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燭之武退秦師】鑒賞

2024-03-06文化

燭之武退秦師

【戰國】左丘明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於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麽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1.【燭之武退秦師】全文共4段,情節簡單卻刀光劍影,語言簡練卻意蘊豐厚。學習提示中說:體味人物情態,體會對話語言,領會其中體現出來的人物特點。分析語言,我們就會品味到「春秋筆法」的魅力。第一段只有兩個句子,闡明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字不多,但對鄭國而言,巨大的壓力存亡的危機撲面而來。第二段,佚之狐推薦燭之武解國難,燭之武深明大義,臨危受命。第三段是最有神采高潮叠起的段落,是燭之武遊說的過程。最後一段是遊說的結果,大獲成功。整句話能夠看出晉侯貪婪中透著的理性,晉文公能成為一代霸主,良有以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春秋筆法,老到之至!

2.燭之武的遊說藝術

用迂回戰術——不暴露遊說目的

燭之武閉口不談鄭國的利益得失。言談中似乎處處在為秦國利益:先講明秦晉圍鄭,即使攻下鄭國,秦國亦無大裨益;存鄭對秦倒有好處,曉之以害,動之以利,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

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於聽

雖然燭之武年歲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豈敢倚老賣老,婉言以說,處處尊重對方:「鄭既知亡矣」「敢以煩執事」「君知其難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侃侃而談,不卑不亢,不刺激對方,創造和諧的談話氛圍。「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愛聽,又怎能不依計行事。

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憂

燭之武善於利用秦晉同床異夢的矛盾,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後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層層逼緊,透辟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於擴張領土,本性貪而負義,且欲壑難填。使秦君頓感危機所在。於是,燭之武「一心為秦」地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

春秋是一個戰亂紛紛、動亂的年代。各諸侯國為了獲得自己最大利益,為了稱霸中原,倚強淩弱,攻伐兼並。他們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說「春秋無義戰」。而在這「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春秋,燭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難之時心裏有國家、在個人與是非選擇中有寬闊胸懷的英雄。

小結全文,頗多感慨,有詩為證:

鄭伯無禮貳於楚,秦晉霸淩起貪欲。臨危受命燭之武,智退秦師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