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援坦醫療隊隊長、濱醫附院麻醉科秦承偉,登上央視!

2023-12-05健康

通訊員 張瑩瑩

11月17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片欄目【國家記憶】之【中國援外醫療隊】第二集【大愛無疆】中,中國第25批援坦尚尼亞醫療隊隊長、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秦承偉主任醫師回憶了援外期間開展的工作,向廣大觀眾講述了中國醫療隊援助坦尚尼亞的故事。

中國第25批援坦尚尼亞醫療隊開展了一些以往隊員在坦尚尼亞乃至東部非洲沒有開展的專業技術工作,如兒童先心病介入治療的開展,顱底手術的開展,兒外科腹腔鏡手術的開展,超聲在麻醉中的套用等,特別是「愛心行」活動的啟動,贏得了當地醫院和政府部門很高的評價和認可。

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秦承偉遠赴坦尚尼亞執行援外醫療任務,在為期兩年半的時間裏,他時刻銘記醫療隊隊長的職責使命,在疾病救治、疫情防控、文化交流等方面始終沖鋒在前,帶領隊員積極開展了新技術新計畫、學術培訓、巡診義診、科普宣講等活動,擴大了中國醫療隊的影響。

憑借著不畏艱苦、高度敬業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術,秦承偉受到坦尚尼亞政府、中國駐坦大使館、國家和省衛健委、當地醫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被大使館稱為明星隊長,為增進兩國政府的友誼和人民的感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承偉援坦故事

初到非洲

2018年6月15日12時許,歷經40多個小時,3次換乘,飛行近2萬公裏,秦承偉和隊友們終於來到神秘的非洲,美麗的坦尚尼亞共和國。

走出飛機,撲面而來的,是印度洋潮濕、悶熱的氣浪,以及同胞們和坦尚尼亞人民的熱情。

「第24批醫療隊臨時隊長朱健及部份隊員們攜當地醫院部份科室的醫護人員,帶著鮮花到機場迎接我們。」秦承偉說。

路上,人們認出中國醫療隊統一的白色隊服時,常豎起大拇指,高聲贊道:「 Daktari China,rafiki!(中國醫生,朋友!)」

那一刻,秦承偉和隊友們內心充滿自豪。

秦承偉工作的醫院,位於坦尚尼亞首都沙蘭港,東部非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

到非洲之前,秦承偉透過各種渠道了解了一些有關坦尚尼亞這個橫跨赤道的熱帶國家的情況:位於東部非洲,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據說醫療技術水平不高,醫院裏不是很忙,每天可能都會有比較多的閑暇時間,都說非洲的人們做事相對比較慢,生活非常容易滿足......

然而,兩個月之後,秦承偉就發現現實與想象的有契合,也有不同。

感受差距

沙蘭港街頭隨處可見行動匆匆的人們,他們生活節奏很快。走在醫院裏,會碰到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動和中國醫生打招呼的醫務人員和市民。當大家告訴患者是中國醫生時,他們都會很高興,人們都很信任中國醫療隊醫生的技術水平。

「這裏的醫療水平的確比較落後,我工作的穆希比利國家醫院是坦尚尼亞最大、級別最高的醫院,比想象的要好一些,比周邊國家的狀況也要好一些。特別是這邊的心臟病研究所搞得很好,不但滿足本國的需要,目前還能接受一些周邊國家的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秦承偉說。

受經濟水平限制,坦尚尼亞很多患者病情拖延嚴重。病人沒錢看病,有的即使去看了,醫院也是給予非常簡單的處理,因此很多腫瘤拖到最後實在沒辦法才到國家醫院就診。

坦尚尼亞醫院實行嚴格分級診療制度,很多病人幾經轉診才到最高級別醫院,導致病情較晚,很多腫瘤都比較大,在國內是永遠看不到的。有很多國家捐助的醫療裝置,因為耗材用完了買不起而擱置,或者因為技術維修困難而不能繼續套用。「這裏用的藥物也很落後,比如我在國內做麻醉,20年前經常用的嗎啡、杜冷丁、硫噴妥鈉等藥物,在這裏是常規藥物。而且有一些病情的處理所需要的藥物都沒有,比如搶救病人時只有腎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可用,其他的一概沒有。有時候在術中需要輸血,要是臨時準備用血實在是困難,大都是眼看著病人因為沒有血而死。」秦承偉說。

