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如果按實力劃分,戰國七雄應該怎麽排?誰最強,誰最弱?

2024-07-25歷史

提起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我們通常的印象都是秦國最強。因為從歷史結果上看,最終是秦國掃滅了六國,並統一了天下。

但事實上這樣的認知其實是有些片面地,因為戰國的時間跨度很長。哪怕是從三家分晉的公元前4世紀初算起,一直持續到秦朝建立的公元前221年,那都得有接近兩百多年的時間。

在此期間,我們所謂的戰國七雄,即秦、楚、齊、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其實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有各的輝煌。其中秦國屬於是後來居上,他們起初並不算出眾,甚至於是吊車尾的級別。

所以對於戰國七雄的強弱排名,我們需要分時間段來看。不同的時期,這個排名是會有所變化的。

首先在戰國早期,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343年這段時間,魏國無疑才是戰國七雄中的扛把子。作為戰國時期率先實行變法的諸侯國,魏國當時的國力遠勝於其他諸侯。尤其是在武力值方面,魏國憑借一手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

在魏國之後,應該要數齊國的實力最為強悍。作為在春秋時代便已經完成過霸業的老牌列強,齊國有著十分厚實的家底。在魏國稱霸諸侯的那個時代,齊國差不多算是唯一能和魏國掰掰手腕的國家。像歷史上我們熟知的「圍魏救趙」,那就是齊國的手筆。

楚國的情況和齊國比較類似,作為曾經證明過自己的春秋四大國之一,楚國也是主打一個家底豐厚,實力僅次於魏國和齊國。尤其是在接收魏國不要的吳起之後,用一通變法實作了實力的大振幅提升,成功躋身到戰國頂尖豪強之列,甚至可以去和魏國和齊國一爭高低。

相比於齊楚兩國的底蘊支撐,南韓則是和魏國一樣,算是吃到了變法的紅利。當時南韓任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並開始實行變法改革,一度讓自身的國力得到了大振幅的提升。如果不是因為旁邊有著一個更加強大魏國壓著,估計南韓還能有一番作為。

在三晉諸侯中,趙國無疑是創業最為艱難的一個。他們自「三家分晉」出道後,就一直遭受多方勢力的掣肘甚至壓制,比如北邊的草原部落,東邊的齊國,以及身旁的魏國。另外再加上趙國又沒能及早的開竅完成變法,所以在整體實力上難有進展,屬於是戰國七雄中較弱的存在。

秦國原本和齊楚兩國一樣,是曾在春秋時期便創業成功的老牌列強。但可惜的是,秦國沒能像齊楚那樣將自己的強勢延續下來,而是走起了多年的下坡路,逐漸落後於山東諸侯。正所謂落後就要挨打,秦國在戰國初期被魏國給盯上,各種的挨打不說,還丟掉了大量的領土,國力進一步的衰落,以至於成為了戰國群雄中的末流國家。

燕國作為姬姓諸侯,在戰國七雄中身份最為高貴,但實力卻是無法匹配身份,始終都是位居倒數。因為燕國這個國家所處的位置相對比較偏僻,人口稀少,資源匱乏,發展空間屬實是比較有限。那些年燕國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幫齊國刷經驗,稍有不慎就得要挨打。

所以綜合來看,戰國早期的七雄排名應該是魏、齊、楚、韓、趙、秦、燕。

其次是戰國中期,也就是公元前343年年到公元前284年這段時間,齊國算是取代了魏國,成為了戰國群雄的頭牌。那時候的齊國也算是打遍了天下無敵手,武力值相當的爆表。

比如在馬陵之戰中,田忌、孫臏指揮齊軍大敗魏軍,將魏國直接打成了二流國家。再比如公元前2世紀末,齊國曾聯合韓、魏攻秦,並一度攻入了函谷關,迫秦求和。

當然最厲害的是在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宋伐楚,胖揍三晉,差不多是憑一己之力掃了整個中原。齊國的國勢也因此到達巔峰,搞得齊湣王都想吞並二周,取天子而代之了。

