使得世界外科的发展滞后了 1000 多年。
有趣的是,华佗与张仲景其实同处一个时代。那为什么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有华佗,并且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专门为华佗立传,却没有任何关于张仲景的记载?难道华佗真的比张仲景更牛吗?
从医学成就的传播角度来看,华佗的医术更易于在民间传播。他擅长外科手术,尤其是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的故事,这种超时代的技艺更令人震撼,这也使得他在民间迅速传播。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主要集中在【伤寒杂病论】,虽然也有对疑难杂症的经验,但震撼程度过于常规化,不如华佗的外科手术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因此在民间的传播度可能相对较低。
华佗与历史众多名人都有所交集,这无疑给他提升了知名度。比如他曾为曹操、关羽出诊,这些人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华佗作为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自然也被更多人所了解。特别是【三国演义】里,他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佳话。 相较于华佗,张仲景则更多的服务于平民阶层,与这些历史名人交往较少。因此他的事迹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传播范围相对较小。
从行医范围和方式来看,华佗游医四方,行医范围广泛,这也使他的医术和名声能够快速传播开来。而张仲景则相对固定的在长沙行医,后来更是选择隐居,这也是他名气小的原因。
尽管张仲景的知名度可能不及华佗,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他的【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为后世医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推动了中医的传承。
如果评价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生,那无疑是医圣张仲景。如果没有张仲景,就没有中医的先行概念。但是你要说影响力最大的医书,那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莫属了。
与前三位神医不同的是,他的主要贡献是药物学和本草研究。公元 1518 年,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下,父亲并不希望李时珍成为医者,而是期望他走上仕途。然而李时珍对官场并无兴趣,她几次参加科考都未能中举。过度的读书压力,甚至让他生了病。按照现代医学来看,他当时可能患上了肺结核。在经历了这场病痛后,父亲最终同意让李时珍继承家族医学事业。自此,李时珍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一日,李时珍照常坐诊,一群人来势汹汹,扬言要老郎中赔命。细问之下才知,原来老郎中医术简略,偏偏书中对药材的记录存在错误,导致老郎中错抓了有毒性的虎掌,险些闹出人命。 最后李时珍向众人解释,并对病人进行抢救,才避免了一场悲剧。此事过后,李时珍越发意识到,许多医术记载中存在药材药性缺失的问题。为了不让百姓再受伤害,他决定编纂一本新的药物书籍。
为确保药材的真实性,他不辞辛劳,行万里路寻找答案。由于植物具有时令性,所以李时珍常常出现在山野、田间地头。有一次他听说民间有用东壁土挑水治病的偏方,于是他亲自寻找并尝试,以验证东壁土的治疗效用。为了了解蕲蛇的功效,他亲自捕蛇和治蛇,最终纠正了药方中的错误。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他甚至多次因试药而险些中毒,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完成这本【本草纲目】,就能让百姓少受些苦难。
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61 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他心目中的医药典籍【本草纲目】。这部东方医学巨典是李时珍耗尽半生,换来的宝贵成果。2011 年,联合国将【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对中国中医药文献在国际上的认可。
【日内瓦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李时珍做到了这一点。当然不止李时珍,四大名医,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医医者们都做到了。他们伟大地践行着医者的责任,给中华民族打造了一张强有力的医学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