不同的環境,對秦承偉和隊友們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國內看病,目前基本是循證醫學,先找證據再給予相應的處理。在這邊,幾乎全靠經驗醫學模式。對於一個問題,因為缺乏相應的檢測、檢查手段,醫生覺得可能是什麽情況就按什麽情況處理。有幾次頸部巨大腫瘤的患者要手術,我問有沒有做CT掃描,醫生說沒有做檢查。就連基本的氣管受沒受壓的情況都不確定就要給患者上全身麻醉,這是十分危險的情況。因此很多情況都要自己事先靠經驗評估、術中見機行事。」

秦承偉介紹,現在他盡可能給當地醫生講授必要檢查的重要性,改變處理問題的理念和認識。還要經常給他們講授一些技術處理措施,盡可能提高他們的整體技術水平。

接受挑戰

坦尚尼亞的社會治安很差,因為沒有槍支管制,當地經常發生持槍搶劫事件。僅2019年8月份一個月,沙蘭港就發了4起針對華人的搶劫事件,造成5名同胞受傷。因此,醫療隊禁止天黑後外出,平時外出也盡量避免單獨行動。

第25批中國援坦尚尼亞醫療隊一共有11名醫生,1名轉譯和1名廚師。其中包括秦承偉在內的9個人在沙蘭港,另外4名醫師在800多公裏外。醫療隊每周工作5天,平時有急診或是特殊安排,會臨時調整。工作日,早晨8點到醫院,中午不休息,按規定是下午4點左右下班,但經常工作到夜裏,有時候碰到急診手術通宵也很正常。

有一次秦承偉在兒外科手術室完成4例手術後已是下午的5點多,當天夜裏10點半,突然接到電話,有一急診手術需要過去處理。

幾分鐘後,國家醫院的車來到秦承偉住處門外。患者20歲,胸部和腹部各中一槍,已經躺在了手術床上,超聲檢查顯示腹內有積液和瓦斯存留,擬行開腹手術,已開放了外周靜脈並已準備了全血和血漿。秦承偉檢測了患者的血壓、心率,聽診雙肺呼吸音並作了氣道評估後決定實施快速誘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手術開始已接近淩晨,開啟腹腔後,吸出大量腹水,發現胃腸以及腸系膜有子彈穿過後留下的很多破洞。手術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上午10點半左右才結束。

加班和急診就成為了常態,不管是夜裏還是節假日,醫院裏司機和值班人員也都和秦承偉成了好朋友。

除了人身安全和疲勞,無處不在的傳染疾病也給醫療隊開展工作增加了風險。當地患者患有愛滋病的比例很高,如果在手術或者醫療操作中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等要慎之又慎,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非洲大陸疾病肆虐,流行很多熱帶傳染病,如瘧疾、登革熱、傷寒等,比國內發病率還高的B肝,這些都是在國內工作不曾遇到的挑戰。

國際舞台

沙蘭港算得上非洲的國際都市,而穆希比利國家醫院是坦尚尼亞最大、級別最高的醫院,幾乎每個月都有外國醫療團隊來進行或長或短的醫療服務。在這裏,可以體驗到各種地域不同文化的共存;可以接觸到多個國家的醫務人員,大家相互欣賞,相互尊重;在這裏工作,仿佛置身國際舞台,要想演好戲,就得有真功夫。

2018年9月1日,秦承偉首次在這裏為醫生們授課,內容是「氣道管理」。在用當地的斯瓦西裏語向在座的所有人做完簡要介紹後,台下就響起了熱烈掌聲。

在培訓過程中,秦承偉了解到學員們來自坦尚尼亞各地醫院,他們的工作條件很差,很多人都沒用過氣道管理裝置。課間休息時,不斷有學員向秦承偉提問有關氣道管理的問題,而且邀請與他們合影。整個過程中,秦承偉的受歡迎程度和醫生們給予的尊重讓他始料未及。

這次培訓授課讓秦承偉充分體會,這個國家對知識的需求與尊重。作為援助醫師,秦承偉的工作不僅在於完成多少例麻醉,更重要的是傳授給當地醫生技藝,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當年9月,秦承偉和醫療隊兒外科醫師商希峰,與多國專家的共同參與下,成功完成一例70天大小,肝部份相連的連體嬰兒分離手術。

在嬰兒出生後不久,醫院大外科及影像科全體醫師曾一起討論過患兒的狀況和手術的選擇情況。當時考慮患兒體重較小,麻醉、手術的風險相對較大而未安排手術。在出生兩個多月後,患兒總體重已達到9公斤,發育良好。當時恰好一名來自巴林的兒外科肝臟專家在該醫院存取,經再次討論決定手術。

