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调神通窍针刺方是什么?如何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吞咽困难

2023-12-07养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卒中危险因素日益增加,疾病风险逐渐提高。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相较于卒中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从而影响康复进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神经心理学的重视,PSCI逐渐成为神经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 研究显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总体发病率高达53.1%,而在脑卒中发生后1年内,大约7%的患者会发生脑卒中后痴呆影响患者对规范治疗的判断力和依从性、增加病死率的同时。

可直接导致吞咽困难,研究表明卒中后认知障碍并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达37-78%。正常的吞咽过程可分为5期,即认知期、口腔准备期、口腔运送期、咽期及食管期。 而认知功能可影响吞咽过程的认知期、口腔期、咽期。

一方面,患者注意力广度及容量不足,注意维持时间下降 , 认知反应延迟,导致进食时间延长,吞咽效率下降;其次注意力下降易被周围环境所干扰,影响主动吞咽过程,食物渗漏、误吸的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执行功能下降对口颜面肌肉及舌的运动控制减弱,对吞咽的启动、食物的咀嚼、搅拌和运送造成影响,食物滞留堆积于口腔内,自主吞咽过程进行困难。 故对于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而言,患者的认知障碍影响康复训练的有效进展;

此外,吞咽困难可使患者催患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的风险增大, 同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认知障碍进展可进一步加重吞咽困难,致使常规吞咽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治疗难度大,患者预后不良,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于此类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针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有口服药物、作业治疗、物理因子刺激和口服中药、针刺治疗等。 吞咽困难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吞咽康复训练、物理因子及针刺治疗等。

然而,对于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而言, 康复界可见研究者采用康复训练、口服药物进行治疗,但此类研究数量少,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故目前巫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同时改善PSCI患者的吞咽及认知功能,以适应临床和社会需求。

针刺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小的副作用等优点,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治疗卒中后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认知情况。 但大多数文献仅研究其中一项,较少关注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

目前可查阅到少量康复方面关于该病的研究, 但对于针刺能否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吞咽功能,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导师团队认为PSCI合并吞咽困难属中医「中风」、「暗痒」、「痴呆」等病的范畴,病机系在中风的基础上,脑为邪实(痰气、癖血、浊毒)等痹阻。

继而出现神的功能失调,神乱则形无所主,口咽部失司,表现为认知障碍、吞咽困难,与心、脾、肾等脏腑密不可分。基于针刺治疗对PSCI及吞咽困难的良好促进作用, 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为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创立「调神通窍针刺方」,以通调立法。

选取具有调脑神、通咽窍、调整心脾肾功能的穴位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并提出调神通窍针刺方是否能提高PSCI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认知情况这一假说,设计此类试验,经预实验初步证实有效。

但预实验样本量小,其信度有待进一步考证。故扩大样本量,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本试验在前期预实验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 蒙特利认知评估量表总分及注意力和视空间/执行功能亚项得分、渗漏/误吸分级量表、口腔运送时间、前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并以SSA评分改善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 比较调神通窍针刺方在PSCI合并吞咽困难中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吞咽困难的方法。

且针刺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具有良好的基层推广性, 从而更好促进基层医疗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服务社会。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伴吞咽困难研究进展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新近研究显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总体发病率高达53.1%。

PSCI影响患者对规范治疗的判断力和依从性、增加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吞咽过程需要完整的认知功能参与,PSCI可直接影响吞咽过程的多个分期从而直接导致吞咽困难, 研究表明卒中后认知障碍并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达37-78%。

正常的吞咽过程可分为5期,即认知期、口腔准备期、口腔运送期 、咽期及食管期。而认知功能可影响吞咽过程的认知期、口腔期、咽期。一方面,患者注意力广度及容量不足,注意维持时间下降,认知反应延迟,导致进食时间延长,吞咽效率下降;

其次注意力下降易被周围环境所干扰,主影响主动吞咽过程,食物渗漏误吸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执行功能下降对口颜面肌肉及舌的运动控制减弱,对吞咽的启动、 食物的咀嚼、搅拌和运送造成影响,食物堆积于口腔内,自主吞咽过程难以进行。

故对于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而言, 患者的认知障碍影响康复训练的有效进展;此外,吞咽障碍不仅使患者催患吸入性肺炎 、营养不良、窒息的风险增大,同时也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认知障碍作为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该病进展可进一步加重吞咽困难,共同导致患者的不良预后。 故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研究做一概述。

对于PSCI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而言, 临床上可观察到此类患者注意的广度及注意维持时间减少,执行功能下降,进食欲望减退,不欲张口进食,喂食后食物在滞留于口腔中无法启动咽期吞咽,进食时间大大延长。

吞咽时常伴呛咳;VFSS造影可观察到此类患者口腔运送时间、软鳄上抬时间及舌骨运动时间明显延长,患者还可表现为不能启动吞咽动作, 并伴有较多口腔及咽腔残留,渗漏误吸的风险明显增高。

认知功能下降所表现出的善忘、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又可划分入「痴呆」、「 呆病」等疾病,病位在脑。中风后吞咽困难按照疾病表现可归纳于「暗痒」、「喉痹」等病的范畴,病位在脑与咽窍;两者均属于窍闭病的范畴。

