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學界永珍|張小平:方克立的「馬魂中體西用」

2023-12-07文化

北京日報 | 作者 張小平

定位馬中西三者關系,倡導現代新儒學研究——

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

方克立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方克立論著集】(全七卷)出版,這是對方先生最好的紀念。【方克立論著集】收錄了自1962年至2020年間的專著、論文、書信、序跋、演講稿,包括已刊和未刊文字。作為新中國培養的新一代知識分子,方先生不僅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終身堅持的信仰,而且傳承了中國傳統士人的道德追求,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論著,無論是研究「範疇論」「知行觀」,還是研究「現代新儒家」「大陸新儒家」「綜合創新」「馬魂中體西用」,都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時代的發展脈搏。他積極參與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討論、回應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哲學「合法性」質疑,在多元多樣多變的文化思潮中,體現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哲學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

自覺傳承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派的文化主張

在第五卷中,方先生有一組懷念前輩的文章,他對張岱年、任繼愈、侯外廬、石峻、蕭前、馮契等前輩所開創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學術成就給予高度概括和評價,他本人自覺傳承了這一脈的治學方向。方先生把五四後的中國三大文化思潮,歸納為自由主義的「全盤西化」派、保守主義的「儒學復興」派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創新」派。作為追隨者和弘揚者,方先生大力闡揚以張岱年先生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派的文化觀,並首次將其概括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四句話,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派的旗幟和口號。方先生與他的前輩一樣,是一個十分真誠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但決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在【永遠的師長】【我所認識的任繼愈先生】【緬懷恩師石峻先生】等文章中,他反復闡述,要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哲學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提到,研究中國哲學不能閉門造車、閉關自守,而要放眼世界,註意吸收外國哲學的先進成果,進行中西比較研究,提高中國哲學的理論水平。方先生認為,中國哲學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是不可改變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推動現代新儒學研究

方先生是現代新儒學研究的倡導者和推動者。「現代新儒學思潮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七五」和「八五」規劃的重點計畫,方先生領導該課題組十年,帶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海內外影響都很大。第三卷【現代新儒學研究】反映了方先生的研究立場、方法、原則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方先生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思想,對現代新儒家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和評論,並將其置於五四以來三大思潮對立互動的基本格局中來研究。方先生提出的「同情地了解、客觀地評價、批判地超越」三句話,不僅是針對現代新儒家研究的方針,實際上也是一個完整的思想史研究的方針。方先生對「同情地了解」闡發較多,他講:我們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有一種發自生命根處的依賴感、根源感和認同感,中國人永遠需要到它那裏去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身份認同,到它那裏去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情地了解」是要求我們「堅持嚴格的歷史性」態度,不以今人的標準去要求古人,不用現代的思想去改鑄古代的思想,力圖還思想史以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一方面要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對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要有深厚感情,常存敬畏之心,唯恐其中的精華沒有得到很好地繼承和弘揚,成為先哲的不肖子孫。今天再讀方先生的相關論述,尤感意味深長!

方先生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者對待傳統文化的揚棄態度,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原則。在第二卷中,有一組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文章,如【關於儒學的精華】【儒學給人智慧】【「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文明以止」: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精神】【「和而不同」:作為一種文化觀的意義和價值】等,方先生著力挖掘包括儒家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僅從宏觀的層面加以概括提取,而且從微觀的層面剖析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文明以止」思想中的深層次精華,不僅指出其運用於現代社會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出其歷史局限性,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辯證揚棄的典範,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原則。方先生數十年來治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力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優秀傳統相結合,在這兩個研究領域尋找「結合點」,讓中國哲學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他與張岱年先生共同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和【中國哲學與辯證唯物主義】兩本全國高校公用教材,力圖貫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哲學及文化精華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比較研究和二者相結合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哲學與辯證唯物主義】榮獲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方先生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哲學優秀傳統相結合的探索成果,對於今天更好地堅持「第二個結合」以及鞏固文化主體性,具有寶貴的價值和啟示。

準確定位馬中西三者關系

方先生是一位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創造性地研究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著名學者。為了解決中、西、馬三「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化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問題,方先生在對文化體用問題以及對民族主體性問題的深入思考基礎上,於2006年提出「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的新概括,即「馬魂中體西用」論。方先生反復說明:「馬魂中體西用」論是接著張岱年先生的「綜合創新」論講的,是對「綜合創新」論的繼承、發展和深化,二者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文化派在百年探索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但是,方先生在「接著講」的過程中有自己的創造和發展,他把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文化觀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怎樣實作文化上的綜合創新呢?方先生認為,把作為文化資源的中、西、馬三「學」科學合理地整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中國文化的主體地位和西方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辯證統一起來,創造具有博大氣象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是百年中國文化發展的正道。「馬魂中體西用」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化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超越了傳統體用二元的思維模式,形成「魂、體、用」三元模式,鑄馬學之魂,立中學之體,明西學之用,為解決馬中西三者有機結合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維範式,具有方法論意義。第四卷【馬魂中體西用論】集中反映了方先生晚年對馬中西三者關系的定位思考,從中也能清楚了解方先生與張岱年先生二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馬魂中體西用」論蘊含的創新觀點對於今天建設新時代的新文化,依然是寶貴的思想資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