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張立文:如何學好哲學

2024-03-31文化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再一次見面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大學】中有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對此有一個註解,說「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大人之學能達到止於至善,就是最好的境界。

我們怎麽樣達到最好的境界?怎麽樣實作我們的人生價值和理想目標?在座的同學們,我們現在是什麽狀態?如果按照【周易】上講,乾卦的主要象辭可以解釋為「潛龍勿用」,你們現在都是潛伏著的一條龍,還沒有呈現出「見龍在田」和「飛龍在天」,將來你們走向社會,做出很大的成就,那就是「飛龍在天」,實作自己的目標了。所以說,同學們應該在「潛龍」這個時期真正打好基礎、增長自己的實力,將來才能走向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和聰明才智。

那麽怎麽樣來做?怎麽樣來實作人生價值?我這裏講五個字:學、問、思、辨、行,五個字。

學就是要博學,什麽叫博學?那就是我們的眼光和視野要面向世界、面向人類,所以我們應該具備「中西馬儒釋道」好幾個方面的知識。為什麽講我們要懂得「中西馬」?我們知道,現在不管是從中國來看也好、從世界範圍來看也好,不管你是學哪個專業的,都應該精通「中西馬」。

從「馬」來說,應該讀什麽呢?你們起碼應該讀一下【資本論】第四卷中關於剩余價值問題的解釋。此外,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也應該讀,【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本書我們也應該讀一下。我們一定要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們以後就很難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比較深刻的理解。

從「西」來說,我們起碼應該讀一下【西方哲學史】【哲學史教程】這類書,應該了解從古希臘一直到近代西方,哲學史是怎麽發展的,如果在哲學系讀書而不了解西方哲學的話,你就沒有一個參照的視野。羅素、文德爾班的哲學史值得一讀,哲學院苗力田老先生的【西方哲學史】(新編)也可以讀。中國哲學史的學習中,我主編過【中國哲學史】(新編),大家可以一讀。如果你要讀復雜的中國哲學史,那麽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也值得一讀。讀完這些書,「中西馬」的基礎功底我們起碼基本掌握了。

但是,我們做一個中國人,我們更應當懂得中國、懂得中國的思想、懂得中國的哲學。所以,在「中西馬」的基礎上,應該做到對「儒釋道」有進一步的了解,最起碼應當讀讀【壇經】。六祖慧能真正做到了把佛教完全中國化,而讀了【壇經】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是怎麽樣中國化的,對於我們今天是有啟發的。

「學」要博學,當然,學不僅僅在讀書,還在於什麽呢?能夠「問」,我們知道,「學問」二字,除了學以外還要想起來問,這才是構成了真正的學問。

問是什麽意思?簡單地講,向社會請教、向世界請教、向人民請教、向書本請教,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為什麽這樣講?「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每進太廟必問,這就是說,人的知識不是天生的,而是問來的,是向人家請教得來的。我們每個人剛剛出生的時候向誰請教、向誰問啊?你剛剛到了這個世界上來什麽也不知道,第一個詢問的物件就是你的親人,向你母親問、向你父親問。問是一個人的知識的來源、人的聰明才智的開始。

問,實際上是問什麽?我們看每本書、看每個結論和每一種理論思維之前,我們都要問一問這一理論思維的前提是什麽?問,就是我們對每一件事、每一個理論、每一個結論都要問個為什麽,這是非常重要的。問是一個人思想開啟的窗戶,是人獲得知識的起始,也是人類進步的開端。

朱熹有一句話,說你讀書的話,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疑問的,因為人家書裏說得很好,你看不出來問題、沒有疑問。那麽,進一步看書之後,人就產生了疑問,那麽再進一步,你的疑問如何能夠解決,就是你獲得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你如何把書本知識變成你自己的東西,書本的知識你得透過什麽辦法才能去掌握它、領會它、理解它?這辦法就是問、要疑問。陸九淵的學術觀點與朱熹不一樣,但是讀書方法上卻非常類似,他有一句話: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你有小小的疑問,那就是有小小的進步;如果你有大的疑問,你就有大的進步。所以,古人讀書做學問應該有疑問,疑問很重要,疑就是悟,盡管我們後世的讀者與古人存在時間的差距和空間的差距,我們不可能完全恢復原來經典文本中本來的意思,但是,我們透過不斷的疑問、不斷的追問,也可以貼近文本的本意和作者原來的意思。可以說,這個「問」就是不斷的貼近原意的過程。做學問都應該問一個為什麽,都應該有疑問,有疑問就證明你們能夠獨立思考,這就是能夠提出新見解、新思維的開端。如果你們一點沒有疑問,說明你不會獨立思考,而如果不會獨立思考,那也不可能有你們的新見解,新見解能從哪來?就是從你們有疑問的過程中不斷地覺悟而產生的。

