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面對新技術,三甲醫院資訊科在想什麽?

2023-12-08健康

嵌入醫院的技術一定得是穩定、成熟的,資訊產品選取解決細微枝節上的痛點更易見效

文 | 趙天宇

編 | 王小

圖/unsplash

在一家北京三甲醫院的診室裏,一位醫生聽完患者描述病情後,又重復了幾句,患者下意識回答,卻發現醫生原來在對著桌上的裝置說話,進行語音輸入。

新技術的引入,試圖讓醫生的工作簡化、效率更高,節省時間集中精力於主業:問診和手術。

設想很好,但不是所有醫生都接受。 一部份醫生打字非常快,習慣了邊和患者說話邊寫病歷,語音輸入閑置在一旁;有的醫生試了試,桌上放兩塊顯示器,右側的專門語音轉文字,視線在兩塊螢幕之間切換,說完還看一眼,以免關鍵詞被輸錯。

資訊化工具林林總總,給患者、醫生、醫院帶來許多變化,有的解燃眉之急,有的錦上添花,也有的出現了功能冗余,醫院認為用處不大,幹脆不采購。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三甲醫院資訊科的一把手們在思考什麽?

如何統籌一個醫院200多個功能模組

「到現在這個數位化轉型的時代,醫院資訊化重視程度已經很不一樣了。」北京友誼醫院資訊中心主任王力華感受到近幾年來自醫院各個臨床科室、醫院管理部門對資訊化的迫切需求。早年間需要資訊科主動推著做資訊化計畫,現在,他們變成了被追趕、被要求的,需求越來越多。

大型公立三甲醫院科室多,職能多,問診、住院、結算等常規業務再加上科研、臨床試驗需求,需要的資訊管理系統多而繁雜。 一家大醫院,往往匯集了幾十家廠商,200多個功能模組。「這些軟體在一起能夠平順的使用,臨床、管理、患者的服務系統都能保持穩定執行,就是日常工作中的第一大要務。」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資訊部主任衡反修告訴【財經·大健康】。

醫院的資訊系統,一般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大一統」,主要使用一家公司的產品 ,比如醫院管理資訊系統(HIS)、電子病歷,優點是內部控制做得很好, 缺點是對單一公司的依賴性太強,醫院新提出的需求能不能實作,基本得看公司的安排 另一種思路就是采用不同公司的產品,難點在於醫院得做一個整合平台,方能實作數據互聯互通。

王力華選擇的是後者,從各家公司裏選出最適合的產品去用。然而,統籌幾十個廠商的產品,如何取舍不簡單。

一次某個區域的醫院組團來北京考察交流,一位院長直接向王力華發問:「市面上能看到非常多的公司產品,功能多有重疊,怎麽判斷我的醫院用哪個,用多少功能?」

王力華認為需要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比如某軟體一共10項功能,有三項與醫院已有的資訊化功能重復,如何刪減後再利用,從哪裏切開,怎麽對接上,需要由醫院資訊科專業人士來做技術、業務把控,也需要對各大廠商的能力非常熟悉。

這裏面的困難之處,除了技術本身帶來的,還有與廠商之間的斡旋。

圖/pixabay

許多廠商不願意與醫院妥協。 完整的將一款產品推入知名三甲醫院使用,企業便有了對外宣傳的典型樣本,也容易復制,而一旦產品功能被拆分後,就很難拿著同樣的產品再賣到其他醫院去。

衡反修告訴【財經·大健康】,病理系統、檢驗系統等各有各的專業性,如頭部檢驗系統廠商,很可能只精於這一項。如果要求HIS系統廠商做出一個檢驗系統,雖也能完成,但專業性不一定夠,檢驗科醫生很可能不愛用。

醫技科室的醫務人員選擇一款產品,大部份是從專業性考慮,而資訊科的工作人員則更多考慮產品能否在全院實作互聯互通,滿足資訊規範化要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目前的HIS系統,以及延伸出去的醫保結算、患者自助服務、互聯網診療、財務電子發票管理等功能,是自主開發的,而外部一些細分領域,例如醫技科室使用的系統,來自外部采購。

「有所為,有所不為。」衡反修說, 醫院資訊的開發工程師,大部份精通HIS系統,所以抓住HIS系統這個核心,就能做到「以我為主」的主控狀態,第三方廠商提供的功能需要融合到醫院整個系統裏。

對大模型的態度:求穩與求新

「穩定,成熟,安全」 ,在三甲醫院資訊科主任們的敘述中,反復出現這幾個形容詞,他們更喜歡這樣的產品。

在北京的大型三甲醫院,大模型多數還處於試用階段。在這些醫院資訊人的眼中,探索新技術有必要,但套用得穩。

9月初,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王力華帶領友誼醫院技術團隊展示了一款與大模型有關的套用。

