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大口喝湯 天冷不慌

2023-12-04美食

寬慰寒風呼嘯、工作壓身的日子,一鍋熱湯足矣。寒冷的北風終究還是到了,冰涼的手腳和異常幹燥嘴唇時刻提醒著腸胃,再不來點熱湯補補身體,如何能抵禦凜冽的寒風?中國的燉湯文化流長,當窗外北風呼嘯,家中的爐火上煨著一鍋暖湯,聽著「咕嘟、咕嘟……」的聲音,完全可以滿懷慰藉迎接今年的最後一個月。

豬肚雞湯

豬肚雞湯 用心熬制的溫暖

在中國談吃,雞鴨魚肉中雞排第一位,可見其在中國飲食界的地位。各地以雞為主材的名菜頗多,如道口燒雞、德州扒雞,分別有數百年歷史,而符離集燒雞據稱傳承自漢代,綿延長達千年。

釣魚台國宴主廚郝保力先生曾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國宴之本,是雞清湯。釣魚台的做法是選用上等老母雞、豬肘等原料,煮上8個小時,取出「毛湯」,接著將雞胸肉蓉、料酒、鹽、蔥、姜加水解開,倒入燒開的「毛湯」中。雞蓉受熱後形成海綿體,吸入湯中的雜質和油分,浮於表面。用勺將雞蓉撈出,湯色變清亮、微黃,小火再吊一小時,即成雞清湯。此湯的特點是湯清如鏡,鮮醇適口,蛋白高而脂肪低,是搭配各種珍饈美味的不二之選。參皇養生湯、開水白菜、蟲草花獅子頭、烏魚蛋湯等國宴名菜都少不了這道湯的輔佐。

天下食材之多,葷的素的、海裏的山上的、會飛的能遊的,凡是能入口的,都讓人類嘗了個遍,那為什麽偏偏用雞熬制高湯?除了雞生長迅速、飼養成本低廉之外,還有一個古今中外達成的舌尖共識——鮮、嫩。當一種名叫豬肚雞的煲湯被端上了飯桌,用新鮮豬肚燙好切絲做主菜,用小公雞做另一種主菜,輔以中藥材和胡椒,再用文火進行煮沸,等到豬肚熟透,雞肉爛熟,這道充滿了養生風味的雞湯就煲好了。

在島城,想喝一碗地道的豬肚雞不麻煩,很多粵菜館裏都有這道經典湯品,廣德福、廣順興,還有近兩年興起的撈王,豬肚雞湯備受年輕人寵愛。「煲好的雞湯黃亮透白,上面略微漂著一點雞油花,在呼嘯的大風天喝上一口,再夾點彈牙耐嚼的豬肚,吃一口潤滑鮮嫩的雞肉,立刻渾身冒著熱汗,五臟六腑也跟著跳躍起來。」作為湯品愛好者,從事教師工作的蘭女士時常利用晚上時間為家人熬湯,「湯水對女性的好處不用多說了,對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在蘭女士的家裏,每到冬天她首選熬一鍋能量雞湯,給全家人補身。蘭女士熬的雞湯裏「好東西」真不少,花膠、黨參、鮑魚、豬肚……這些都是為一只雞做「配角」。「喝湯之前,稍微撒點胡椒,還能排出濕寒,一碗下肚,從頭到腳都暖和和的。」雞湯熬好,揭開鍋蓋的一瞬間,好像一幅加了高度柔光濾鏡的畫面:一片水汽蒸散,一鍋波瀾不驚的雞湯……這是每個用心熬湯的人,在寒冬給家人最貼心的愛。

魚丸湯

魚丸湯 心頭至鮮的滋味

沒有人不愛魚丸,和淡水魚丸不同,北方海邊用海魚做的丸子,講究的是海味的鮮甜。一顆不算小的魚丸,彈似乒乓,牙齒咬合之間,爭先恐後地化作翻湧的鮮甜。幾顆下肚,再來一碗撒著胡椒粉的丸子湯,直到胃裏結結實實地暖和起來。風起的日子,一顆顆魚丸成功化作了元氣,可抵萬千清冷與寒涼。

