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反復發熱原因不明?「醫學神探」PET-CT幫你揪出各路「元兇」

2024-08-15健康

如何定義原因不明發熱?

湖南省直中醫醫院 專家介紹,發熱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自1961年被定義以來,一直是臨床難題。

FUO由Petersdorf和Beeson於1961年首次提出。具體定義為:發熱時間大於3周,多次體溫升高超過38.3°C並在入院1周內完善各項檢查後仍不能明確診斷病因。

1991年Durack 和Street 對FUO的概念進行了修訂以及豐富,並將FUO分為4類:經典型FUO、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相關FUO、免疫缺陷性FUO和院內FUO。

發熱的最終元兇究竟是誰?

1、感染性疾病

占比約46.2%~50.5%,長期以來一直是引起發熱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細菌、病毒、結核感染為主。

2、非感染性疾病

占比約16.1%~29.0%,以結締組織病為主,其中主要為成人still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反應性關節炎 、風濕熱、痛風等。

3、腫瘤性疾病

占比約6.3%~ 27.4%,其中以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肺癌等。

4、其他性疾病

占比2.4%~12.8%,包括藥物熱、肉芽腫性疾病、栓塞性靜脈炎、偽裝熱等。

5、另有6.5%~15.6%原因仍不明確。

全身PET-CT現象原理及其有何優勢?

18F-去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電腦體層掃描(18F-FDG PET/CT)是一種無創的功能性成像技術;

18F-去氧葡萄糖是一種葡萄醣類似物,透過葡萄糖轉運體(GLUT)主動運輸至細胞內,被己糖激酶磷酸化為6-P-FDG後不能進一步參與糖代謝,從而滯留於細胞中。

由於在惡性腫瘤、感染及非感染炎性病竈中GLUT表達上調,且己糖激酶活性高於正常細胞,因此PET顯像能夠發現並定位上述病竈。這對FUO患者病因的甄別具有重要意義。

據國內外文獻統計匯報,對比常規CT、MR檢查技術,18F-FDG PET/CT對於檢出病竈有更高的檢出率。

18F-FDG PET-CT檢出不明發熱病例

病例一:患兒,男,9歲,因"厭食、消瘦、乏力、間斷發熱39.5℃"就診。18個月來,患兒多次出現上述癥狀,但一直未能明確診斷。體格檢查時,上腹部觸痛。

實驗室檢查:CRP 49 mg / L,白血球計數8.0 × 109 / L,紅血球沈降率46 mm / h。微生物尿、血、糞培養均為陰性。冠狀位和矢狀位最大強度投影FDG - PET(A和B),低劑量CT(C)和融合FDG - PET / CT(D),軸位低劑量CT(E)和軸位融合FDG - PET / CT(F)顯示整個結腸廣泛的FDG攝取,包括升結腸(黑色箭頭)、橫結腸(白色箭頭)和降結腸(灰色箭頭)。

懷疑炎癥性腸病,腸道活檢確立了克羅恩病的最終診斷。

病例二:患者女,60歲。因發熱、盜汗、關節痛就診。體格檢查正常。血沈125mm / h,白血球計數12.4 × 109 / L,肌酐正常,肝功能正常。

FDG-PET / CT顯示主動脈、鎖骨下動脈和股動脈的FDG攝取明顯增高。患者被診斷為大血管炎。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後,癥狀緩解,ESR恢復正常。

病例三:女性,46歲,發熱20余天,高熱伴寒戰,抗生素治療效果欠佳。PET / CT 示肝、脾腫大,肝、脾及全身骨髓18 F-FDG攝取彌漫性增高, 全身未見異常腫大淋巴結,最終骨髓活體組織檢查確診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IV期B組) ,累及骨髓,上排為PET影像,下排為CT影像。

總之, FUO 病因復雜多樣,已知病因已達200余種;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及風濕性疾病這三類疾病在 FUO 病因占據主導地位;

18F-FDG PET/CT 套用價值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在國內外指南與專家共識中也得到認可,PET/CT 利用高靈敏度及功能代謝顯像的優勢,能對隱匿性病竈做出明確提示。

因此我們也推薦有不明原因發熱的病人,來湖南省直中醫醫院行全身PET-CT掃描,尋得最終原因,使隱匿性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直中醫醫院 醫學影像科 胡建輝

(編輯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