在【类经】中云「凡骨之有髓,惟脑为最巨,髓皆属于脑,肾藏精,精化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亏虚则脑髓不充,日久而呆」,提到呆病的发生与肾精亏虚关联密切。 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言「夫心肾交而智能生,心肾离而智能失……治法必须大补心肾」。

而【景岳全书】云呆病系由「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 ,并提出该病是否能愈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认为血管性痴呆主要由于脾胃不足导致五脏亏虚,邪滞脑络导致该病的发生。可见,认知功能障碍与心、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

此外,在【血论证·健曰「凡失血家碎得健忘者,每有癖血」。【石室秘录】提到「痰气最盛,呆气最,痰饮血癖则为认知障碍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 【存神炼气铭】言「身为神可见形为神之宅,神是形叭左」忘深气之窟宅」。

【千金要方】也提到「神犹君也,气犹民也」,之君,形坏而神乱。 故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致中风发生后,痰癖浊气等邪实堆积,阻滞脑窍,损伤脑络、败坏脑髓,髓减脑消,形伤则神无以居则出现失神、呆傻、善忘等表现。

日久神机失用,君令无所授,则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 可出现吞咽困难、沉默不语等症状,形神具病。

综上,中风导致后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吞咽困难 ,系在中风的基础上,脑为邪实(痰气、癖血、浊毒)等痹阻,形坏继而出现神的功能失调,神乱则形更无所主,则表现为认知障碍、吞咽困难,与心、脾及肾等脏腑密不可分。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吞咽是人体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吞咽反射的神经控制包括传入神经、吞咽中枢、及传出神经等三个部分。传入神经指颅神经的感觉纤维,吞咽中枢包括位于双侧延髓的「中枢模式发生器」及大脑皮层,前者反射性地影响吞咽活动, 后者则能启动和控制自主吞咽活动,传出神经包括对颅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吞咽相关肌群。

吞咽过程的启动由意识决定,口腔期作为吞咽解剖的起始阶段,需要大脑皮质的参与。 当食团由舌根部向咽部推送,则启动咽期吞咽,此期通常被认为是个半反射性的过程。有学者对正常人吞咽活动进行功能性磁共振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执行自主吞咽时。

主要激活双侧初级运动皮质中枢的口咽部、运动前区、缘上回、岛叶、前扣带回、颗上回、丘脑等部位。可见,上述部位, 特别是前额叶背外侧皮层,是最主要的自主吞咽过程规划、启动、和执行运动中枢。

巧合的是,认知功能也涉及包括额叶在内的大脑皮层, 提示吞咽行为与认知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神经网络的交集。

认知功能可对吞咽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常的吞咽过程可分为五期,包括认知期、口腔准备期、口腔运送期、咽期和食管期,任一时期出现问题均可引发吞咽困难。认知期是指机体通过视觉及嗅觉感知食物, 并将食物所引发的感官刺激传入皮层,进而编写摄食程序、启动吞咽动作。

当食团进入口腔后,口腔器官对食物进行咀嚼、搅拌、成团 、转运等过程需要注意力和执行功的参与和配合。而当食物进入咽后,吞咽中枢逐渐由大脑皮层过渡至脑干,自主意识不再进行调控。

所以,认知参与了吞咽过程的认知期、和整个口腔期,较少参与咽期与食管期的吞咽。吞咽过程需要完整的认知功能的参与, 认知障碍可导致患者注意力、执行力等方面功能障碍,严重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吞咽功能。

认知障碍对吞咽过程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认知期,食物的颜色、性质、气味等信息会首先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被感知到大脑皮层, 从而诱发人产生进食欲望,促进唾液、胃液分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对食物的色泽、香味等辨别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食欲减退、不欲进食,进而难以启动吞咽过程,且唾液分泌不足影响后续口腔器官对食团的咀嚼及搅拌。其次当食物进入口腔期后,执行功能减退可阻碍患者进食计划的编制, 无法协调面部肌群、咀嚼肌、舌骨肌群等主要参与吞咽的肌肉运动。

无法正常推送食团,导致食物堆积于口腔内 ,无法启动口腔期吞咽。此外,丘脑及顶叶皮质损害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皮层接收和处理感觉的能力受损,可伴有口腔及咽的感觉减退,造成口腔及咽食物残留。

同时,认知障碍的患者常表现为进食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扰,从而影响进食效率及摄食量, 注意力下降导致吞咽的安全性下降,渗漏误吸的概率增加。

现临床上较少有关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吞咽困难的研究 ,主要有针灸治疗、作业治疗、认知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研究显示,针灸对卒中后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现代有学者通过Meta分析研究证实电针治疗PSCI安全有效,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而在治疗吞咽困难方面, 针刺也因其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副作用轻微等优点,为指南所推荐。

使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PSCI合并吞咽困难及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 ,穴取廉泉、风池等舌咽部穴位,治疗后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以及才藤氏吞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

通过对认知减退的假性球麻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以洼田饮水试验、SSA量表和VFSS检查对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表明改善认知功能可提高此类患者的吞咽情况。

使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吞咽障碍,作者认为通过认知训练增加多方面认知领域的信息刺激,增强神经可塑性以重组大脑皮质功能,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既往研究显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患者使用tDCS治疗,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细菌检出率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起到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