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上一句,才是千古經典,寫出了人性的醜陋

2023-12-07文化

引言: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 「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句話似乎是對讀書人的一種嘲諷和鄙視,認為他們除了讀書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作用。

這句話在現代社會中也經常被用來作為「讀書無用論」的佐證,或者是對某些不務正業的人的諷刺。

但是你知道嗎?這句話其實是出自一首詩,而且它的上一句才是真正的精彩之處,寫出了人性的醜陋和社會的現實。

這首詩是什麽?它的上一句又是什麽吧?

黃景仁【雜感】

清代是一個封建王朝,其統治者嚴格控制和審查著文化和思想。為了在這個體制中出人頭地,文人們必須透過科舉考試來爭取官職。

然而,科舉考試並不總是公平胡公正的。它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和影響。

有時,社會背景、 家庭背景或政治關系會在考試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使得一些有才華但缺乏這些背景的人難以獲得機會。

此外,清代的官場也充滿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和朝令夕改等現象。政治鬥爭和權力爭奪使得文人們的前途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們常常感到自己的才華和理想無法充分發揮,也難以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

黃景仁畢生奉獻了超過兩千首的詩篇,而今仍留存的有一千多首。其作品風格獨具特色,充溢著真摯的情感,因此被譽為「毗陵七子」之一。

黃景仁出生在北宋時期,是著名詞人黃庭堅的後代。在他幼年時,不幸失去了父親,但這並沒有阻止他追求卓越。

年僅16歲的時候,他參加了童子試,與三千競爭者角逐,最終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名的榮譽。

然而,盡管如此出色的表現,他終其一生都未能晉升為進士,一直保持著秀才的身份。

這首【雜感】就是作者抒發情感的作品。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出生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北宋偉大詩人黃庭堅的後裔,自幼即背負家族的厚重歷史。

他的祖父,黃大樂,是高淳校官,代代都以才情和忠誠而著稱。

然而,黃景仁的命運並不寬裕。在他四歲的時候,失去了父親,而在十二歲時,又遭受了祖父的離世之痛。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當他年僅十六歲時,他的哥哥也不幸離世。使得他的家庭境況更加清貧,前途充滿不確定性。

然而,黃景仁並沒有被這些苦難打倒,母親的支持和教育,成就了他堅韌不拔、不怕困難的性格。

少年孤苦的黃景仁

他的才情早在幼年就開始顯露。八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創作出令人贊嘆的文學作品,顯示出非凡的文學才華。

而在十六歲那年,他參加了童子試,竟然在三千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一。

這一成就引起了當地官員的高度賞識和鼓勵,他被選拔為博士弟子員。

他在宜興氿裏刻苦鉆研,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友人,其中汪中等人都具備傑出的文學才華。他渴望著未來的成功,誌在中舉,以便為國家和民眾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黃景仁,從17歲開始他的足跡踏遍了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每一站都是一段美麗的故事,每一處都是令人陶醉的名勝古跡。

他遊歷的途中,結識了眾多名士雅客,與他們交流思想,沐浴著文化的浸潤,這些經歷成為了他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然而,黃景仁的遊學之路並不平坦。他曾多次陷入困境和危險之中。

山賊的劫掠令他喪失財物,官府的拘捕使他身陷囹圄,惡霸的欺淩讓他備受折磨。這些困難並沒有擊垮他,反而激發出他內心的堅韌和勇氣。

正是在這些困境中,黃景仁用詩歌書寫了自己的心情。他的詩篇充滿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豪邁的情感。

每一首詩都如同他的心靈日記,記錄著他在遊學路上的點滴感悟和堅定信仰。這些詩歌也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明燈,照亮前行的方向。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江陰成為了黃景仁命運的轉折點。在這個小鎮上,他偶然邂逅了來自同鄉的洪亮吉。

洪亮吉是一位才情出眾、魅力非凡的詩人,他的生活方式頗為放蕩不羈。兩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他們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對話。

他們互相贈詩,互相贊美,仿佛兩位文學巨匠在切磋琢磨。黃景仁的詩歌被譽為似李白,洪亮吉的詩學則被贊譽為杜甫式的豪放。

因此,人們親切地將他們合稱為「洪黃」,這個稱號也見證了他們深厚的友情和彼此的知己。

從此以後,黃景仁和洪亮吉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摯友。他們一起遊歷,一起寫詩,一起面對生活的挑戰。

娶妻生子客死他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黃景仁娶了趙氏為妻。趙氏是一個溫柔賢惠的女子,對黃景仁十分敬愛和體貼。

她不僅能夠管理家務,還能夠欣賞和支持黃景仁的詩才。她經常陪伴黃景仁讀書寫詩,給他提供靈感和安慰。

她還為黃景仁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黃璞。黃景仁對妻子和兒子十分愛護和珍惜,他的詩中也常常流露出對他們的思念和牽掛。

黃景仁雖然有了妻子和兒子,但是他並沒有安定下來。他仍然有著不安於室的心性,他仍然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他仍然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先後到過北京、陜西、山西等地,尋訪名流,求取進步。他在這些地方也遇到了許多奇人異事,有時得到賞識和幫助,有時受到冷落和排擠。

