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常順有話如是說之我讀【論語】:我難道是個匏瓜嗎

2024-04-23文化

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君共修,同登善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論語】載: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本章的意思是,佛肸背叛晉國召孔子前往,孔子想去。子路說道,過去我聽老師您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盤踞中牟,背叛晉國,而老師你想去,你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孔子說道,是的,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不是說那些極其堅硬的東西,無論怎麽磨也磨不薄嗎?不是說那些潔白的東西,無論怎麽用黑色的染料染也不會變黑嗎?我難道是個匏瓜嗎?只能系在藤上而不能食用嗎?

佛肸召請孔子的時候,孔子正在衛國,他當時已經62歲了。佛肸很想讓孔子師徒協助自己,於是就派人來請,孔子也動了心,但遭到了子路的反對。孔子則表示自己去中牟不會受影響,依然能保持堅強純潔的本質,特別是他向子路表白了強烈的用世思想。孔子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但沒有一個國君想重用他,都是把他像匏瓜一樣掛在那裏。這次佛肸來請,畢竟給了他一個實作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但後來孔子也並沒有去中牟。

上文的公山弗擾和本章的佛肸兩次叛亂者召請孔子,孔子都動了心,為此孔子的形象引起過爭議。但有人為其解釋:一種說法是,孔子並非真想應公山弗擾和佛肸之召,他只是想借此試探一下學生們的想法罷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夫子動心是因為他為人厚道心腸好,他認為天下無不可變之人、無不可為之事,只要有一線希望也想法試一試。應召是為了勸他們改正。再有一種說法是,夫子對公山弗擾和佛肸之召只是不拒絕,但並沒有去,子路見淺識薄,哪裏曉得夫子另有深意呢。種種說法也只能是猜測而已。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