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司維利|古窯流韻

2023-12-11文化

著名的陶瓷之鄉--淄博,以其悠久的陶瓷歷史而聞名於世。這裏人傑地靈、窯廠眾多、文化底蘊深厚,一代又一代的窯匠,用他們的聰明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陶瓷文化。

據考證,淄博古代制陶窯爐自唐宋以來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沿用饅頭窯,為北方地區一大特色。眾所周知,現存的古代饅頭窯在淄博境內已屈指可數,僅存的饅頭窯就成了淄博陶瓷發展歷史的見證,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與觀賞價值。

這些饅頭窯,輝煌時,曾經一度以上百座的規模林立於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上。「牛拉碾,驢打場,成型手拉坯,幹燥靠太陽,一座小圓窯,幾間小草房。」經年流傳的幾句歌謠,成為當時圓窯下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古窯址驚現

淄博興利陶瓷有限公司,坐落於淄川區渭頭河著名的古代窯場之上。2012年3月,公司開始對部份土地、舊廠房清理改造,廠房改擴建,興辦陶瓷文化創意園。用挖掘機清理垃圾、拿土方,裝卸車拉到5000多車次的時候,發現了碾料用的地碾。我就找到了86歲的王貞文老人。他說:有碾就有池子,旁邊一定還有水井,然後我們就繼續慢慢仔細的尋找,共發現了三台碾料用的地碾,其中一台地碾王貞文老人指出了旁邊古代水井的位置。找到了兩個池子:一個沈浮池,一個晾泥池。還有很多用古老的陶土制作的陶片,當時其中的兩台地碾保存完好,加上兩座完好的饅頭窯。考慮到這有可能是貴重文物,我們當即停工並向區文物部門匯報。區、市文物管理部門迅速到達現場,帶給他們的是無比的震驚和興奮,當即對該遺址應如何挖掘清理進行了現場指導,對發現的實物及時進行保護。

經文物專家初步考證:這些地碾年代約為明末清初時期甚至還要更早,此時間斷定還有待於進一步確認。地碾的出土不僅在淄博歷史上屬首次發現,保存如此完好的石碾在中國尚屬首例。

據淄博市文物局史料記載:龍泉鎮渭頭河為中國陶瓷大缸的發源地,至清末就已經發展到了六七十座饅頭窯。這兩座位於淄博興利陶瓷有限公司園區內的二座饅頭窯是大家所熟知的,至今已有少說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老人回憶,上世紀初,這個院落建有3個饅頭窯,當時用四頭牛同時拉碾,將碾砣拉動,進行研磨,然後再經過泥漿池、晾泥池進行沈浮、晾曬。那時這裏的工人很多,老牛拉碾屬於半機械化,減少了人工的使用,到後來建起了大碾室(加工原料的車間),有了球磨機,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地碾也就荒廢了。

明清時期地碾的驚現又一次把人們的記憶與這片古窯址聯系在了一起。

經文物專家認定:這次發現的古窯舊址系建國後的國營山東淄川陶瓷廠原址,前身為以益民窯廠為代表的多個窯廠公司合營,再追朔為早期的多個窯主。是迄今為止淄博市發現的唯一一處古窯址及完整的配套設施,這與原有的三座古窯及制作廠房一起,完整的展現了近代制陶工藝流程,是淄博陶瓷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也為研究淄博地區制瓷業的發展歷史和陶瓷文化保存了重要的實體物證。

站在古窯邊上,看到殘存的墻壁上使用的建築材料,也就是當年燒陶用的閘缽。給古窯碾壓陶泥的地碾,則靜靜的守候在一旁。

老人在瓦礫跟前講:我聽我爺爺說,他小時候經常在這裏玩,這個窯當時就是這個樣。你看,建窯的襯料用的都是陶片,從這上邊看,那時制作的碗、碟、杯、盞、罐子等陶瓷比現在薄多了,老人手裏拿的陶片說著。據專家認定,陶片是明清時期的黑釉制作的瓷器殘片,在長江以北地區具有很高的文物和研究價值。

走進到饅頭窯內,我們看到,隨著時間的流逝,饅頭窯上部份已長出了茂盛的青草、綠樹,但歷經數百年風吹日曬的窯體卻依然堅固。

饅頭窯的側上方是桃拱結構的制作間和烘幹室,桃拱結構建築保存完好,足見古人的建築智慧和當年繁華的場景。隨後,市區電視台、淄博日報、淄博晚報、等多家媒體爭相進行了報道進行了報道進行了報道進行了報道。

二、國內罕見 山東唯一

時任淄博市文物局局長劉忠進說:這個地碾乃至整個古窯舊址的配套設施能夠如此完整的保存下來,實在是很僥幸,這無疑是淄博陶瓷生產歷史的一個縮影,是淄博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古窯,是一筆極有價值的、重要的工業遺產。

