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千古奇文【素書】短短5句話,把為人處世都講透了

2024-02-09文化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

作者:洞見yy

兩漢時期,曾有一本書被民間稱之為「天書」。

此書就是張良恩師黃石公的畢生心血【素書】。

它集合了儒、道、兵、法幾家之長,闡述了關於宇宙人生、治國理政的獨特思想。

後來因為秦末天下大亂,黃石公將【素書】傳於張良。

張良在此書的點撥下,這才成為「謀聖」,助力劉邦一統天下。

實際上,【素書】中除了兵法策略,更是擁有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今天洞見君給大家分享「本德宗道」一章的5句話,鞭辟入裏,言簡意賅,讀懂受用不盡。

1

先莫先於修德

東漢經學大師王符說:德不稱,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

一個人沒有學識,最多是個愚人,但若是德行不好,舉止不端,就會為禍一方。

所以人這一生,唯有先修得好品行,才能安穩立世而不倒。

【史記·留候傳】中就記載了這麽一個故事。

一天,張良路過一座橋,迎面走來一位胡須盡白的老人。

就在此時,老人突然停下腳步,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丟到橋底。

老人當即喝道:「小子,你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張良頓時一楞,雖有不解,但看到對方年紀很大,就依他照做。

他不僅撿回了鞋,還恭敬地將鞋撿回來穿在了老人腳上。

誰料,老人又把鞋丟了下去,並再次喚他撿鞋。

張良苦笑一聲,但仍舊照做。

如此反復三次之後,老人大贊他「孺子可教」,並傳授給他【素書】。

這就是,黃石公三試張良的故事。

正是張良始終恭敬有禮,德才兼備,黃石公這才決定傾囊相授。

古人常說:厚德載物,好人有好福。

只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世間萬物,才能為自己迎來福氣。

但一個人若德行不夠,就無法成就大事。哪怕僥幸獲得一些成績,福緣也是淺薄的。

【菜根譚】中有言: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村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

世間的財富、地位和名聲,如果是透過提高品行和修養所得,那麽就像生長在山野的花草自然會繁茂昌盛、綿延不斷。

沒有厚德,僅靠功名、機遇或者是非法手段求得的福,就會像插在花瓶中的花,因為缺乏生長的土壤,馬上就會枯萎。

孔子也說,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

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之前,先得把人做好。

才華可以讓人走得很快,但唯有深厚的品行,才能讓人走得更遠。

無論何時,修一個好德行,才能擁有好福氣。

2

安莫安於忍辱

秦漢時期,戰火紛飛,國無法度,民不聊生。

很多人因為一點小小的爭執,便會大打出手,甚至喪命於此。

但黃石公卻一生平安無事,並且活到86歲的高齡。

在他看來,人活著想要平平安安,與外界環境無關,而在於自己能忍讓。

很多人因為咽不下一口氣,常常與人發生口角。

可是在憤怒之時,不經意間,他們自己就會遭到傷害。

只有捺住脾氣,忍下委屈,才能大事化小,保全自己。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的名士。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後,用重金懸賞捉拿這兩人。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改名換姓逃到陳國,做起了一個小官吏的家丁。

一天,那個小官因為一點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陳餘。

陳餘身居高位多年,哪裏受過這樣的侮辱,怒不可遏,當即想起來反抗。

張耳卻在旁邊一把拽住了陳餘的衣角,示意他不要發作。

陳餘只好忍受著鞭打,直到小官離去。

張耳見到他滿臉的不服氣,就直言道:

受到一點小小的侮辱,就去和一個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

聽了這話,陳餘這才幡然醒悟。

就這樣,二人耐著性子和脾氣,隱姓埋名地活了下去。

直到楚漢相爭兩人才出山,發揮才能,最後各自封侯拜將。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爭強好勝,卻不知你的針鋒相對只會與人結下仇怨,結果將自己置於險地。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能屈能伸,及時退讓認慫。

正如【易經】所言: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人活於世,少一點計較,多一些忍讓,才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3

吉莫吉於知足

黃石公在【素書】中說:

給人帶來最多吉祥的,是知道滿足;給人造成最大苦難的,是太多欲望。

人想要活得幸福順遂,靠的不是物質的堆積,而是依賴於一顆懂得滿足的心。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建立漢朝。

