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安徽最委屈的城市,為什麽藏著徽菜的半壁江山?

2024-02-10美食

「半個安徽」裏

有多少鮮甜鹹香?

世人皆知,安徽的 「徽」 字源於黛瓦白墻、徽商興盛的 徽州 。那 「安」 字又從哪裏來?

來自 安慶

擁有八百余年歷史的 安慶 ,自乾隆二十五年起便任 安徽省會 ,統領一省長達二百七十多年。她又是文壇名士 「桐城派」 的故裏, 陳獨秀、鄧稼先 等先賢的故鄉。燕囀鶯啼一般的 黃梅戲 在她的懷抱裏走向成熟,京劇鼻祖 「徽班」 在這裏邁出「進京」的第一步。她還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經歷過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 安慶內軍械所 就在這裏誕生。

安慶迎江寺振風塔,有「萬裏長江第一塔」的美譽。 圖/視覺中國

這座擔得起 「半個安徽」 的大城,如今卻總是默默無言,就連美食都很低調。現在人們一談「安徽菜」就想起臭鱖魚與毛豆腐,殊不知安徽菜遠比人們熟知的更豐富,重油重色重火工的皖南味道只占五分之一,另有一派 「皖江菜」 專以鮮甜清爽見長。 而這「皖江菜」的發源地,就在安慶。

炒米、牛肉面、牛肉包子……安慶的好味道吃也吃不完。 攝影/琦小七、沙沙醬、小小笑肖肖呀

豐富,是安慶飲食的底色。 地連吳楚、襟帶江淮的地理位置,讓她成為 整條長江鮮美風味的中轉站 ,川湘的爽直、江南的精致都融進一座城的美食中,又有幾百年繁華興盛的歷史打造出厚厚的底蘊,用山間田頭的特產、江中打撈的魚鮮擺滿餐桌。

去一趟安慶吧,就用「吃點什麽」作為最初的理由。

長江萬裏此咽喉,多少風流自江水中來?

長江萬裏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洲。

大河奔騰傾瀉,沖過大別山和皖南山區之間一道狹長的谷地平原——這便是 安慶 。由此再向下遊去,就是地勢平緩、溫柔富庶的江南。安慶是長江上的良港,也掌握著由水路通往武漢、南京、合肥等大城市的交通命脈。 在戰時,她是軍事要沖;和平年代,她便是商賈雲集的黃金樞紐。

長江在安慶身側蜿蜒流過。 攝影/周昫光

水脈帶來的繁華底蘊,從安慶人 料理江鮮 的手法中便可見一斑。

鰣魚 與河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春末夏初,是鰣魚一年一度在下遊江水中冒頭的時節。鰣魚鮮美無比,卻也嬌貴無比,不僅稀少,而且出水後很快會失去鮮味。因此,清朝時長江沿岸的官員,才不惜動用八百裏快馬,只為給康熙皇帝送上一尾鰣魚,張愛玲也發出「鰣魚多刺」是人生三大遺憾的感嘆。

鮮美的鰣魚,即使「多刺」也讓人欲罷不能。 攝影/蟲蟲吃無錫

但就是這樣精貴的鰣魚,對於生活在長江邊的安慶人來說,是一份習慣了的鮮美。 按照傳統做法,竹筍、火腿、蘑菇等輔料與帶鱗鰣魚一同 清蒸 ,這是一代代守著長江長大的孩子的口福。

鰣魚不必刮鱗,因鱗皮之下的脂肪最肥最鮮。 攝影/蟲蟲吃無錫

類似的還有肉質細嫩、刺小味鮮的鮰魚,安慶的 油淋鮰魚 是以滾油反復琳到魚身,比單純的油炸更多一分軟嫩,調味也多了一絲甜味。再嘗嘗黃湖的 大閘蟹 、太湖縣的 鮮紅菱 ,嬌嫩鮮甜,內建一股子富庶又精細的氣質。

吃紅菱要吃鮮,脆嫩水靈的才最甜爽。 圖/視覺中國

北依山脈,南臨長江,西接湖北南望江西,向東是古都南京。處在長江中遊和下遊的過渡地帶, 作為天然良港的安慶,迎接了幾百年間的千帆相竟,自然也融合了許多飲食流派的影子

你看,前面說的 清蒸鰣魚 ,帶著繁華老城的精致講究,也有一絲溫柔鮮甜的江南風韻;安慶潛山的名菜 「黃泥粉蒸肉」 ,肉爛粉鮮,醬香濃郁,大有楚風。 桐城蒿子粑 就更絕了,艾蒿與糯米的搭配與青團如出一轍,桐城人卻不像江南乃至皖南人一樣艾蒿打汁做出包著肉末、雪筍的清新團子,偏把切丁的臘肉與搗碎的蒿子一起攪進糯米,一口吃盡上下遊的風味。

