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美食散文」曾遭貶斥的乾縣哈水面

2024-03-23美食

您是否聽說過「吃哈喇子面」的譏諷笑話,說的就是「哈水面」。

乾縣位於陜西關中平原中段、渭北高塬南緣,是鹹陽市管轄縣,東距省會西安60公裏、南距隴海線30公裏,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第一位女皇 武則天 唐高宗 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所在地。我是先知道哈水面,後知道乾縣的。奇特的哈水面,被人們繪聲繪色地描述傳播,引起許多人的興趣,並讓人們關註。

哈水面有許多稱謂,在中國林林總總的地方特色面條中,大概只有哈水面有這麽多的不同稱號。哈水面又名涎水面、口水面、酣水面、澆湯面、蛟湯面、湯湯面、碗碗面、換碗面、長面、細面、一口香、酸湯掛面等。不同的叫法反映了人們對哈水面的不同態度。

有的極力褒獎,美贊哈水面為人間美味,例如一口香、酣水面。湯鮮面韌,入得口中,舌齒留香,故稱一口香。說這面很香,一聞到這香味,就饞得人流口水即酣水。

有的則極盡貶斥之能事,把哈水面說得一無是處。這種面食,每碗面的面條很少,只有一筷子頭的量,且只吃面,不喝湯。剩下的湯倒回鍋裏,燒煎以後,再盛入撈有面條的碗裏,端到桌上供客人食用。面湯回鍋,反復食用,難免眾人的哈喇子、涎水、口水相互交溶,這多不衛生,於是鄙夷地稱之謂哈水面、涎水面,甚至直呼口水面。

有的則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用這種面食的特征來稱謂,例如澆湯面、湯湯面,說明這種面湯寬、湯多。此種吃食之味之形堪稱上乘,湯講究鮮清、面講究薄韌、碗講究小巧。碗小量少,一般飯量的人,要吃一二十碗,吃幾十碗的也有,故有碗碗面、換碗面之稱。長面、細面則是描述所用面條的特征,哈水面一定要用乾縣的手工掛面,細若發絲。

哈水面並非乾縣的專利,廣泛流傳於陜西關中中部渭河平原的武功縣、楊淩區、興平市、永壽、周至、扶風、岐山等地。哈水面歷史悠久,有資料說是這種吃法可追溯到商末周初姜太公從西歧發兵打仗時期,屈指算來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當地人誇獎哈水面,湯清溢香,百步可聞,入口油而不膩,下肚舒腸開胃,食後不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亦可解酒醒神,是慶賀佳節和招待賓客的美味佳肴。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哈水面流傳至今,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必有其合理的長處。我多麽想有機會到乾縣一探究竟,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始終未能如願。

我有位做記者的朋友,他是雲南人,妻子是陜西乾縣人,聽說他要帶著妻兒回嶽母家過年,我想拜托他留意一下乾縣哈水面。見面寒暄後,我直奔主題,他笑笑說道:「我也想去探知這褒貶天壤的哈水面到底是個什麽東東。」春節過後,我在報上讀到了記者朋友的文章【全家回乾縣吃了頓正宗哈水面】,文中寫道,村子在正月初一有吃哈水面的過年習俗。嶽母家人丁興旺,老老少少23口圍坐在兩張大圓桌上,熱鬧非凡。下廚掌勺已由大嫂和三嫂接替了年邁的嶽父母。竈間兩口大鍋,熱氣騰騰,一口鍋煮的是當地特產的乾縣掛面,面細若絲;一口鍋是頭天就開煮的老母雞湯,上面飄著黃黃的雞油,老遠聞著就噴香。菜碼簡單到只有兩種,一是切成菱形的攤雞蛋皮,一是切成細段的嫩韭菜芽。大嫂煮面澆湯,掛面下到鍋裏如絲如線,然後撈進盆裏過水成雲似花,筷子頭挑起一小撮,放進小碗,澆上雞湯熬制的酸湯,加上韭菜和蛋皮做的「漂菜」,三嫂將一碗碗香飄四溢的哈水面端上桌,再把眾人剩下的湯碗收回竈間,倒回鍋裏滾沸,忙得不亦樂乎。按當地的說法,哈水面講究三個字:「汪」油要多、「煎」湯要熱、「稀」面要少,湯清亮味鮮香。第一次品嘗哈水面,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湯熱、湯鮮、味美、面爽」,用筷子從碗底挑起晶瑩的細掛面,帶著滿碗鮮美雞湯的濃香,吃到嘴裏滑爽勁道,口齒留香。