劉邦當即尊張良為「帝師」,並在最富庶的齊地,封地三萬戶,讓他功居百官之首。

張良卻推辭不受,而是選擇了貧瘠的留地,食邑萬戶。

當時滿朝文武都不理解,認為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實在太傻。

但張良卻只是搖搖頭道:我有口飯吃就夠了。

後來他更是辭去朝廷的官職,主動退隱山林,成為一名閑散道人。

每天就是雲遊四方,讀書論道,活得十分逍遙自在。

而那些開國功臣雖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卻陷入權力的爭鬥中無法自拔。

短短十幾年間,他們被劉邦屠戮殆盡。

眾人之中,唯有張良功成身退,就連他的兒子也能安然繼承爵位。

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人總想著要更多的票子,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

可一旦被欲望捆綁,最終就會在無窮無盡地物欲追求中,變得精疲力竭。

莊子說,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生在世,三千繁華,終歸一日三餐,一粥一飯。

活著真的不必追求太多,只要能夠吃飽穿暖,生活無憂,就是人生最大的吉祥與幸運。

4

敗莫敗於多私

公元前203年,韓信攻破齊國後,當即給劉邦寫信邀功,請封「假齊王」。

當時劉邦身處滎陽,戰事十分危急。

他讀完來信,憤怒不已,正要寫信呵斥,張良立馬勸道:

「如若反對,韓信必反。不如借此機會成全韓信,讓他鎮守齊國。」

正是張良的勸告,劉邦這才安撫住了韓信,得以全力擊敗項羽。

要知道,人的本性就是逐利的,總是為財而聚,因財而散。

一個有私心之人,只肯獨享利益,結局就是眾叛親離,無利可圖。

劉邦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有魄力,在關鍵時刻敢於舍棄自己的利益。

曾國藩在建立湘軍之初,戰鬥力很弱,謀士們紛紛責怪兵士無能。

但曾國藩卻一言不發,而是張貼一封公告:湘軍的俸祿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

兵士一聽如此豐厚的待遇,內心很是感激,戰場上個個奮勇殺敵。

每次打完勝仗,曾國藩也不貪功,而是豪氣地對部下論功行賞,加官晉爵。

於是,越來越多的好漢能人,申請加入曾國藩的軍隊。

就這樣,一支地方組建的散兵遊勇,短短三兩年間,就成為清軍第一戰力。

最終湘軍多次平定叛亂,曾國藩也立下豐功偉業,成為清末第一名臣。

【省心錄】中雲: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總想把利益攥在自己手上,不肯讓利於人,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也會漸漸疏遠。

而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分享利益,善於謀求更大的發展。

當你能夠讓利於人,聚攏了人心,到最後賺到的還是自己。

5

孤莫孤於自恃

【史記】中記載,張良一生立功無數,深得劉邦器重,卻從不自恃清高。

無論是文臣武將,都能與他交好。

就如張良自己所說, 不伐其功,不矜其能。

一個人若是自視甚高,遭人嫌棄不說,還會招來禍患。

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自幼神武有力,好騎射。

19歲那年,他第一次獨自出征,一夜之間便奪取安楚拉庫、內河的20多處屯寨,掠獲人畜萬余,戰果赫赫。

一時之間,部落中諸多將領謀士,紛紛向他示好。

褚英的威名盛至極點,努爾哈赤封他為貝勒,授命他執掌國政。主意。

而此時,褚英也誌得意滿。

他開始輕視那些部落重臣,並肆意淩辱他們,久而久之,就讓那些心腹懷恨在心。

後來,面對皇太極等兄弟的示好,他又直言對方不配與自己相比,一下子激怒了皇太極。

很快,努爾哈赤的其他子嗣與心腹大臣就聯合起來對付他。

褚英孤立無援,一再落入眾人設計的圈套,漸漸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

他本可以收斂自己,等待東山再起。

誰知他仍舊自以為是,想要率軍謀反,結果失敗後,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

古訓有言,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一個人為人太過傲氣,目中無人,無意間就會招致他人的怨恨。

時間一久,朋友棄你而去不說,還四處樹敵,最終受人孤立。

王陽明說, 處朋友,相下得益,相上則損。

與人交往,你只有放得下身段,壓得住傲氣,才能得人幫受人助,成就一番事業。

史學教授劉泗曾說,【素書】可謂為人處世之範本,中華智謀之瑰寶。

原本的張良有勇無謀,獨自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只得東躲西藏。

可在得到【素書】之後,他一改往日的魯莽愚笨,變得謙遜聰慧。

後來,張良歸隱山林,將此書廣散於天下。

千百年來,有人透過它,悟透了人生哲理;也有人透過它,窺見了普通人成長的秘籍。

點個 贊吧 ,讀懂文中這5句話,領悟處世的智慧,開悟己心,你也能過上更加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