如果把北方的魚丸,隨便等同於常見的火鍋丸子,就真是沒有領略到其中要義。海魚肉質細嫩雪白,味極鮮甜。新鮮的魚要馬上去頭、剔骨、去刺,一刻不容耽誤。「在家做魚丸湯,講究速度和效率。」周末,小健經常為家人做一頓好吃的家宴,深得在廣東學廚的父親真傳,小健用新鮮的魚,迅速剔出肉茸後,捶打上勁。「做魚丸往往需要有一雙有力的巧手。」小健說,這雙手需要刮出魚肉,繼而開始揉、摔、捶打,讓魚肉糜出膠上勁兒。速度要快,力道要適中。這一步絕對不能偷懶,摔打不夠,魚丸將失去彈性,摔打過度,魚糜變老則會口感硬韌,失去鮮嫩。

將海魚丸子做湯,食材的搭配還是要從海裏來,海帶、裙帶菜……這些是「最佳搭檔」。魚丸湯的顏值與美味同在,海魚的鮮嫩配上海帶的鮮鹹,豐富又有趣。而手打上勁的魚丸,每一口都像在海裏暢遊。天氣轉涼,落葉在寒風裏悠悠地打著圈。手裏捧著剛煮好的魚丸湯,喝之前加點紫菜和胡椒粉,瞇著眼睛小口喝湯,不時咬破一顆彈中帶韌的魚丸,舒服得仿佛連靈魂都打著顫。

大骨湯

大骨湯 味蕾深處的記憶

冬季的傍晚,天色已昏沈,涼意四處入侵。此時,獨身一人下班回到住所的小邱,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竟是用燉到湯濃色白的大骨湯,煮上一碗泡面,煎一只荷包蛋,再放上黃瓜、青菜、火腿。火腿並非偏愛,只因那鮮紅的色澤,像一道靈感,瞬間讓一碗清面白湯生動起來。「關於大骨湯的記憶,要倒流到二十多年前。」小邱說,當時家中並不寬裕,外出讀書的姐姐每周回家一趟,所以周末便成了家裏加菜的日子。那時候排骨特別「珍貴」,母親只會買來兩根大骨,放在煤爐鍋裏,舀上兩大瓢清水,任它慢悠悠地熬上一下午。湯色從清到濁,從淺灰到奶白,而大骨湯的香氣,便隨著門縫裏鉆進來的冷風,溢滿整個屋子。

「熬好的大骨湯只是第一步,燉了頭遍的大骨湯主要用來做湯底。剔下一些大骨肉,母親會在湯中加入大白菜、豆腐、丸子等,再滾一滾,放鹽調味。最妙的是出鍋前撒上一把蔥花,那綠白相間的鮮活,把一碗湯點綴得更加誘人。」一鍋色香味俱全的大骨湯就上桌了。作為山東孩子,如此一碗有菜有湯的飯,能特別舒服。豆腐、丸子的鮮,骨頭的香,直沖鼻間。再用勺子舀一勺吸飽了湯汁的大白菜,哈著熱氣,趁著那熱乎勁咬上一口,舌尖有股被燙麻卻異常滿足的感覺。

一鍋好湯,是飯桌的當家花旦,更是記憶中深刻惦念的「家味」。溫暖,厚實,不油膩。好像喝下這一碗,就會長出滿滿的力氣。余下的大骨,還會再熬第二次。「當時家裏熬湯用的是一口‘大肚子’陶瓷鍋,放上八分滿的水,把爐子的出風口半掩,這樣空氣進得少些,煤燒得慢,變成了小火,就可以慢慢煨著湯。」小邱說,這樣「煨」湯好像能把骨頭中的精華不急不緩地流出來,融於水中。第二遍的湯,油脂不再豐富如初,湯色也清淺許多,但不妨礙它成為上好的湯底,母親會將煮好的大骨湯用來熬粥。淘洗新米,放入花生、香菇、蝦仁或魚幹,煮上一鍋大骨湯鹹粥。待粥熬至將出鍋,放入些許青菜,綠油油的,襯得這粥明媚動人。

「對我們姐弟幾個來說,一鍋大骨湯粥一人三大碗不在話下。偶爾再配上一碟蘿蔔乾或鹹菜,總是吃到肚皮滾圓。」年歲漸長,再加上小邱兄妹紛紛在外地讀書工作,母親熬的大骨湯越發喝得少了。煤爐早已被電磁爐取代,大肚子鍋也換了高壓鍋。大骨湯很少再熬到第二遍了。只是那暖暖的滋味,始終停留在味蕾深處。現在一個人的時候,小邱每每想起母親熬的大骨湯。所以,她常備上一兩根大骨熬作湯底,給自己煮碗掛面、熬份粥。那般滋味,熟悉而又陌生。或許這就是光陰的味道,似曾相識,卻又無法觸手可及。

來源|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