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為何明明剛焙的巖茶,卻喝不到火味?背後藏著制茶人的「小心機」

2023-12-26美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先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收到一泡據說是「慧苑坑水仙」的巖茶。

拆開泡袋,把幹茶倒入蓋碗。

新出窯的青花蓋碗裏,影青釉的襯托下,幹茶顏色烏褐,聞起來有些面火——感覺焙火並不輕。

沸水,出湯。

茶湯入口,卻奇怪的沒有炭火的燥感。

香氣比較單一,只有粽葉香,蘭底基本沒有。

又喝了兩水,水底有些酸澀,剛好觸碰到我最近橙子吃多了有些敏感的牙神經,瞬間感覺牙齒癱軟下去。

粽葉香倒是始終如一,茶湯裏有顆粒感,喝起來水感有些粗糙。

四沖之後,拿起桌面上的泡袋,望著慧苑坑三個字,不由得笑了。

慧苑坑,與這款水仙真正的山場,應該差著一條銀河系的距離。

粽葉香較為明顯,也讓茶湯多了幾分纏綿和醇厚。但這種香氣在水仙這種茶品種裏出現,並不會令人驚艷或者是感覺良好。

拋開其對山場的虛構行為,這款所謂的「慧苑坑水仙」,湯感還行。

【2】

想考驗一下一起喝茶的小夥伴,遂問請他們斷一斷這款水仙的年份。

一時眾說紛紜,有說放了兩三年,也有說是隔年陳。

憑這款水仙喝起來沒什麽火氣,又出了酸,我也覺得應該是去年的茶。

但寄茶過來的朋友揭曉答案,原來竟然就是今年的茶,2023年的,而且剛拿到手,是剛下焙的茶。

哇哦,這下子炸鍋了。

大家都不可思議極了。

剛焙出來的巖茶卻一點火氣都沒有,這可能嗎?

以這款所謂的「慧苑坑水仙」而論,它的水底已經出現了轉化不好才生成的酸味,甚至都有些陳味了;湯感方面,茶湯較為綿軟,而剛焙完火的巖茶湯水較為僵硬,不是這個調調。

既如此,為何茶農要忽悠人,稱這款茶為剛下焙之作呢?

估計他是擔心客人不喜隔年的陳巖茶罷。

【3】

由此小夥伴倒生出疑問,剛焙出來的巖茶,有沒有可能喝不到火味呢?

致電武夷山胡一刀,得到的答案是——有可能。

當下的武夷山,焙茶的方式堪稱百家齊放(千奇百怪),什麽樣的都有,什麽樣的焙法都有人在發明和嘗試。

有一些新生代的茶農,知識面比較廣,懂得茶葉在制作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也能從生活細節中獲取靈感,延伸並運用到做茶上。

他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焙法,確實能快速消除火味,讓剛焙出來的茶喝不到火燥感。

它前後分為三個階段:剛開始用稍微低些的火溫慢焙;中間升溫沖刺一小段時間;最後再放低溫度烘烤兩個小時左右。

關鍵點在第三階段。

要利用溫度差,讓原本還沈浸在高溫燎烤中的茶葉因溫度下降而回軟,茶葉表面的火味被化解掉大半。

就像剛油炸出來的酥脆油餅,放到冰箱裏十分鐘,很快就潮掉,綿軟下來,失去了酥脆感。

這樣焙出來的茶,喝起來就是沒有火氣的。

不過,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火的,畢竟剛吃過火。

一旦喝久了,也是會上火的。

【4】

這種走捷徑的取巧焙茶法,值得推廣麽?

並不。

它破壞了巖茶制作過程中的必行之路,用障眼法蒙蔽了喝茶人的味覺。

看似瞞天過海,實則虛頭巴腦。

想出這種焙法的人,肯定是為了讓剛焙出來的茶立馬就能銷售,避開長達一至三個月的退火期,搶占市場先機。

但是,標雖去了,本卻還在。

茶葉內部的火氣,是必然要結束來的。那股火味,味蕾感知不到,身體卻能感知得明明白白。

尤其,剛焙出來的巖茶,面火沒了,打破了原有的規律,讓人無法摸清茶葉在退火期變幻莫測的脾氣,會失去對巖茶後期轉化的監測和判斷。

而購茶者買了這種巖茶,開始喝沒有火感,但退火後呢,是如何的表現還是未知數,無形中增加了巖茶品質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

退貨率,便由此而產生了。

怎麽看,都是個輸。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註【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