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身

骨關節炎患者該少走路?骨科醫生:每天15分鐘這個動作很關鍵

2024-10-06健身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文案丨健康科普小站

編輯丨健康科普小站

許多骨關節炎患者面臨一個困擾:是否應該減少走路來保護關節?這個問題困擾著眾多患者,他們擔心過多活動會加重關節磨損。而骨科專家的觀點可能會讓人意外。他們認為,適度的運動不會加重病情,反而是緩解癥狀的關鍵。

著名骨科專家張教授指出,每天15分鐘的特定運動對骨關節炎患者至關重要。這個觀點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引發了廣泛討論。到底是什麽運動如此神奇?為什麽短短15分鐘就能產生顯著效果?這背後有何科學依據?

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退行性關節疾病,主要影響膝關節、髖關節和手指關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導致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很多患者誤以為減少活動可以保護關節,實際上長期缺乏運動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穩定性下降,反而加速病情發展。

張教授強調,適度運動是骨關節炎治療的基石。他推薦的15分鐘運動包括:緩慢行走、輕度伸展和肌肉強化練習。這些低強度運動可以改善關節滑液分泌,增加軟骨營養供應,同時強化周圍肌肉,提高關節穩定性。

最新研究表明,每天15分鐘的溫和運動可以顯著減輕骨關節炎癥狀。一項涉及500名患者的臨床試驗發現,堅持運動3個月後,患者疼痛程度平均下降30%,活動能力提高25%。這一結果令人振奮,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從中醫角度來看,骨關節炎屬於"痹癥"範疇。中醫認為,該病與風、寒、濕邪侵襲,以及肝腎虧虛有關。適度運動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執行,從而緩解癥狀。中醫推薦的運動方式包括太極拳和八段錦,這些傳統養生功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調節陰陽平衡。

西醫和中醫的觀點在這裏達成了一致:適度運動對骨關節炎患者大有裨益。具體該如何進行這15分鐘的關鍵運動呢?

張教授建議,可以將15分鐘分成三個環節:

1. 熱身(3分鐘):輕柔的關節活動,如原地踏步、手臂劃圈等,可以增加關節滑液分泌,為後續運動做準備。

2. 有氧運動(7分鐘):以緩慢行走為主,保持勻速,步幅適中。如果天氣允許,可以在戶外進行,呼吸新鮮空氣,同時獲得陽光中的維生素D,有利於鈣質吸收。

3. 肌肉強化(5分鐘):針對性鍛煉膝關節周圍肌肉,如坐姿擡腿、站立膝關節微屈等。這些動作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

值得註意的是,運動強度應該循序漸進。初期可能只能堅持5-10分鐘,隨著身體適應,再逐步增加到15分鐘。過程中如果感到明顯疼痛,應立即停止並咨詢醫生。

除了運動,張教授還強調了其他輔助治療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保持健康體重可以減輕關節負擔。研究顯示,每減少1公斤體重,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可減少4公斤。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對緩解癥狀同樣重要。

此外,中醫的一些外治法也值得嘗試。如艾灸可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這些方法與運動治療相結合,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張教授指出,很多患者因為擔心加重病情而不敢運動,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他強調,適度運動不會加重關節磨損,反而能延緩疾病進展。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穩定性,減少骨質流失,這些都是延緩骨關節炎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更是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者對1000名骨關節炎患者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結果發現,堅持每天運動的患者,其病情進展速度比不運動的患者慢50%。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運動對骨關節炎的重要性。

而並非所有運動都適合骨關節炎患者。張教授提醒,應該避免劇烈運動和高沖擊性運動,如跑步、跳躍等。這類運動會給關節帶來過大壓力,可能加重損傷。相反,低沖擊性的運動如遊泳、騎自由車等,則是不錯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能改善身體癥狀,還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很多患者因為關節疼痛而減少社交活動,長期下來容易產生抑郁情緒。而堅持運動可以緩解疼痛,還能增強自信心,改善心理狀態。

張教授強調,骨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除了運動,還需要合理用藥、控制飲食、保持良好姿勢等。他建議患者可以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在臨床實踐中,張教授發現很多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存在一些誤區。例如,有些人認為骨關節炎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並非如此。年齡是重要因素,但肥胖、關節損傷、職業因素等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年輕人也要註意預防。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過分依賴止痛藥。張教授指出,藥物可以暫時緩解癥狀,但長期使用可能帶來副作用。相比之下,運動治療見效較慢,但效果更持久,且沒有副作用。他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同時堅持運動。

針對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或行動不便者,張教授也給出了建議。他們可以嘗試坐姿運動,如坐著做踩單車動作、擡腿等。即使是臥床患者,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關節活動,以維持關節功能。

張教授特別提到,運動的效果是累積的。可能剛開始時並不明顯,但只要堅持,就一定會看到改變。他鼓勵患者保持耐心和信心,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可以每天看電視時進行5分鐘運動,散步時多走幾步,這些小習慣長期堅持下來,效果會很顯著。

在談到未來的治療趨勢時,張教授表示,個人化治療將成為主流。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未來可能透過基因分析來預測病情發展,並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此外,再生醫學也帶來了新的希望,如幹細胞治療有望實作軟骨再生,這將徹底改變骨關節炎的治療格局。

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並非無法控制。透過堅持每天15分鐘的關鍵運動,配合其他綜合治療措施,患者完全可以實作癥狀的有效控制,提高生活品質。張教授呼籲,希望更多患者能夠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擺脫"少動"誤區,積極參與到自我管理中來。

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而運動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對於骨關節炎患者來說,15分鐘的運動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堅持下來,卻能帶來巨大改變。

正如古語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在堅持中收獲健康,在運動中重拾信心,開啟全新的人生篇章。

對此,您有什麽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