第三個字是「思」,思就是反思。反思的本意是什麽啊?簡單地講,是把一個事情反過來思考,也就是說頭腳倒置來思考。反思是哲學上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反思也就是自省,「吾日三省吾身」這就是反思。反思是對於自然、社會、人生在不斷的實作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自我反省的理論思維能力。反思是思想的自覺思維,是思維發展過程中一個積極的中間環節,反思是自我反省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反思。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管是學習也好、工作也好、都應該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總結經驗教訓,從否定性當中獲得真知和真理。先秦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做【孫子兵法】,這就是戰爭經驗的總結。【孫子兵法】為什麽能夠成為世界兵法的經典?因為【孫子兵法】是在不斷的打仗當中總結經驗,這是經驗的總結,是失敗的經驗總結,也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所以我說,失敗不可怕,可怕在於不會總結經驗、不會總結教訓。只有能夠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夠有新的進步,反思就是我們新思想、新思維、新方法的開端。

從唐到宋,儒家、道家、佛教三者如何才能融合起來呢?當時的古人們提出來一種文化整合的方法,叫做相容並蓄,希望把儒釋道三家相容並蓄起來,但是沒有做到,直到程顥說「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是我自家體貼出來」,為什麽「天理」這兩個字是自家體貼出來的?那就是說,程顥做到了相容並蓄,將「儒釋道」三家落實到「天理」上,在此基礎上,程顥就創造了理學的新時代。體貼這兩個字就是一種反思,就是一種覺悟,用馮友蘭的話就是覺醒。

那麽,為什麽由唐到宋的學者們,試圖透過相容並蓄的辦法卻沒有能夠把儒釋道三家融合起來?因為時代不同、價值觀不同。我們每個人的思想、思維背後都有一只無形的手,這個無形的手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不同,每個人的認識就不一樣,因此文化整合的方法也不一樣。我們應該認識到,今天我們作為一名哲學院的學生,我們的任務是應該把中西馬融合起來構建一個新的理論思維,這就極大地需要「思」的能力。

第四個字是「辨」,明辨是非、明辨美醜。但是怎麽樣才能分清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被時代的塵埃所遮蔽了,每個問題的本來的面貌都已經改變了。問題如此,人也如此。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中國哲學的很多概念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也在不斷地變化,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很普遍概念就是「道」,道本來的意思是什麽?是路,「路」是人踩出來的,通向一定的目標和目的地,本來這個道是「路」的意思,後來不斷地引申為:道理、原則、原理、規律等等,這都是「道」。還有「理」,「理」字本來是「紋理」,「理」本來含義是制玉,古人認為玉器的紋理是最清楚最鮮明的,所以理就是制玉。而隨著時代和價值觀不斷地變化,「理」的概念就同原來不一樣了。那麽,我們怎麽樣來認識明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上的一些問題的真諦呢?那就需要經過很好地分析。我在【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中提出了幾個層面的分析,對於哲學概念和哲學思想,一方面是要對表層層面的含義進行具體的解釋,第二個就是要在語意層面進行分析,理解它的意思;這第二個層面就是較為深層結構的義理分析;第三個方面則是從整體結構上進行解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哲學有邏輯並且講究邏輯,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用西方的邏輯和西方的概念來簡單套用中國的概念和邏輯,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東西,這就是我後來反復強調中國哲學要「自己講」「講自己」的原因之一,我們不能按照西方人怎麽說就怎麽信,不能以西方的真理為真理,以西方的規範為規範,以西方的思想為思想,我們必須得分辨清晰。

第五個字是「行」,行就是實踐,我們人都是在實踐中存在的,不管是學問還是思辨都應該最後落實到實踐上、落實到「行」上,沒有「行」,那就都是空話。中國人特別重視知行問題的研究,中國歷史上就有一個爭論,比如朱熹就講先知後行。我們要到杭州去,我們必須先知道到杭州去的路是怎麽樣的?我們才能夠到那裏去,那就是說人得先知後行。可是王陽明卻認為,知行合一,有知必須得行,行得真切知得就深刻,王陽明就明確地強調「知行合一」。人的知和行是連在一起,因此實踐才成為我們人生活的一種方式,我們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思維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夠創造。知行合一、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才是達到了真理的境界。因此,我們講「實事求是」,求是的「是」是什麽?「是」就是真理。「實事求是」就是要從實踐當中求真理,這才是我們校訓的真正含義。

因此,我們做哲學工作,也應該以求真理為做學問的目標,我們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中國的哲學的實際出發,來講中國哲學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最完善的境界。

今天我講了這五個字,希望為我們每一名新同學在學習期間提供幫助,希望大家在「潛龍」期間好好琢磨領悟,練就好一身本領,為以後成功立業、實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也就是為實作「飛龍在天」的狀態創造條件!

好,今天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本文為作者在2022年哲學院新生大會上【如何學好哲學】的發言內容,由楊瀾潔經錄音整理。

乾元國學教室

近期新班

乾元佛學高級研修班

乾元五經精讀班

乾元西學教室16期

乾元西學三、四年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