2012年4月,山東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等領導來到了古窯址現場。被古窯址現場所震撼,現場指導要積極打造北方以饅頭窯為代表的「北方陶瓷古遺址博物館」,同時與現代的生產工廠融為一體,積極打造以文物保護、文物展示、參觀教育、文化旅遊、現場制作等為一體的淄博大型民間陶瓷文化企業。並當場安排立即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5月,時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博等領導來古窯進行考察。同年6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任相宏教授,來古窯現場實地考察,看了後說了兩個字「興奮」。

就這樣:「震撼」「震驚」「興奮」這六個字,體現出了領導和專家們,僅從地上發現暴露著的古窯遺址,就給與了極高的文物價值肯定。

2013年9月,中國國寶級古陶瓷研究專家、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來古窯址考察指導,親手拿著在現場清理垃圾時挖出來的大紅碗、大黑碗,肯定是「元末明初」的瓷品。

2013年10月至12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市區文物局共同對渭一村古窯址進行考古清理,清理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在5000多平米面積內,挖掘出了從碾料、沈浮、晾泥、挑泥、到車間制作、晾曬半產品、裝窯、出窯、成品三套工藝流程,三套流程正對三個饅頭窯。

這次考古行動,清理出相關制瓷遺跡並出土大量不同時期的瓷器、陶片、窯具等遺物。據此,可將渭頭河窯址燒造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後到上世紀70、80年代。此外,二號水井出土大批金元時期瓷器,為進一步探尋渭頭河窯址早期內容提供了史料依據。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任相宏教授說:「如果以年代的傳承來看,寨裏制瓷始於北齊,磁村自寨裏衰敗的唐代開始興起,而興盛於宋元時期的西河鎮西坡地窯存在時間較短,此次位於龍泉渭頭河的這處古窯址始於金代,持續發展至上世紀70、80年代,就此,整個淄博窯系的脈絡就清晰可見了。所以說,這處古窯址對於整個淄博窯系發展有重大意義」。

渭頭河古窯址不僅有完整的地上古建築,還有地下古遺址,可以真實再現古代陶瓷的整個生產過程,可展性極強。古代制陶工藝流程的完整再現,不僅對淄博古陶瓷制作發展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更重要的是渭頭河古窯址,使淄博的陶瓷歷史得到了延續,解決了淄博陶瓷歷史的斷代問題,填補了空白。這將對淄博陶瓷的古今傳承和今後發展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更為「淄博陶瓷,當代國窯」增添了濃厚的一筆。任相宏教授評價為:這次的發現國內罕見,意義在於從原料的粉碎、選取、成形以及就近豐富的燃料對產品的燒制、運輸這一流程在古窯址完全展現出來了。特別是玉石古道,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見證,可以看出龍泉是當時重要的窯業生產區域(解放後就成立了「淄川三區渭頭河窯業」)。這次發現,對研究龍泉鎮乃至北方陶瓷的生產歷史和發展將有重大意義。

渭頭河古窯址的發現,也引起了各級文物部門的重視。2013年10月,古窯址就被列入了山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也證實了中國著名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視察古窯址所說的年代「元末明初」。透過考古挖掘,逐步從二號水井出土大批金元時期瓷器。透過對地表和窯內殘存的瓦片年代進行了鑒定。據考證,實際上有些瓦罐殘片的年份還要更早,特別是二號水井出土大批宋白瓷罐、紅陶罐等大量陶片,可能要追溯到宋金時期。渭頭河古窯址在各個時期都有極大的影響力,挖掘出了繼寨裏窯、磁村窯時期的九州時期青州府進貢用的貢白瓷,與青州博物館出土的器物完全吻合,刻有明朝一代宗匠「時大彬」三個字的紫砂壺蓋、刻有「大清宣統年制」的紫砂壺蓋,明代渭頭河制造大紅碗、大黑碗,史料記載在淄博當地享有盛名。生產的陶瓷大缸成為了中國陶瓷大缸發源地。山東專家驗收組王永波組長,帶領的專家組看了古窯遺址和挖掘現場後,一致認為。是當今中國首次發現、是最完整展現古陶瓷工藝流程的古窯址,實屬國內罕見。意義在於從原料的粉碎、選取、成形以及就近豐富的燃料對產品的燒制、運輸這一流程,在古窯址內完全展現出來了,是「山東唯一、中國獨有、世界罕見」。 三、古窯遺址示現、萌生家國情懷

這一切,讓我們記住了專家組驗收時說的一句話:「寧願慢、不能爛」。不能一時頭腦發熱、拍腦袋就辦。要以保護文物為前提,嚴格按文物保護規劃方案實施,「先保護、後展示」。為渭頭河先輩們留下智慧結晶,為當今的拓荒者留下創業珍藏。