我總覺得記者朋友話有未盡,登門拜訪想做進一步的了解。我問他有沒有感到哈水面像人們說的那樣「不衛生」?他略加思考肯定地說沒有,當時只感到一家人其樂融融,覺得好吃,沒有「哈喇子」之類的「膈應」感覺,只覺得味道鮮美,雞湯鮮、韭芽鮮,面條酸爽滑潤,是極佳的美食。再說都是親人,「一窩狐貍不嫌騷」,誰也沒有嫌棄誰的意思。

我進一步跟他探討,這「哈水面」的稱謂是如何產生的?他說,肯定是外地對此並不了解的好事之徒,把「哈喇子」事擴大了,才起下這帶有鄙夷色彩的名號。其實,「哈喇子」在共餐制的地方並非稀罕事,當年在北京吃涮羊肉,大家在一個鍋裏涮,每個人的筷子都在鍋裏攪合,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特別是那種「大眾火鍋」,十幾個素昧平生的人圍坐在一起,也照樣吃得樂不可支。

我與他探討為什麽要把剩湯倒回鍋裏?他說出了振聾發聵的四個字:「寬湯熱面」。朋友真不愧是記者,對問題洞察透徹,抓住實質,概括全面。他說「寬湯熱面」是哈水面的靈魂。離開了「寬湯熱面」就不是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哈水面了。「寬湯」,就是一筷子頭的掛面要配一碗湯,讓每一根掛面都時時浸泡在味道鮮美的雞肉酸湯裏,充分吸納美味後入口,與有限的湯拌和的面條的口感是不一樣的。俗話講,「唱戲講腔,吃面講湯」,有充足湯汁的面條吃到嘴裏,味蕾被充分啟用,吃下去只覺得鮮美滑爽,胃舒腸開,神清氣怡。「熱面」就是用滾燙的湯汁澆到面上,湯熱面才熱。他說,當時我也在思忖,把面條放到剩湯裏不也是「寬湯」嗎?事實上,剩湯的溫度在急劇下降,再放上面,吃到嘴裏無論面的熱度、湯的濃度和鮮度都與前一碗大相徑庭。這便是為什麽要把剩湯倒回鍋裏滾沸的原因所在。

他進一步分析道:陜西是甚地方?「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悍民齊吼秦腔」,鏗鏘的話語道盡了黃土高原的蒼勁與雄渾,道盡了秦川大地的粗獷與蒼涼,道盡了陜西悍民的堅韌與豪放。那裏的人雄勇憨直,民風淳厚,沒有那麽多的花花腸子,沒有那麽多的窮酸講究,剩湯倒回鍋裏是為了吃到「寬湯熱面」,有啥?在乾縣大街的哈水面面攤上,問一位吃得熱火朝天的老漢,味道咋樣?他回答,寮咋咧(好得很),吃得就是個煎乎(熱乎)。

記者朋友告訴我,其實當地人吃哈水面並非是「哈喇子」橫飛,口水交融。據親戚說,辦婚宴吃哈水面也頗有講究,從飯桌上端回的湯,要先倒在一個大缸裏沈澱,上層的湯,倒回大鍋加熱,燒至滾開才用;下層的沈澱物,全部倒掉。老人、小孩吃剩的湯,直接倒掉。現在,乾縣已經出現了「單鍋」的哈水面,就像涮羊肉用的單人用電磁爐不銹鋼小鍋,裏面滾沸著雞肉酸湯,旁邊擺著任選用的雞蛋皮菱形塊、韭菜芽段、青蔥末等「漂菜」,煮好的掛面一小碗一小碗陸續端上桌。自己動手把滾燙的熱湯澆到面上,隨意加上「漂菜」,便可食用。吃完一碗,把湯倒回小鍋裏煮沸,再吃下一碗。

陜西乾縣的地方風味酸湯掛面,盡管有這麽一段曲折的歷史,還是讓我們仍然保留其曾經有過的稱謂「哈水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