當然相比於齊國,秦國的表現也不遑多讓。他們憑借一手商鞅變法成功脫胎換骨,從戰國末流國家一躍成為了頂尖豪強。在那段時間,秦國和齊國成東西並立之勢,成為了戰國群雄的第一梯隊,打得一眾諸侯懷疑人生。

他們不僅向西攻滅了巴、蜀以及義渠國,還向東蠶食三晉,席卷荊楚,其中在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領秦軍於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敵24萬,直接把這兩個國家給打得沒有了翻盤的希望。

在戰國中期,和秦國一樣實作崛起的還有趙國,憑借北地彪悍的民風,再加上魏國的持續衰落,趙國逐漸成為了三晉頭牌。尤其是在趙武靈王在位期間,趙國經歷了「胡服騎射」改革,國力進一步的提升,隱約有著取代齊國稱霸山東的態勢。

楚國在戰國中期的早些時候,原本還發展的不錯,不僅向東取得了吳越之地,還向西攻入了巴渝黔中,雄踞大江南北,風頭一時無兩。然而好景不長,後面楚國由於和秦國爭地盤發生了矛盾,結果被秦國給各種收拾。甚至連楚懷王都被騙到秦國去,然後客死在鹹陽。

魏國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不太好,屬於是四戰之地,周邊強鄰環伺。盡管早些時候魏國憑借變法優勢威服四野,但隨著國力的持續消耗,終究是難掩頹勢。自從馬陵之戰被齊國擊敗之後,魏國就淪為了二流國家。隨後秦國又聞著味過來報復,於伊闕之戰中打光了魏國差不多最後的家底。

燕國在戰國中期算是迎來了短暫的輝煌。燕昭王憑借一手千金買骨,吸引了包括樂毅、鄒衍在內的大批人才投奔,國力一度飆升。他們甚至還在公元前284年,聯合秦、韓、趙、魏來了一場五國伐齊,直接將齊國給拉下了馬。

南韓在這段時間的情況和魏國差不多,甚至比魏國都還要有所不如。其由於自身地理位置較為居中,再加上國土狹小,以及秦國的打壓,屬實是很難有所發展,只能是被鄰居給溫水煮青蛙,數著日子等待滅亡。

所以綜合來看,戰國中期的七雄排名應該是齊、秦、趙、楚、魏、燕、韓。

最後是戰國後期,也就是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後來居上的秦國算是徹底逆襲成功,成為了無可爭議的戰國扛把子。能夠讓山東六國多次采取合縱之策,那時候的秦國有多強我想無需我過多介紹。而最終秦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結果,也是證明了秦國的超強實力。

作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正面相抗的國家,趙國的實力無疑是能夠排在第二位的。哪怕他們的實力比不上秦國,但對比其他山東五國,卻是要領先不少。要知道趙國哪怕是在經歷了長平之戰的大敗,損失掉了45萬青壯之後,依舊能夠輕松吊打燕國,並且還能和秦國長期周旋。

楚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底蘊不可謂不深厚,主打一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哪怕是在整個戰國後期,楚國面對秦國都基本是在挨打,甚至連國都也被人家攻破了,但依舊無人敢小瞧這個國家。甚至於在楚考烈王在位期間,楚國還迎來了短暫的回光返照,一度組織合縱要和秦國一較高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無往不利的秦軍也是在楚國遭受了唯一的一場大敗。

齊國和楚國的情況原本也差不多,盡管走起了下坡路,但憑借深厚的家底多少也能余威尚存。但是在經歷了「五國伐齊」之後,齊國似乎已經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興趣,對待山東六國合縱之事從來都是敷衍。以至於在整個戰國後期,齊國幾乎都是處於隱身狀態。

魏國在戰國後期已經是相當衰微了,唯一的高光時刻就是在秦軍攻打邯鄲時,出了個竊符救趙的信陵君。

燕國在戰國後期的出鏡率倒是挺高,先有趁人之危偷襲趙國,後又有太子丹遣荊軻刺秦,但是無一例外都以失敗而告終。尤其在對戰趙國的過程中,在占據先手以及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依舊被反推,可以說是弱到家了。

南韓在戰國後期已經算是毫無存在感了,稱他是七雄之一都算是擡舉。

所以綜合來看,戰國中期的七雄排名應該是秦、趙、楚、齊、魏、燕、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