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樟香溢曾灣村(大地風華·走進古村落)

2024-08-02文化

王 蕓

持續的降雨,在小暑前夕告一段落,氣溫急速攀升。蟬鳴激越起來,吸飽雨水和陽光的南方田野進入一年中的豐茂期。紛披的樹葉折射著陽光,每一棵樹都成了發光體。那棵大樟樹站立在江西南昌市文港鎮曾灣村的水塘邊,粗壯的樹身兩人展臂才能環抱,舒張的枝幹將密葉舉向湛藍的天空,縫隙處白雲亮得晃眼。

離大樟樹不遠,有個翹角飛檐的亭子,亭子邊歇著兩條龍船,一黑一金黃,是曾灣村人今年打造的新龍船。每年農歷五月十一那天,逢文港鎮的傳統趕集日,也是劃龍船的日子,各式各樣的龍船從各村聚集而來,伴隨著激越的鑼鼓聲下河疾奔,喧騰了沿河的風景。

曾灣村人重視這一傳統習俗,視之為提振精神、凝聚人心的大事情。至今有五條泅渡過時光之河的老龍船,被安放在村西頭的老祠堂裏,等待著年復一年被鑼鼓聲喚醒。

每年暮春,曾灣村就行動起來,全村總動員,募資、尋料、制作、選人、操練、賀船、下河……木制龍船的龍頭高昂,長龍角、大眼睛,張開的大嘴裏龍舌微翹,含住一顆龍珠。龍身密刻鱗紋,滿飾七彩花紋。劃船人是從全村精挑細選出來的,每船三十一人,含鑼鼓手和掌舵人。

農歷五月初四夜,村民廣場上篝火耀眼,鞭炮鳴響,新龍船上的鑼與鼓被用力擊響,人們和著鑼鼓點唱起古老的賀船詞。

年過七旬的吳紹芳是村史通,他的講述吸引了不少村民駐足聽講。聽我問起唱賀船詞、劃龍船的情形,馬上有村民翻找出手機裏的視訊。一段段視訊記錄下歡快的場景,也記錄下曾灣村人為之投入的熱忱與激情。

曾灣村有上千年歷史,如一株四季常綠的古樟散發著香氣。五代時,江南吳氏先祖舉家遷徙至江西,在曾灣落基建村。經過千余年繁衍生息,這座有著重文重教傳統的村莊走出過十位進士,往各行各業輸送過許多人才,也存留下許多有形、無形的遺存。它們聯通著歷史深處的文化記憶,也成為今天曾灣村人珍視的物質與精神遺產。

新修的村民廣場依村中池塘展開,塘邊豎立著四尊旗桿石,古時立旗有旌表之意。廣場另一邊,三座牌坊一字排開,其後有數座明清古宅連成一片。過牌坊,沿不寬的巷弄緩步而行,會與紅石拱門、古井、老墻、石馬、石牌、老樟樹、石雕相遇,與老宅門頭上鐫刻的「高拱雲岑」「三讓家風」相遇。「三讓家風」懸掛在一幢清代老宅的門頭,族譜記載與吳氏先祖泰伯有關。泰伯的父親是上古周氏族的首領公亶父,當父親傳位給季歷時,身為長子的泰伯主動避讓,遷居江東,建立勾吳。謙讓之中見風度,謙讓之中立風骨,謙讓之中有福澤,曾灣吳氏以刻石銘記的方式提醒後學,承傳先輩的「三讓」精神。

村民廣場西端立有一堵老墻,中有一門,走出去只見三湖連綴一體,湖上跨有三橋。曾灣村人稱之為駙馬橋、狀元橋、進士橋,三湖亦有雅名「品字湖」,取吳氏先祖告誡後學重品德修為之意。

為保護古建築,大多老宅已搬遷,磚墻斑駁布滿苔痕,草木在石板、磚縫和瓦隙間生長,偶有鳥影疾飛而過。幾棟老宅在進行維修。據村民介紹,曾灣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為實作整體性保護提升,規劃建設撝謙紀念館和廉政教育基地等計畫。

在文港鎮,手工制筆的傳統遍布鄉村。曾灣村曾走出過「吳淩雲堂」筆莊。一度,「吳淩雲堂」筆莊在江西南昌、贛州、九江,福建龍巖以及廣東梅州、南雄等地都設有店鋪,他們在家鄉組織筆工兩百多人制筆……今天的曾灣村,還有上百戶人家以制筆為業,有做毛筆筆頭的,有做筆桿的,也有外出辦廠做鋼筆、圓珠筆的。

做筆頭的人家,手工勞作,白天做晚上也做,一家人齊心協作,做好的筆頭或拿到文港鎮的集市售賣,或賣給固定的客商,全家一年的用度靠「一支筆」支撐,足以從容度日。

在村中遊走時,遇見從文港鎮回村探望公婆的章國蘭。她嫁到曾灣村二十多年了,這幾年,章國蘭和丈夫搬到了文港鎮上住,但每周她都會回村幾趟,念的是家中、村中和暖的氛圍。她說,每年春節一大家人都會趕回歡聚,四十多口人圍坐在堂屋中,那是千金不換的時刻。不只家中,每年正月初一,曾灣村都會在村民廣場一起吃團圓飯。那是整個村的歡聚時刻,由村鄉賢能人輪流出資,一起出力,抱團迎新。

那一天,章國蘭和村中的婦女會趕早去幫忙,幾口大鍋熱氣騰騰,大盆大盆的菜肴擺上桌子,盆上寫著紅彤彤的三個字「曾灣村」。那一天,三座牌坊前的廣場上人影交錯,菜香、米香、酒香撲鼻。曾灣村人從四方回歸,聚在一起喝自制的燒酒,品家鄉的菜肴。那些在異地他鄉心心念念的家鄉風味擺滿了桌。在親朋的問候、擁抱、祝福間,新的一年鄭重開啟。

註重傳統民俗的曾灣村,每年有幾個重要的日子,村人會聚在一起,以沿襲數百年的方式度過:正月初一團圓飯,端午節劃龍船,中秋節燒塔……列陣的歡宴、疾奔的龍船、火紅的磚塔,燙喉的燒酒、激越的鼓點、明亮的火焰,聯通著這座村莊的古老記憶,也串聯起曾灣村人年復一年嶄新的四季時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3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