據考古挖掘實物、淄川縣誌、渭二村村誌記載記述,渭頭河是宋金時期就有制陶業,也是宋元時期建村。是以得天獨厚的水源、生產陶瓷的原料、陶瓷釉料、和煤炭。早期生產陶器開始而逐步形成了村落,從古至今是由陶瓷業逐步帶動了當地村落的形成發展,據統計,渭頭河自然村的兩個行政村,姓氏加起來超過了100多個,是中國少有的「百家姓」村。渭頭河這個自然村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外頭活(渭頭河)。意即:(1、外來的很容易活下去。2、對外來的打工人員不欺生),充分說明了當地民風的淳樸,才讓外來的打工者,放心的留了下來。才有了今天的百家姓村。渭頭河大缸博物館是按規劃為將來的古窯遺址三個博物館即:古代館、近代館、現代館三個博物館打的基礎。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陶瓷歷史和文化。為此,我們開始多方籌備奔走,而沒有想到的是:還有意外的驚喜在等待著。經過正式考古清理挖掘後,2015年12月15日,一條新聞不脛而走,「古窯址、玉石街、窯神廟」。占據了國內眾多媒體版面,被廣泛傳播關註:山東淄川:明清古窯址旁現百年玉石街、窯神廟遺跡。掩埋於地下的一段長達50多米的玉石街和窯神廟遺址逐漸顯露出來,挖掘最深處達到6公尺。是繼首次發現地碾後的又一次首次發現。玉石街從窯神廟開始起點:北至淄川、青州。西至昆侖、磁村、濟南。南至博山、萊蕪。每一條玉石街(就是用當地山上的碳酸鈣為主的青石鋪就的路)長度都達到30華裏以上。

2014年4月,山東建築大學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對渭頭河古窯址,進行了保護規劃、保護修復及環境治理方案與施工圖設計,近幾年保護規劃、設計方案在穩步實施當中

2016年初,經過專家的指點,在古窯址北側,淄博市淄川區渭頭河大缸博物館正式建館。展現古窯址陶瓷近現代發展歷史。淄博市淄川區渭頭河大缸博物館,第一批進入了中國非國有博物館名錄。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70 平方米、展覽面積825平方米,是由淄博興利陶瓷有限公司投資300萬元布展陳列,由北京恭王府研究員、山大二王研究所所長、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副館長杜浩題寫館名,並於2016年7月1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淄博市淄川區渭頭河大缸博物館,是一座展示民窯風格,反映陶瓷生產的專題博物館,起初館內陳列的300余件大缸、園林陳設物、工業陶瓷等見證物,是歷代窯工、匠師、藝人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的結晶,反映了渭頭河民窯傳統特色產品的特征,是獨特的文化資源。館內不斷搜集渭頭河窯出的產品、各個時期的史料不斷增加。為今後古窯遺址博物館配套奠定基礎。

淄博市淄川區渭頭河大缸博物館,由前言、考古發掘、渭頭河窯歷史沿革、渭頭河—中國陶瓷大缸發源地、渭頭河傳統陶瓷工藝、渭頭河大甕的稱謂:「渭頭河大甕—摑(duo)貨。渭頭河窯工工種、渭頭河大甕的發展和傳承、日用陶瓷、工業陶瓷、園林陶瓷發源地、窯神廟、渭頭河記憶、結束語等十三部份組成。

2018年我們在原址上恢復了窯神廟,讓龍泉鎮這個陶瓷古鎮,也讓廣大的陶瓷企業增添了精神食糧。讓人們所尊崇敬仰的範師祖(窯神爺),保佑現今的制陶、制瓷業仍然興旺發達。

同時我們規劃利用舊廠房、舊村落建立十八處陶瓷大師、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坊。現已經完成了兩處陶瓷大師工作坊,與院校合作對外開放研學陶瓷實踐基地正在完善當中。

渭頭河古窯址,2013年10月份被批準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多省市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當中,渭頭河古窯址、古遺址,是淄博市唯一一處列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申遺史跡點。2022年4月,渭頭河古窯址、古遺址,首批列入全省19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站在古窯邊,地碾上留下的一道道溝渠,歷史風雨侵蝕、斷壁殘垣。數百年後見面,記憶永恒。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淄博古窯遺址博物館和與之配套的文物保護、文物展示、文化旅遊、參觀教育、現場制作等一系列古窯遺址公園計畫在這裏紮根、發芽、長大,老牛拉碾等種種工藝流程將在這裏完整再現。讓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到淄博陶瓷歷史演變過程。將淄博悠久的陶瓷歷史得以傳承,文化底蘊深厚的淄博古代窯場、近代明末清初、特別是展現解放後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營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新時代面貌,展現解放後私營、公私合營、到國營。和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當中的國營、集體、私營、個體等多性質的經濟聯合體經濟,由此奠定了中國跨入世界經濟強國必然性,古窯古遺址必將綜合完整的向世界展現、以中國陶瓷為代表的獨有的世界級的考古古遺址公園。

渭頭河古窯址,是淄川老少爺們的記憶,也是淄博陶瓷發展的路徑圖。在古窯址的對面再建一座現代陶瓷博物館,與古陶瓷博物館。古遺址、古老工藝與新時代、現代技術。交相輝映,再現淄博古老「瓷都」的魅力。

備註:本文作者為古窯遺址發現人――淄博興利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司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