連體嬰兒被送到手術室,秦承偉和幾名該院麻醉醫師一起,按照事先做好的麻醉計劃和用藥方案開始準備患兒的麻醉實施。患兒雙雙帶有外周靜脈輸液入手術室,更換精密輸液管路後開始實施全身麻醉。

此時,包括巴林專家在內的全體醫生都在註視著麻醉醫師發揮,看到第一個患兒麻醉順利完成,現場自發響起了掌聲。手術進行1個半小時後,隨著最後一刀將患兒另一側的皮膚切開後,兩個連體嬰兒被成功分離,不大的手術室裏第三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止血、縫合,40分鐘後,手術順利結束。經過一小時左右的蘇醒時間,兩名患兒從恢復自主呼吸到完全蘇醒並拔除氣管導管。觀察24小時後,患兒轉回普通病房。

手術室內不時響起的掌聲,正是國際舞台上同行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欣賞。

大國責任

除了承擔診療任務,援坦醫療隊還積極行使愛心義務,他們的義舉,溫暖了當地群眾的心。

2019年5月,醫療隊全體隊員抵達坦桑最西北的貧困地區卡蓋拉,開展了為期6天的義診活動,為當地群眾提供免費體檢、診療和藥品服務,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譽。

在得知中國醫療隊將要開展義診的訊息後,當地政府廣播車提前三天走街串巷通報訊息,義診正式開始前,已經有800多名患者掛號預約。

義診第一天上午,醫療隊全體隊員們來到接診醫院。一進醫院門口就看到掛號室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當地人有的攙著老人,有的帶著孩子,都在有秩序地排隊掛號。在院子的中央,已經搭起了幾個帳篷,帳篷下已經坐了100多人。

隊員們將醫療隊的隊旗和橫幅掛在了醫院中央的連廊上,醫療隊隊旗飄揚在藍天白雲下,映襯著黃色的土地和綠色的草坪,隊旗上鮮艷的五星紅旗格外耀眼。

6天義診時間,全體隊員克服住宿和飲食條件艱苦,每天從上午8點半一直忙到下午6點半,看完了掛號預約的1800余名患者。同時,還完成了5例手術,搶救患者1例,為高血壓、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病患者發放藥物若幹。

義診結束時,醫療隊將所剩的藥物和常用耗材全部捐給了當地醫院。醫院院長代表當地政府向醫療隊數天的辛勤付出和所捐贈藥械表示深深的感謝。

返程時,隊員們坐著破舊的大巴車,行駛在祖國人民為當地修築的平坦柏油公路上,看著公路兩側的草原風貌,秦承偉激動不已。

「一次次的義診活動,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祖國在坦尚尼亞人民中的巨大影響和良好形象;我們為推動中坦兩國醫療衛生合作的深入、持久發展助一臂之力,有種由衷的自豪感。」秦承偉說。

面臨崩潰

中國有句老話:父母在,不遠遊。而秦承偉恰恰在母親年齡大且身體狀況不是太好的情況下選擇了遠行。

出國前,最讓秦承偉擔心的就是母親的健康問題,但就在坦尚尼亞期間,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年農歷臘月十七,我正在手術室裏為當地病人做麻醉,突然就得知了母親離世的訊息。心裏時刻擔心,時刻掛念,最不幸的訊息還是來了。」秦承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雨如下。

「作為兒子,在母親的晚年不能在她身邊陪伴,在她離去之時不能在身邊守候,這就是不孝。」秦承偉說,但既然選擇了援外醫療工作,自己還是醫療隊的隊長,就必須要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

「當時馬上就要過春節,這是第25批中國援坦尚尼亞醫療隊在坦桑的第一個春節,作為隊長,有太多事情需要安排,去協調。」從坦尚尼亞回到秦承偉老家,最快也要三天時間,讓家人等自己也很是不妥,他默默祈求母親的在天之靈,原諒他的不孝,放棄了回國的念頭。

秦承偉臨行前告知母親援坦訊息,竟成了母子的訣別。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2019年6月援坦滿11個月回家探親時,秦承偉又經歷了一次家庭變故。

「回國時發現孩子身體有些異常,當時就做了檢查。結果需要立即做手術,以減少對孩子生長發育的影響。」在醫院的幫助下,孩子手術非常順利,但出院那天他需要趕回坦尚尼亞。當他和女兒說了一聲「再見」轉身離開時,秦承偉內心差點崩潰了。

