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社會不是垃圾堆

2023-12-05文化

「別和社會上的那些人混在一起」,「不要讓那些不三不四的社會青年進來」,「不要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沾染」,「誒,社會風氣太成問題」……相信不少人都說過或聽過這樣的話。這些話裏有著一個共同詞匯——「社會」。說話者一方面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單位或群體潔身自好,另一方面毫不掩飾地充滿著對社會的嫌惡、恐懼、無奈和鄙視。可見,在人們的潛意識裏,社會就是一個臭不可聞的垃圾堆,一個充滿危險的傳染源,一個不可打交道的恐怖分子。

我們之所以對社會的看法存在種種誤區,是因為沒有認清人的本質由個人性和社會性所組成。如果缺乏個人性,那就會導致一個人沒有私密、權利、私有財產、個性特征等等,這種狀態下的人其實不過是奴隸,黑磚窯裏被綁架的奴工就處於這種狀態;如果缺乏社會性,那就會導致一個人沒有群體、交往、朋友圈子、相互支持、相互啟發、智慧傳承等等,這種狀態下的人只是單子化的一盤散沙,這曾經是孤島上的魯濱遜十分害怕的事情。個人性和社會性就像一枚錢幣的兩面,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如果缺乏其中的任何一面,那就像錢幣只有一面而成為偽幣一樣。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人就是地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些觀點過分渲染私人性,過分渲染人性中的黑暗性,過分渲染社會規則的殘酷性,導致人們的行為過分內卷,只去經營自己或自己單位的一畝三分地,以致人們沒有意識和能力處理好私人和公共的關系。於是我們看到如下景象:自己家裏收拾得幹幹凈凈,樓道和社群垃圾成堆;在單位和家裏註重形象,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隨意抽煙;在單位中規中矩,在公汽裏高高翹起二郎腿,妨礙別人透過;駕車者在公路上橫行霸道,隨意停車,隨意調頭,隨意占道,隨意向車窗外吐唾、亂扔垃圾,毫不考慮他人利益;燃放鞭炮、制造噪音,惡俗的迎親儀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說到底,出現這種情況,既與我們民族思想資源裏的宗教信仰、道德倫理設計和社會模式設計存在巨大缺陷有關,也與歷史形成的臣民基因深入骨髓有關。只有大一統的治者和被治者,中間沒有社團、集會,沒有群體的交流和互動,沒有紳士風度,沒有陌生人社會的榮譽感和誠信度;只需要對上保持忠心就夠了,對旁邊的一切都可以不負責任。於是社會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垃圾堆,成為一個人們必須掩鼻而過的臭水坑。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過上文明、體面的生活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強烈渴望,融入世界文明潮流是不可阻遏的一江春水。建設新型社會的任務如此迫切的擺在我們面前。建設新型社會的本質就是建設公民社會,建設公民社會的核心則是建構公民人格模式。在制度建設層面上,現代社會的典型模式是「小政府,大社會」。切實可行的做法是,政府向社會讓渡部份責任和權力,社會則當仁不讓的承擔起責任。

如果對「社會」進行純粹字面上的解釋,那就是社團、集會——這與現代社會NGO(非政府組織)發揮重大作用的趨勢不謀而合。維基百科這樣定義「社會」:「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信仰、組織、文明、習慣、社群網路、誠信、互助、福利、榮譽感是社會的關鍵詞。社會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打醬油」「圍觀」是一種參與態度,持續不斷地關註是一種參與態度,培植公民意識、增強責任感更是一種參與態度。

社會不是傾倒垃圾的臭水坑,不是我們發泄怨氣和不滿的受氣包,而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莊、街坊、社群、馬路,是每一個與我們相處的認識或不認識的活生生的人。最佳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就是在最佳化我們的社會。

文/蘇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