炒過的米粒搗成粉, 裹在肉上米香十足又入味! 攝影/小紅書朝陽肉子醬

作為戰略要地的安慶,不只有富貴繁榮,也有壯懷激烈的軍事記憶。

一個多世紀以前,太平軍席卷江南,占據南京;曾國藩則率領湘軍「結硬寨,打呆仗」,奪下安慶,兵鋒直指天京(南京),一轉攻守之勢。 自此,曾國藩將湘軍的大本營設在安慶,進而在此興辦洋務,開辦了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的安慶內軍械所。

聚集於此的湘軍,自然也帶來了家鄉的味道 :豐富的臘味、鮮香的辣椒,並把「湘菜」發揚光大,讓淮揚菜是「官菜」,粵菜是「商菜」,而湘菜是「軍菜"的說法流傳開來。

安慶的臘味很多,寒冷山區中臘出來的風味很有個性。 圖/視覺中國

不知道今天安慶人喜歡倒在牛肉拉面裏的 辣椒油 ,與一百多年前用竹筒隨身攜帶辣椒油的湖湘子弟,有多少聯系?

這是獨屬於這座城市的歷史遐想,答案也許就藏著日夜不息的江濤聲中。

豬牛肥、雞鴨香,最迷人的味道總是最家常

東晉詩人郭璞評價安慶 「此地宜城」

宜城,「宜」在哪裏?宜在物產豐美、適宜農耕。 無論有沒有浮華的裝飾,安慶都是個煙火氣十足、適合過日子的好地方。

平平淡淡的煙火氣恰是安慶的迷人之處。 攝影/小紅書朝陽肉子醬

從高空俯瞰,長江北岸的安慶鑲嵌在江山之間:西北側是橫亙的大別山,南部是連綿的皖南群山,往北眺望廣袤的江淮平原。來自山脈的珍奇,來自魚米之鄉的農家氣息,來自城市街巷的平凡煙火,平平常常的雞鴨魚肉、拉面牛骨、稻米芋圓……安慶飲食恰恰就根植於這種平實之上。

所以,來到安慶,不必只瞄準大菜、宴席菜,嘗一嘗這裏的鄉土味、家常味,更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

晨光熹微,街頭的小店裏,已經支起鹵鍋,擺開面案。鍋裏盛滿牛骨煨出的肉湯,案上是剛剛和好的面團。

燒賣是臘味的,牛肉煎包是加了豆腐的, 尋常的原料在安慶小店裏也有滋有味。 圖/視覺中國

隨著天光漸漸轉亮,小小的店面熱鬧起來,來往的老食客從不看選單,只是熟練地要一碗牛胸骨,連湯帶肉,可以幾人同吃,每人再要一碗幾塊錢的素面。

肉湯做湯底,牛肉做澆頭,「吸溜吸溜」的吃面聲此起彼伏,這就是名聲在外的安慶牛肉拉面。 它像是蘭州拉面和淮南牛肉湯的集合體,卻有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湯頭濃郁,滋味醇厚,這樣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就是安慶人面對一天忙碌的底氣。

牛肉鹵得入味、煮得軟爛,還有點微微辣。 攝影/琦小七

如果時間充足,還可以坐下來點一份 全牛鍋 ,它是牛肉面的進階版本。全牛鍋裏包含牛排、牛肉、牛筋、牛雜,早在沸騰的鹵鍋裏熬煮入味。可以繼續配面,也可以選擇配些蔬菜。有博主感慨,安慶全牛鍋下面 吸飽湯汁的千張 ,才是人間至味。

這裏的 雞湯泡炒米 也是很出名的。炒米,長江中遊常見的小吃,炒制的過程很有觀賞性:米粒熱油下鍋,在火力的催動下米香四溢,熟練的廚子總能掌握火候,絕不會太過以致炒米發焦。通常的吃法是泡熱水或熱湯下肚,安慶人則愛用 帶著厚厚雞油的一鍋雞湯 為炒米做配。濃郁的香味浸透炒米,還帶著一絲香脆,是刻在安慶人基因裏的偏愛。若再配上一個 大南門新煎出來的牛肉包子 ,那簡直是最頂級的享受了。