說到女兒,秦承偉滿是柔情。

「自從女兒上初中二年級開始知道我的援非任務時,她就計劃著一定到非洲看看,2019年暑假正好是初中畢業,一切都安排好了,最後卻讓手術給打亂全部計劃。我希望能帶她和家人,好好遊覽一下非洲。」秦承偉說。

對母親和家人的愧疚,讓秦承偉一直難以釋懷。「人在作出一些選擇的時候,肯定要舍棄一些東西。我也不知道我做的是對是錯。可能很多事就是不能僅僅用對錯來劃分,或者就根本沒有對錯而言吧。」秦承偉說。

繼續戰鬥

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十五批援坦醫療隊隊員開展了諸如兒科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顱底腫瘤切除術、先天性巨結腸經肛根治術、小兒腸套疊超聲引導下空氣灌腸復位、嚴重骨髓炎分期治療保肢手術等往屆醫療隊不曾開展或坦尚尼亞國內不曾獨立實施過的手術治療措施。

秦承偉透過講授課程並實際帶教的方式,在穆希比利國家醫院開展了十余年來未曾實施過的硬膜外麻醉和超聲引導下的外周神經阻滯等麻醉方法,所有這些工作,得到了當地醫院同行們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使得這些術式和操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推廣。

作為援坦醫療隊隊長,秦承偉平時除了診療任務,還時刻承擔著醫療隊安全、生活,與當地政府、醫院溝通,傳達國家、省衛健委通知要求等任務,每天忙忙碌碌,「在那裏就是感覺時間太不夠用。」秦承偉說。

到坦尚尼亞已經一年多時間後,秦承偉說醫療隊全體成員對當地的社會環境和氣候狀況都有了很好的適應。特別是對於醫院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都有很好的磨合。「當地的醫生和護士對我也都熟悉了,經常參加他們的聚會或婚宴,都把我當他們自己人對待。如今網路發達,大家與家人也經常有溝通交流,家人們問的最多的還是安全問題。大家心情都很平胡,完全沒有了剛到坦桑時新奇、對熱帶傳染病的恐懼和對新環境不熟悉的拘謹感,和當地人交流越來越流暢了。」

「離開家,感覺到哪裏也不如家好;出國了,才知道哪裏也不如國內好。雖然距離遠了,卻感覺心裏離祖國的距離更近了。如今一看到國旗,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秦承偉說,在坦尚尼亞,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形象,因此更不敢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異國青山埋忠骨,往昔崢嶸今猶酣。巍巍德業馨赤土,未竟成真報九州。」這是位於沙蘭港市郊的「中國專家公墓」墓碑上的墓誌銘。

很多人都知道非洲有條坦贊鐵路,這條鐵路是中非友好的豐碑和標誌,在建設過程中,50多位中國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以身殉職,永遠長眠於這片土地,還有100多名坦尚尼亞工人兄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40多年來,凝聚著中、坦、贊三國人民鮮血和汗水的坦贊鐵路一直在坦、贊兩國經濟社會開發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坦贊鐵路建設者們用他們的腳印為我們踏出了開拓海外的道路,是他們的熱血和汗水澆灌著中非人民世代的友誼。烈士們走了,留下歷史的車輪仍在軌域上的持續的有序地轉動;他們的身影似乎日漸模糊,但是,我們卻能看到,從他們身上流傳下來的坦贊鐵路精神正激勵著一代代援外人。」秦承偉說。

我心無憾

去的時候是一名麻醉師,回國時已變身為全科醫生。這是同事們的一句玩笑話,但更是對秦承偉工作的認可。

「在坦尚尼亞期間,當地同事和國內駐坦尚尼亞工作人員一有健康問題就向我咨詢,涉及各個專業、科室,我不了解的,就向醫院(濱醫附院)的同事請教,同事們對我的問題真的是事無巨細,不遺余力。我代表的,絕不是我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更是得益於醫院強大的後援團,我的背後,是整個濱醫附院的全力支持,這讓我時刻充滿信心。」秦承偉說。

在得知秦承偉即將回國的訊息後,當地醫療機構同事和駐坦尚尼亞中資機構、華人華僑都依依不舍,有的甚至要表示給他的上級主管機構寫信請求他留下來。

「在坦尚尼亞兩年半時間,我感覺每天都非常充實,從來沒感覺有任何無聊。」秦承偉說,除了緊張的日常工作,他在業余時間還完成了一項「壯舉」:根據自己在坦尚尼亞的親身經歷、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部13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

「我記錄下了每天的工作、生活、點點滴滴,援助坦尚尼亞,我心無憾。」秦承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