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為什麽要畫畫?畫畫的意義?

2024-04-17文化

關於畫畫的嘗試,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是: 為什麽要畫畫

對於繪畫這件事情的目的,解釋的最清楚的是我最喜歡的作家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對美的擁有】這一章表達的觀點:繪畫的不在於最終的結果,而是 借助繪畫讓自己觀察世界 ,從而,用更抽象的話來描述,完成 對美的擁有

我們對於世界上的大多數的東西,都只會花很少的時間用眼睛掃一下,當我知道了這是街道,那是輛車,對面這個人還算好看,遠處似乎有一片林子,也就是快速的完成了人腦的神經網路對世界進行抽象形成概念的工作後,就不再處理資訊了。世界就這樣的被我們 持續的忽略

比如,我面前的這個杯子,任何超過1分鐘的註視,都會讓人厭倦,甚至感覺怪異。但是,如果我拿起筆,準備畫它的時候,10分鐘的註視是至少的,甚至需要反反復復地,觀察它的形狀,杯壁上的花紋,把手是如何和杯子連在一起的,乃至投射在桌子上幾乎無法分辨的陰影。我完成這個畫作的過程,就是我 認真的欣賞這個物品 的過程,也是最深刻的了解,為什麽這個杯子很漂亮的過程。

有一種完全讓人練習跨越大腦的抽象過程,而把眼睛和手直接連線起來的繪畫練習方法,或許比較容易讓人了解到觀察和繪畫這兩個過程的區別。

關於畫畫的第二個要回答的問題是: 畫畫的意義是什麽

提供兩個視角供大家參考:短期的視角看——為個人或群體提供情緒價值;長期的視角看——拓寬人類文明的邊界。這幾乎是讀藝術到現在這麽多年最為終極的總結了。

先來說說短期視角—— 藝術的意義是為個人或群體提供情緒價值。

但是如果我們把鏡頭拉遠,藝術這個事情的價值就大多了—— 拓寬人類文明的邊界。

首先一個問題:「所有古代文明留下來的瓶瓶罐罐,哪怕是平民做的粗糙手制品,為什麽放進博物館裏都統稱是藝術品?」

這個比較好理解,首先藝術是一種媒介,我們透過接觸這個媒介,會產生各種反應,會贊嘆,會同情,會憤怒,會不解,會激動,也可能會感傷, 無論藝術品以什麽形式來表達呈現,最終只能在我們的內心泛起那麽些波瀾,藝術家在表達思想和情緒,觀眾也在感知藝術品帶來的情緒沖擊,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價值。 這也側面解答了審美也只是一種情緒價值的證明。

這個問題想通了,可能就大概能理解第二個視角了。

我們嘗試從藝術的起源開始來說起:人類天生就有表達的欲望,看到光滑的山洞忍不住塗個鴉,進入開闊的草原忍不住吼一嗓,堆幾個石頭模擬昨晚見到的不知名動物——都是一種表達的欲望, 藝術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欲望中不知不覺地產生的。

自從人類過了本能階段開始跨入文明行程以來,藝術開始發揮真正的作用。早期文明的藝術大多數都是實用功能的,不論是表達宗教的信仰,還是描繪貴族的形象,呈現某個城市的雄偉,或是作為某個歷史事件記錄的載體,在早期99%都是文盲的社會中,影像是溝通成本較低的表達和溝通方式,所以藝術就是為了記錄和形成共識而生的。

隨著印刷術和文字和攝影技術的普及,藝術開始從「實用」轉向「無用」,也就是藝術的表達可以不是基於某種實用的用途,而是僅僅作為一種表達的探索。用專業的詞語就是「為藝術而藝術」。題主提到的「莫奈、梵高、畢加索」他們正是這個轉型階段的重要角色,可以說,他們革了以往藝術的命,藝術的世界,開始寬闊了起來,各種主義紛紛湧現,各種表達形式也一一被探索和定義成流派或畫法,藝術形式的探索進入一個井噴期。

但物極必反,有一個發展脈絡漸漸在多個流派交錯的藝術史中浮現了出來——表達從具象到抽象轉變,從復雜到概括。概括這種方法走到盡頭,必然最後會變成一張白紙,於是繪畫藝術的歷史使命正式走到了盡頭。

盡頭以外的世界是什麽?盡頭以後的路要怎麽走?

接著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當代藝術登場,無論是影像藝術、裝置藝術還是行為藝術,表達著費解的「觀念」,藝術不再追求理解,變為探求一種可能性。

什麽可能性?一種新的表達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把現實世界理解成一張地圖,我們所知道的一切認知就是這張地圖的邊界,那麽當代藝術的價值,就是不斷嘗試,把這張地圖的邊界再拓寬一點點。

總有一種表達的方式,是你沒看過的。總有一種思考的方式,是你沒觸及過的。

一旦這種可能性成立,人類文明的面貌,就會發生改變。

這就是藝術宏觀的意義所在,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繪畫也必不會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