雞湯泡炒米和南門牛肉包子。 攝影/愛轉轉、琦小七

雞湯好,鴨湯也是一絕。 安慶多水,處處是湖蕩草灘,哪裏都有魚蝦螺蚌,最適合水禽生長。安慶的鴨子好就好在壯實不肥膩,沒有鴨腥味,煲湯時只需在油鹽外略加蔥段生姜,不破壞本味,卻又鮮又濃。

土地上常見的物產,總是能被安慶人調理出好味道。比如安慶招牌菜 山粉圓子燒肉 ,就是用山芋粉搓成圓子,與五花肉同燉,圓子吸取五花肉油膩的同時,自己也變得酥彈可口。樸素的食材,簡單的烹飪,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搭配效果。

山粉圓子燒肉,QQ彈、噴噴香。 攝影/吳保國 吳硯

安慶北部的 桐城 ,地處平原和山區的交界,耕讀傳家是這裏最重要的文化傳承,培育了一代代學者雅士,催生了大名鼎鼎的 桐城派 ,也造就了鄉土之家樸實卻不粗糙、細致卻不奢靡的飲食習慣——

潔白如霜 桐城豐糕 ,松軟甘甜,是桐城春節期間流行的傳統糕點食品,可以切片吃,也可以油炸上桌;秈米和糯米混合,加入新鮮的蔬菜泥,豬油和白糖提供香甜,蒸熟之後就是桐城人熟悉的 菜心粑 ;以火激出濃烈的花椒味,找好時機,加入紅燒的雞肉中,稍稍燜煮,就是本地名菜 桐城花椒雞

桐城大關水碗之拆骨肉水碗和雞絲水碗。 攝影/愛轉轉

還有桐城水芹、桐城絲棗這樣的地理名產,名菜與家常菜的界限何必分明,在這些名字和食物裏,能感受到一種屬於鄉土的親切和溫潤,這就是走在安慶街頭,那些鍋氣滿滿的炸串、煎包、炒面們帶來的感動。

想起安慶,就從飲食開始吧!

整整四十年前,紀錄片【話說長江】風靡全國,鏡頭的視線隨著滾滾長江向東延伸,落在江西景德鎮,落在一江之隔的九華山,落在下遊的大南京,卻偏偏略過安慶,這座曾經與上海、武漢、重慶齊名的碼頭城市。

安慶碼頭,幾百年帆檣林立,如今依舊是良港。 攝影/江然淩

航運時代漸漸遠去,公路鐵路的飛速發展讓安慶的地緣重要性大大下降,淡淡的「遺忘感」便隨之浮起。但與食物有關的記憶不會輕易流逝,幾百年醞釀出來的好味道一絲不打折扣地、忠誠地陪著這座城市。 當安慶人走出家鄉,也讓這些味道驚艷了更多人。

比如這幾年逐漸出圈的 江毛水餃 ,就是起源於安慶的特色小吃。名為餃子,實則更接近餛飩,因創始人姓江得名,它以皮薄如紙,形似貓耳,肉嫩湯鮮出圈,甚至沿著長江「攻陷」了南京城,哪個南京人的早餐桌上都離不開這一碗 「安慶餛飩」

江毛水餃,要讀gāng毛哦! 攝影/愛轉轉

哪怕是平平常常、隱藏在街巷間的小吃,如 蟹殼黃燒餅 侉餅油條 鍋貼煎包 ,看著似乎與江南飲食並沒什麽大的分別,卻有一種質樸、大方的誘人,好像童年的美味總在老時光裏等你,讓鄰近許多城市的人大為流連。 匆忙的年代,安慶飲食能提供一種溫和平緩的情緒價值。

油條侉餅,與上海早餐「四大金剛」之大餅油條各有風韻, 鍋貼則皮薄、焦脆,很值得一嘗。 攝影/蛋黃餡餅ww

聽過 天柱山 嗎?這座歷史名山,一度被稱為「南嶽」,卻終於因為失去五嶽的身份,而漸漸隱沒與中國名山之林。輝煌過,也低落過,就矗立在安慶西北側,靜靜地凝望長江,凝望這座和自己有著相似命運的城市。

天柱山,又名皖山,也是安徽省簡稱的來源之一。 攝影/李瓊

安慶應該被看見。 不僅是以「老省會」的身份,不是貼著「小透明」的標簽,而是一座把地理風物和歷史底蘊釀成好味道的美食之城。

來安慶吧,就用「吃點什麽」作理由。

來安慶,老味道總在等著你。 攝影/小紅書朝陽肉子醬

文 | 阿滿

文字編輯 | 貓騎士

圖片編輯 | 王康寶

封圖 | 吳保國 吳硯

首圖 | 圖蟲·創意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