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医如何辨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怎么根据肾功能指标进行诊断?

2023-12-09养生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器官组织损伤。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疾病, 可 威胁患者的视力和视觉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根据2014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报告,全球有3.7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6亿人罹患糖尿病前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升高。

据报道,约有十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甚至有一半的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众所周知, 糖尿病患者中微血管并发症如DR的发病已经非常常见。

一项Meta分析报告称,在亚洲34.6%糖尿病患者患有DR,其中10.2%的患者有视力障碍。类似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也会发生。 糖尿病可出现许多威胁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急性代谢并发症包含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可分成「微血管疾病」(由于小血管受损)和「大血管疾病」(由于动脉受损)。

微血管并发症包含眼部疾病(如视网膜病变)、肾病以及神经病变; 主要的大血管并发症有由于加速心血管疾病进展而导致的心肌梗死以及表现为中风的脑血管疾病。

虽然其病因仍有争议,但也有一些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功能障碍, 至少部分看来不完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除此之外,糖尿病还能引起包括抑郁症、痴呆症和性功能障碍在内的其他慢性并发症。随着世界糖尿病患者人口的急剧增长,糖尿病相关的眼部并发症正迅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 DR仍然是工作年龄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尽管一些报告表明,美国在近年来由DR引起的视力损害的发生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系统地控制而降低, 但DR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目前,DR影响到全世界近1亿人,对健康的负担正在日益沉重。据估计,1990年—2010年, 与DR相关的视力损害增加了64%,失明人数增加了27%。

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主要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

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 除视力丧失外,DR和DME还被证明能导致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的出现。

包括心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肾病。 DR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微血管瘤形成、视网膜血管、小动脉闭塞、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视网膜脱离。

眼底可见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黄斑水肿或局部缺血以及玻璃体出血。 DR的机制很复杂。

包括异常的多元醇途径,高级糖基化终产物的积累,氧化应激反应,IL-1异常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DR属于「消渴目病」范畴。

是在消渴病(即糖尿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DR在病理机制上与消渴病有许多相似之处。 「肾虚」在糖尿病的病理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历代医家一方面强调肾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肾虚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消渴病的治疗上又强调治肾。 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消渴证候错综复杂。

其中,肾虚为主要证型之一,这与传统文献中「肾」在消渴中的重要地位一致。 瘀血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

它贯穿于消渴病的整个过程,并进一步导致消渴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DR的病程。在DR的眼底筛查结果中, 当表现为微血管瘤、纤维增生、眼底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变化时,多属于中医「血瘀」的范畴。

在DR的起病和发病过程中,肾虚证与血瘀证是不可忽视的证型,同时两者又相互关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一些医家认为,肾虚为DR之本,血瘀为病变之标。

古代医家在总结了DR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后,将DR归入「消渴目病」的范畴。 现代医家学认为者,消渴目病的特点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因此,治疗通常以「虚」及「瘀」进行辨证论治,多选用补肾补气,活血化瘀之方。国医大师认为, DR是糖尿病眼底的并发症,提出消渴应为本,DR为标。

DR的重要病机是血瘀痰凝,脉络不通,其症候特点应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医师将DR证型分为四种即脾虚湿困证,气阴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和阴虚火旺证,根据具体分型开展相应临床诊治。

医师认为糖尿病本身是慢性进展性疾病, 根据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血瘀型,肝肾阴亏型,阴虚燥热型,痰浊瘀阻型。

在该病发展过程中,既有虚证,又有本虚标实之证。医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将DR大致概括为气阴不足、肝肾亏虚及阴阳两虚三种证型, 而瘀血阻络为DR的共有病理特征。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标准】中的有关分期诊断标准,将DR分期如下:①早期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眼睛干涩, 或者偶见眼前少许黑影漂浮,视力下降或者正常。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少许微血管瘤, 并见散在出血或者渗出,DR分级为1-3级;伴有口咽干燥,神疲气短,自汗,排便无力或大便稀溏,舌淡胖、少津,脉沉细或浮软无力。

②中期辨证为肝肾亏虚证:眼睛干涩无泪,视力下降甚至视物变形,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广泛渗出、出血、棉绒斑,或见静脉成串珠状, 或伴有黄斑水肿,DR分级为3-4级;

伴头晕耳鸣耳聋,腰膝酸痛无力,肢体酸软,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或沉涩。③晚期辨证为阴阳两虚证: 视力严重减退或视物遮挡,甚则暴盲。

眼底检查可见新生血管、机化灶、增殖条带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或者玻璃体积血导致眼底无法窥及,DR分级为4-5级;

伴五心烦热,手脚冰凉,冬季怕冷,夏季怕热,自汗盗汗,遗精阳痿,下肢酸软无力,大便时干时稀, 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微。

医师认为本病证是由阴虚血燥→气阴亏虚→阴阳两虚的演变, 病理学演变也由非增殖型向增殖型发展。

研究发现,DR早期证以气虚、阴虚、湿、热为主,Ⅲ期为DR证素发展的转折点,此期阳虚、痰、瘀开始成为主要证素, 晚期呈现出气血阴阳亏虚,寒湿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