他的詩歌也隨著他的經歷而變化,有時悲壯有時幽默,有時抒情有時諷刺。

1776年,乾隆皇帝南巡,召試詩人。黃景仁參加了考試,得到了二等的成績。他被任命為主簿,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官職。

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樣的待遇,他覺得自己的才華和理想遠遠超過了這樣的地位。他又開始了他的漂泊之旅。

1783年,黃景仁因為債務糾紛,被迫逃往山西。在途中,他患上了肺病,一路顛簸,病情加重。

四月二十五日,他到達山西運城,在河東鹽運使沈業富的官舍中去世。

當時只有三十五歲。好友洪亮吉得知訊息後,趕來處理喪事,並將其遺體帶回故鄉。

這句俗語是怎麽來的?

「十有九人堪白眼」,這裏的「白眼」指的是輕視、鄙視、冷落、敵視等負面的目光和態度。黃景仁用這句話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風氣和人情冷暖的不滿和憤慨。

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十個人裏有九個人都不值得尊重和信任,都是可以用白眼來看待的。他暗示了當時社會上存在著很多不公正、不道德、不合理、不正派的現象和人物。

比如說,有些人靠著權勢、財富、關系等手段來謀取私利,有些人沈溺於享樂、奢侈、貪婪等欲望,有些人背信棄義、見利忘義、見風使舵等行為。這些人都不配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都應該被白眼相待。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其實是黃景仁的自嘲,結合上句的意思就是,十個人裏有九個人我都看不上,但是現在最沒用的就是我這個書生了。

黃景仁用這句話表達了他對自己的無奈和無力。他雖然有著才華和理想,但是卻沒有能夠實作他的抱負和價值,沒有能夠為國為民做出貢獻,沒有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百無一用的人,除了讀書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作用。也許是在暗示當時社會對讀書人的不重視和不理解,或者是對自己的命運的不甘和不滿。

但隨之黃景仁筆端一轉,勸解自己不用發愁,自己自然有自己的價值。

他說:「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意思是不要因為寫詩而擔心會惹來禍患(當時清朝文字獄嚴重),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黃景仁用這句話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安慰和鼓勵。他認為自己雖然不能像仙佛那樣超脫塵世,也不能像風蓬那樣隨心所欲,但是他還有自己的才華和情感,還有自己的詩卷和聲音。

他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只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和風采。

黃景仁是一個有著高尚品格和遠大誌向的詩人,他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不良之人深感不滿和憤慨,他對自己的困境和無奈深感無助和悲哀。

他用尖銳的語言和諷刺的手法,揭露了社會的醜惡和人性的貪婪,也暴露了自己的無能和軟弱。他既有著對社會的批判和反抗,也有著對自己的自嘲和自責。

這句俗語蘊含的道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常常感到孤獨,仿佛十個人中有九個並不真正關心我們。這種感覺讓我們變得越發冷漠,甚至可以對那些不在乎我們的人白眼相向。

信仰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價值觀。正因如此,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半的人在微微鄙視著另一半人。

我們的信仰不同,所以我們的觀點也不同。這造成了分歧和沖突,但也使得世界變得多樣化和豐富多彩。

讀書必然是有用的。但盡信書不如無書。表達了對讀書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讀書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相信書本上的一切,不加思考和判斷,不結合實際和經驗,那麽讀書就會變成一種無用甚至有害的事情。

這句話蘊含了一種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的人生哲理,也蘊含了一種對自我和社會的批判和反思的人生哲理。

在當今資訊爆炸、知識不斷更新的時代,學習和閱讀成為了我們不可或缺的生活一部份。

因為只有透過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夠跟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化的潮流。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盲目地接受和吸收所有的資訊和知識,需要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和分析能力,擁有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我們需要學會從歷史和現實中找到規律和啟示。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透過研究歷史事件和發展,我們可以了解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和演變規律。

同時,觀察現實世界中的趨勢和變化也可以為我們提供重要的見解。這些規律和啟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的社會問題和趨勢,為未來的決策提供指導。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和真理,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養。

那些將讀書僅僅視為踩在書籍上攀爬的手段的人,往往會忽視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最終可能會陷入狹隘的思維和有限的視野。

他們或許會嘲笑那些在書本中汲取智慧的人,認為社會並不是書生能夠混得好的地方。

然而,正是那些有著堅韌學習精神、積極思考和創新的人,才能夠在這個充滿競爭和變化的世界中脫穎而出,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結語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分歧的世界中,我們時常感到孤獨和無助。

面對不同文化、不同觀點和不同信仰的碰撞,我們可能會感到困惑和焦慮。然而,正是這種多樣性和分歧,構成了世界的美麗和復雜性的基石。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這些信仰和價值觀,反映了個體的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

正是這些不同使得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如果每個人都持有相同的信仰和觀點,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單調乏味,失去了獨特之處。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選擇擁抱多樣性,欣賞不同文化的美麗,同時也要記住我們是一個共同體的一部份,我們的行動和決策會影響其他人。

免責聲明:以上文中所參照的資料均出自網路資料,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本人,本人承諾將在第一時間對該問題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