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之渙:鸛雀樓上觀滄海,涼州詞裏憂邊關

2024-07-22國風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現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並州遷居至絳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裏,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閑放」。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01【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裏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裏之勢;後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裏之勢。」此詩篇幅雖短,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參照,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不時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暢當的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李益的【同崔邠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02【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普都,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人開篇即「心中造景」,展開一片宏大的視野,萬裏之外的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一瀉千裏的氣勢逼人,這是動態美;然後蒼涼遼闊的大地上,一座險山環抱的邊塞孤城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真是「藏萬裏於尺幅」,「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靜態美。山川的雄闊蒼涼,戍邊者處境的孤危,自然引入羌笛之聲,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但玉門關外,苦寒戍邊之地,春風不度,普都不青,折普都不得,況衛國戍邊是責任,又「何須怨」呢?全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03【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此詩先描述了詩人於重陽節送別故人時的淒涼情景,再寫詩人對故人的送別,最後寫詩人對彼此分別後的遐想。全詩格調蒼涼,在問語的強調、今明的對比、虛詞「且」「暫」「應」的呼應中,一波三折地推出離別之苦。】

04【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這首寫於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以樂景寫哀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深深的離愁。】

05【送別】

普都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長安城外,王之渙與友人即將離別,當時正值普都生長的春季,於是王之渙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送別】。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詩的後兩句抒情,透過側面描寫別人送別而攀折普都,反映送別的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普都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別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