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医是如何看待类风湿关节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

2023-12-09养生

在中医学中并无「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病名,但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致病特点,应参考中医学中「痹病」、「尪痹」等病对其辨证论治。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为素体虚弱,又遭受风、寒、湿、热等病邪入侵机体,瘀阻于络 ,致使湿痰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在病处,气血不畅,形成痹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s,ASCVD) 在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在临床中根据发病部位及发病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史、冠脉重建术后)、其他血管重建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等。

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最主要病因,且发病率与死亡人数仍在不断上升。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范畴,其在中医学中当属「胸痹心痛」、「中风」、「脉痹」等范畴。

均为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互结为标,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瘀之邪久滞于血脉之中, 日久则耗阴耗气,脏腑、血脉功能失调。

传统医学对RA的认识

RA是一种以多关节性、对称性关节肿痛和晨僵为主要表现,病程长,受环境、气候、遗传、药物等因素影响的疾病,属中医学中「痹证」的范畴。 「痹」字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其中对于病因的描述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除此之外,还进一步提出了本病本虚标实的本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 南宋严用和在【济生方痹】中概括:「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故从中医角度辨证, RA的发生是以素体亏虚、卫外不固为内因,风寒湿热邪为外因,气候变化、劳逸不当、生活环境或饮食不节为诱因,邪气乘经脉之虚袭入机体。

以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形成痹证。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虚为肝脾肾亏虚, 实为湿滞、瘀阻。

传统医学对AS的认识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病理学描述 ,在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相关文献中,并未发现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现象的直接记载文字资料。

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论著发现以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应将其归属于「脉痹」范畴, 病机多属本虚标实,因痰致瘀,本虚为脏腑虚弱,标实为痰、瘀、毒,病位多责之于脾肾。

根据其病理解剖及病理生化特点可将其归属于「血瘀」「痰阻」等病的范畴,认为其病机为痰瘀交阻,而痰瘀久留,阻于血脉,又可致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其病因病机多为虚、瘀、痰所致,气血亏虚为其本,痰凝、血瘀为其标。

气虚、痰浊、血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心之气血失调是痰瘀互结形成之本,炎症参与了从气虚发生到痰瘀互结形成的全过程 ,炎性因子则是参与痰瘀病机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趋于一致,认为当以痰浊、血瘀为关键,多属本虚标实。

传统医学对RA-AS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中医学理论中,RA这一疾病应归属于「痹证」类范畴。【素问】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由此可知,痹证为病,日久不愈则会向内迁延,传变为他病。

针对痹症多有研究,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 。」, 并同时指出其基本病机为:「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留注凝涩而得之。」。

由此可得,RA这一疾病的发病源于素体虚弱,外邪痹阻于内, 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受阻,血滞为瘀,津停为痰,痰瘀互结致痹而为病。

而「痰瘀」同时也在在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变化的形成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医学正传】曰「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痰饮的形成是由于人体水液输布及代谢受阻所致,痰质粘稠。

痰浊为病,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因有「百病多因痰为崇」,痰饮一旦形成,可随气之运动流窜全身,外达经络、腠理、筋骨,内至五脏六腑,全身各处 ,无处不到,使经络阻滞,脏腑失和,产生胸闷,多痰,机体困重,头晕等广泛且严重的症状。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 「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痰浊因其形成于血脉之中,日久则成瘀血浊块,现代临床医学称其为动脉粥样斑块。

提出RA的根本致病因素为「痰瘀同源」这一理论,其提出「痰」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贯穿于RA发病及发展的始 终,病因病机为「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并阐述了以「化痰祛瘀」为治法的观点。

而「痰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很重大,「痰凝」、「血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素问痹论】云:「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壅,有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

津血同源,津化痰,血滞则瘀,痰浊、瘀血影响血液输布运行,并同时存在相互胶结。痰邪停滞日久,必致血瘀 ;而痹在于脉则同样血瘀,日久必影响水液代谢,使水湿停聚变生痰浊,或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最终导致痰瘀互结。

而痰瘀互结,阻滞与人体脉道之中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RA与动脉粥样硬化二者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且「瘀」与「痹」间可相互转化,因而二病无论是治则治法方面都具有相关性。

现代医学对RA-AS病因病机的认识

RA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 由于RA是自身免疫因子介导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反应有极大可能性将会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进程,并进一步介入引发心血管疾病。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引发的心血管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 。经研究发现,在患有RA人群中,大多数人的身体及生活习惯中存在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是目前暂且认为这一现象不能完全解释RA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生率。

反而有观点认为,RA本身就有极大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随着此方面研究的日益增多,我们发现,非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在RA合并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RA发病过程中的慢性炎症状态以及抗风湿药物的干预作用尤为突出。

目前为止,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理过程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反应的病理过程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而RA作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其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的特点致使炎症反应贯穿了RA的整个疾病过程。

而动脉粥样硬化自身的的炎症反应与慢性疾病的炎症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共同作用于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之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RA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急剧上升。

除此之外,RA患者常用的控制病情发展的药物也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 。国外一项有关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纳入了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RA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RA对于年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影响更大。

而老年患者则是受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上述研究结果不仅表明了RA本身的慢性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年轻的RA患者更容易患上RA而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RA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早期干预。

不仅如此,相较于非RA患者,RA患者炎症细胞浸润时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的占比更低,而这些可能与穿透素3调节炎症过程有关,可能进而影响R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而研究发现炎症、脂质、内皮功能障碍三者均与RA患者早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有关。

现代医学的药物干预

目前, 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传统抗风湿药物、生物制剂、合成小分子靶向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传统改善病情的(如甲氨蝶呤)等抗风湿药物不仅能改善RA疾病活动度,同时目前的研究认为,此类药物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风险, 但RA患者服用甲氨蝶呤虽然能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却也会增高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促进其他相关疾病的进程。

非甾体抗炎药可能由于其对血压的影响而对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率和死亡率有所影响。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同样会影响RA患者的脂代谢,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未经激素治疗的患者HDL-C水平低于用低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的RA患者,TC/HDL-C比值更高。

而对于生物制剂治疗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则显示,与无生物制剂的患者相比 ,有生物制剂的RA患者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TC/HDL-C比值升高。

RA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涉及多方面, 不仅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而且慢性系统性炎症也同样会参与到疾病进展之中,情况十分复杂。

RA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大多是慢性和持续性的。 当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叠加时,它可以共同促进R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而抗风湿药物的应用也会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医学对RA-AS的治疗

RA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是以素体虚损为本,痰、瘀、毒相互胶结,瘀阻于体内为实。 有研究认为,RA和动脉粥样硬化有痰瘀互结的共同病机,同时兼具「早期湿化,活动期热化,后期虚化」的传变过程,在中医辨证中有相似的病机及病素。

解毒化浊、通络除痹为治则,自拟的解毒通络除痹方联用RA的常用西药治疗如甲氨蝶呤 、来氟米特等,方中包括胆南星、山慈姑、白芷、白附子、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防己、桂枝、丝瓜络、地龙、大钻、四方藤、铁包金等药。

取得了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更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在基本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RA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加用七味三芎汤后, 发现可较好地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说明中药复方联合西药口服可以更好的改善病情。

RA-AS属本虚标实之证,素体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 现代医学认为RA-AS的发病进程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RA的治疗药物具体对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于治疗RA-AS有了新的参考,因此在治疗思路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研究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RA-AS能够取得更显著的临床疗效 。但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针对RA-AS的治疗,中医暂时并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系统的方案,对于临床医生辨证论治此类疾病就需要更复杂的诊疗过程。因此辨明RA-AS患者的病因病机,制定此类疾病的系统化治疗方针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