DR证候、病理演变规律为气阴不足、湿热壅结向气血阴阳亏虚、寒湿痰瘀互结转化, 表现出本虚标实、虚瘀为主,虚实错杂的特点。

肾,在中医上被称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含真阴和真阳,其所藏之阴是人体阴液生成的源头,肾阴充则阴液足; 其所藏之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源,肾火旺则阳气足。

肾阴与肾阳彼此制约,互根互用,一起维系人体阴阳的均衡与稳定。当阴阳不相协调时,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导致其他脏腑的阴阳失去平衡。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如若长期阴阳失衡, 则会动用肾中所藏真元填补整体阴阳失衡的状态,最终损伤肾脏。

消渴病及消渴目病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 肝肾同源,肾阴虚时,血液生化无源,肝血不能转化,导致肝肾两虚。

肝开窍于目,其气血无法上行于目,脉络腠理失养,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干不适等症; 如果肾阴不足,损及阳气,阴阳皆虚,则变证百出。

肾阳不足无法温煦脾阳,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无法相互充养,脾肾两亏,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 无法上承目络,最终发为消渴目病。

可见,肾虚是消渴及消渴目病发病的根本因素。 消渴日久,「久病必夹虚」,导致肾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动则血动,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正常运行,血液滞留脉内,导致脉络瘀阻,进而形成血瘀;

阳虚生寒,寒凝则血脉淤滞不通,也会形成血瘀; 肾阴不足,阴虚则热,火热侵入血分,灼伤津液,致使血中水分减少,血液逐渐凝稠,脉道不利,形成血瘀;

血虚无源,脉道滞涩,经脉不通,形成血瘀;肾阳不足,水液无法升腾气化, 致使水液代谢出现障碍,痰湿内生,停留脉道,阻滞气机。

另外,尚有「久病必夹瘀」之说, 久病则气血耗损,气虚则脉道鼓动无力,血虚则脉道不通,久之则形成瘀血。

瘀血形成以后,会阻碍气、血、津、液的流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滞经络的运行。 血不归经,目络受阻渗漏,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

当目络瘀阻时,则变生动脉瘤样扩张; 当脉络壅塞,血不归经,溢出脉外时,则症见眼底出血。瘀阻日久可变生新生血管。

可见,瘀血是消渴病及消渴目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并贯穿疾病的始终。 消渴目病是从消渴病发展而来。

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气阴两虚为本, 燥热于表,病位涉及肺、脾、肾三脏。【内经】讲「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可见,脏腑器官之精气与眼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肾藏精,肾气、精气都是由肾所藏之精化生,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 促进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如果肾精不足,滋润温煦的作用就会减弱,在眼部就会表现为眼涩、视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的实质是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阻滞, 其中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microangiopathy,DMAP)的病机是以血液流动和血管阻塞为基础, 与血瘀的产生机制相似。

微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继而出现水肿、渗出甚至出血,这些都是离经之血,也属于瘀血的一类。

瘀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通常具有血液浓度增加、粘度增大、易凝固等特点。 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容易诱发血管硬化、组织缺血、缺氧、水肿、代谢紊乱、变性、坏死、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中医学对DR的治疗,主要为中药治疗或与针刺疗法相结合。 医师通过对126只DR患眼(观察组、对照组各63只眼)临床分析显示,予全网膜PRP联合芪明颗粒治疗的有效率(88.89%)高于仅予全网膜PRP治疗的有效率(74.60%)。

芪明颗粒组方从「虚」、「瘀」出发,补益肝肾、化瘀明目。 将88例符合条件的DR患者分为对照组(胰激肽原酶)43例和治疗组(胰激肽原酶联合针刺治疗。

选穴肝俞、肾俞、风池、三阴交、光明、睛明)45例,两组血糖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治疗90d,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目前,中医在治疗DR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①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小,可靠性不高; ②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评价疗效;

③中药对DR的预防和治疗只在早期疗效明显, 单纯运用中药治疗阴阳两虚的晚期DR的文献报道不多,多与西药联合使用,达到辅助治疗效果;

④中药的外治技术有待提高。 中医治疗DR具有深远的前景,在今后的治疗中,要充分利用中医中药的特点,拓展治疗思路,不断提高中医治疗DR的水平。

肾虚血瘀型DR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肾功能指标中的血肌酐、血尿酸、血清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 都无明显相关性。

肾虚血瘀型DR的相关因素为: BMI值、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病程、肾功能指标中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血脂、血糖。

肾虚血瘀型DR与患者的BMI值低、高血压患病率高、糖尿病病程长、肾功能指标中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血尿素氮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肾小球滤过率低、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以及血糖相关指标高、血脂高密切相关,可为肾虚血瘀型DR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检测肾虚血瘀型DR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对延缓和控制DR的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