這款被稱為「門診電子病歷生成系統」的產品,基於大模型,配合前端全棧式智慧語音互動技術,用於門診醫患對話時自動生成電子病歷。 病歷書寫的效率有所提升,讓醫生有更多時間關註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

其實語音轉文字寫病歷的裝置,幾年前市面上就有,當時的問題在於看病時醫生與患者的對話很口語化,轉錄後,沒法直接形成書面的病歷,設想中的用途和實際使用場景有一定的偏差。

隨著大模型的引入,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大模型能從醫患對話裏捕捉資訊關鍵點,生成資訊摘要,形成一個規範的門診電子病歷,可以省去醫生打字環節。

反復偵錯後,去診室「旁聽」 醫生問診時,王力華看到部份醫生很愛用,另一部份醫生則依然自己敲字, 大模型生成的病歷,主要用途更像是個參考文案,醫生確實總看,但他還是自己打字去寫病歷。因此,大模型的落地還需要考慮醫生的使用習慣。

在醫院落地的場景,產品設計時只差一點,到真正使用時就會差很多。

可用的國產醫療大模型數量,目前不少於40個。這裏面既有通用型,諸如阿裏巴巴「通義千問」、360「智腦」等面向各行各業,也有衛寧健康「WiNGPT」、騰訊醫療大模型等醫療專用的大模型產品。

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衡反修所在的科室申報一個課題有關大模型輔助患者分診,也就是患者提問後,大模型回答該癥狀最好掛哪個科室的號,目前處於研究中。 衡反修表示,目前大模型相關課題研究、測試都有,但還比較早期,距離臨床使用還有一個相當長的階段。

醫院資訊化,用的技術一定是穩定、成熟的。前幾年業內流行的醫療大數據,也是在逐漸發展成熟後,才在醫院鋪開使用。人工智慧、大模型也是一樣。

衡反修認為,在大方向上,大模型在醫療場景下的使用可以探索,看能夠解決哪些臨床問題,如果確實能解決,再轉換成產品去用。

另一個探索方向,是醫院病歷的品質控制。 【財經·大健康】記者了解到,有部份醫院正在計劃參與開發適合本院病歷質控的大語言模型,例如可以增加自動糾錯提醒,減少人工稽核的消耗。

不同醫院的思路、標準有差異,要求的產品會有所不同,達到某種程度的個人化可能是醫療資訊的一個關鍵點。

產品功能更細,更懂醫院要什麽

盡管廠商們拿出幾百個功能模組,供醫院挑選使用,但醫院仍有躑躅,因為產品功能依然不夠用。

確實,【財經·大健康】走訪多家醫院的資訊科,獲得的反饋普遍是, 需要滿足細分領域需求的產品

有些產品因為做得不細致,醫院收費員在使用時,容易點錯、選錯,雖然有時只是點一下下拉選單、選一下,但每項都多出來幾下,加在一起量也很大。「收費人員不得不記住很多地方,這樣的產品就有待改善。」有醫院資訊科人員說。

圖/unsplash

醫院引入新技術,是為了盡可能地幫到醫務人員。

「人腦是有限的,電腦應該讓醫生從一些繁雜事務裏解脫出來,減輕醫生負擔。」衡反修希望,廠商對醫院的需求、問題和痛點,能夠不斷深入研究。 朝著特定問題和需求,去開發相應的產品。

大系統,如HIS系統、電子病歷,實施起來因為要顧及全院上下,時間長,在商業上見效稍慢,回籠資金也會慢一些。

在這些資訊科的技術人員看來,很多套用場景化,系統微小化,滿足特定的臨床需求就可以,技術轉化到套用也更快捷。 比如,醫院有手術麻醉系統,但是,基於人工智慧給手術護士和麻醉醫師自動排班的系統就比較欠缺,至今絕大部份是人工操做這事,這個痛點就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

同樣拿麻醉系統為例,也有醫院資訊科的技術人員提到, 這不是一個院級系統,但卻是公立醫院考核中的重要環節,市面上提供產品的廠商較少。 同樣,一些科室使用的資訊系統,市面上的產品還不太能滿足醫院需求。

找準細分領域,做專項功能,廠商的運轉也會更快。 不過,這類價格相對低、利潤空間少的產品,大多選擇在地化的廠商,有醫院資訊科技術人員表示,不足之處就是技術更新叠代的動力較低,所以期待這些子系統的產業也能盡快發展起來。

(靳越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