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蘇州黃橋街道1個計畫成功入選市級非遺

2024-01-08美食

【來源:中國網】

近日,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公示了第八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入選名單,相城區黃橋街道1個計畫【蘇州黃橋粉青魚宴烹飪技藝】成功入選。

粉青魚宴,是黃橋當地傳承百年的經典宴席。一桌十幾道菜肴,由3條現殺大青魚的不同部位烹製而成,魚唇、魚肚、魚鰾、魚鱗等皆可入菜,花色繁多,味形不一。這裏的大青魚,專指黃橋出產的粉青,其肉質肥實,堪稱青魚佳品,是「老蘇州」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做法又有熏、糟、紅燒、蒸……可謂一日嘗盡黃橋鮮。

一條粉青魚、一座黃土橋、一片清荷塘,共同描繪出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夢裏水鄉,它們是鄉愁的重要載體,也是黃橋的「文化名片」。

黃橋的地形東高西低,地勢低窪,積著一窩天堂水,水域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讓老一輩黃橋人得以「靠水吃水」。據【吳越春秋】所載,越國大夫範蠡曾隱跡於蘇城北蠡塘等地,在現在的張莊(黃橋)、陶村(蠡口)一帶,圍溝築岸,鑿河泄洪,養殖鯉魚,開創了黃橋最早的養魚史。

經過長期的摸索總結,黃橋漁民終於養殖出四大家魚「青、鯇、鰱、鱅」,即青魚、草魚、白鰱、花鰱,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黃橋粉青魚。黃橋粉青魚的成長需要四五年,其灰背白肚的體表微微滲著嬌嫩的粉色,故得名「粉青」。2021年,「黃橋青魚」順利透過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感官品質鑒評會。

除了養魚技藝的傳承,烹飪技藝的創新,還有漁歌文化的再現。黃橋漁民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唱船歌、講漁事等,留下了不少與漁業有關的諺語、歌謠、歇後語等作品,如【撈草小調】【踏車小調】等,具有濃重的江南水鄉韻味。此外,【擷彩漁鄉】(包括【漁有黃橋】【漁出黃橋】【漁躍黃橋】三輯)陸續出刊,並編排【漁躍黃橋】歌舞表演,讓更多人了解黃橋「漁文化」,浸潤江南風土人情。

養粉青,烹粉青,唱粉青。漫長的歲月裏,黃橋人立足一方秀水沃土,把養魚事業從傳統推向科學,從自給自足推向發展壯大,也將思維觸角放眼遠方,打出了一張閃耀的「漁文化」名片。這張名片上書寫的是黃橋人敢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奮鬥精神。

黃橋是漁鄉,也是一個橋鄉。黃橋,本是一座橋的名稱,舊時有叫「黃土橋」的,也有叫「黃塔橋」的。其實,黃橋只是眾多橋梁的一個代表,還有更多的橋點綴在彎彎曲曲、綿密細小的港河浜溇。

作為名副其實的水天堂,這裏村村有橋,水路相通,橋橋相望。據2005年統計,黃橋共有橋梁108座,其中路航道橋梁7座、公路橋梁20座、農橋81座。黃橋橋梁密布,有造型不同的拱橋、梁橋、平板橋,有風格各異的石橋、磚橋、木橋、彈板橋、竹夾橋。黃橋人還據此編印出版了【漁鄉橋語】,用親切的口吻講述轄區內眾多橋梁的前世今生。

黃橋的橋凝聚了黃橋人的智慧和勤勞,記錄著黃橋人的堅實腳步,留住黃橋眾多橋梁的歷史,就是銘記奮鬥的足跡。它們是紐帶,也是彈板,從一座座橋上走過,黃橋人走出了「老板鎮」,一步步邁進「現代精致新城區 美好生態金黃橋」。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一首漢樂府民歌勾勒出江南水鄉荷葉連綿的詩情畫意。千百年前,隨著黃橋漁民鑿圍蕩養魚,引種楚地蓮藕,這裏也積澱了豐厚的「荷文化」。如今的蘇虞張公路以西太陽路沿線,依然是一派水韻荷香的清麗意境。

夏秋時節,桃李無言,唯有亭亭荷蓮,風送陣陣清香。把握「荷文化」這根主線,繪制現代版「荷塘月色圖」,這是荷塘月色濕地公園的美學理念。荷花仙子雕塑、百荷流香棧橋、荷韻文化長廊、荷月樓展示館等設施的打造,則為公園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也與虎丘濕地公園合稱「南北雙濕地」,成為了獨特的城市綠意空間。

「十裏荷香惹人醉,萬鳥歡唱黃橋謠。」一幅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再現了黃橋人夏日賞荷的民俗風情。以荷言誌、以荷比物、以荷興思,荷花的高雅風韻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責任和情懷。黃橋人將用自己的熱愛和堅守,延續著這些文明瑰寶,充分活化利用漁文化、橋文化、荷文化等優質資源,將傳統文脈基因融入現代城市發展之中,不斷弘揚江南水鄉傳統風韻。(圖文/相黃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信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