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淞滬會戰慘烈,蔣介石一日耗一師

2024-02-04歷史

「中國一日不驅敵,川軍誓死不罷休!」前言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在上海打響,蔣介石領導國軍百萬精英對抗日軍,卻在短短三個月內被不到五倍於己的日軍擊敗。

這一戰共有15位將軍為國捐軀,85個師的19萬名士兵投入戰場後瞬間被無情地吞噬。日軍以此戰來嘲笑中日之間的戰爭為「血肉磨坊」。

然而,這並沒有讓中國人失去信心和勇氣。相反,它激發了川軍的鬥誌和決心,他們誓言要戰鬥到底,直到日軍徹底結束中國,才能返回故鄉。

蔣介石在這一戰中雖然占據明顯優勢,但卻未能成功守住上海,最終導致上海落入日本人手中,這一結果令人深思。

一、淞滬會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在華北不斷增加兵力施壓,企圖促使國民政府接受日本的華北自治方案,但華北作為中國的基石,豈能輕易拱手讓人。

日本認為中國不可能屈服,因此放棄了和平談判,公開威脅毛主席和蔣介石:「如果不能透過和平手段將華北的控制權交給我們,那麽我們就只能透過戰爭來決定了,我們有信心最後會取得勝利。」

這樣的囂張態度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1937年8月15日,蔣介石釋出了全國抗日動員令,決心將上海的日軍全部趕下黃浦江,堅決保護中國的領土。

張治中在蔣介石的指令下,領導87、88師並協同中國空軍,對駐紮在上海虹口基地的日軍進行包抄圍攻,目標是迫使日軍撤退入海。

這場戰鬥因此被稱為「八一三」淞滬會戰,隨後演變為一場規模龐大的戰役。

8月21日,日本派遣兩艘艦船,滿載著1萬精兵,直奔中國馬鞍群島,緊接著馬不停蹄地將士兵送往上海參戰。隨後,經過張治中帶領的精英87、88師的猛烈火力攻擊,日本被迫退守江灣,占據了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23日,日軍在空軍的強大火力支援下,陸續在獅子林等地登陸。在接到前線的緊急報告後,蔣介石立刻任命陳誠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帶領第11師、第14師、第67師和第98師迅速趕往各地,奮勇抵抗日軍的登陸行動。

在陳誠的領導下,第11師在炮火連天的戰鬥中成功收復羅店。不甘心失敗的日軍調集了大量坦克、飛機和大炮,對羅店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撲。

然而,中日兩軍在羅店這個小地方展開了一場持久的拉鋸戰。

在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展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他們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地投入戰鬥,即使面對日軍陸、海、空三軍的強大火力,也沒有退縮。

然而,戰鬥的殘酷程度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有的軍隊不到3個小時便損失了一半人,有的支援5個小時後則死亡三分之二。

淞滬戰場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熔爐,那些勇敢的士兵們進去後,就再也沒有出來。

「在那場戰爭中,雙方都高估了自身實力,低估了對方的能力。國軍火力不足以抵抗日軍的立體進攻,只能在戰場上犧牲一線戰士來逐漸適應並摸索出反擊策略。

雙方的近戰肉搏反復進行,平均每兩公裏就有2萬具屍體,因此得名「血肉磨坊」。盡管守軍陣地幾經易手,最終羅店還是落入了日軍手中。」

在9月9日的那一天,日本軍隊沿著軍工路、松滬公路和月浦羅店線不斷地推進戰線。我軍的勇士們奮勇殺敵,但是,再勇敢的人也抵擋不住飛機大炮的無情轟炸。

僅僅三天後,我軍在羅店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無奈之下,我們只能撤退到羅店以南的施相公廟,並在那裏建立了指揮陣地。

在羅店激戰中,胡宗南的第一軍、羅卓英的18軍、俞濟時的74軍,師團級別的軍官陣亡多達10余人。特別是18軍67師師長重傷後,緊急排程從德國留學歸來的黃維接替指揮,最終雖然我軍損失嚴重,但是日軍在羅店的付出也是異常慘重。

二、國軍精銳全軍覆沒,日軍憑借先進武器逐漸掌握淞滬戰場主動權。隨後,日本最高層決定將侵華的主要作戰方向由華北轉向上海,聯集結了部署在華北的所有軍隊來參與作戰。

他們誌在必得,意圖讓中國人喘不過氣來。

隨著日軍在上海戰場的增兵,不僅台灣的步兵旅團、重藤支隊以及部份偽軍教團被命令前往,蔣介石也緊急增派了自家的嫡系部隊參戰,甚至呼籲各地軍閥共同為保衛國家作出貢獻。

到了9月下旬,日軍在上海的兵力已達到20多萬人,其中包括5個步兵師團。

川軍在淞滬會戰中主動請纓,決心趕走侵略者。劉湘在1937年7月向蔣介石提出抗戰呼籲,同年8月到達南京並與蔣介石面對面討論軍隊改編和部署。

9月份,川軍15萬人被編為第2路預備軍,由劉湘任司令長官。

滬淞會戰在10月底和11月初進入了關鍵時刻,盡管中國軍隊面臨嚴峻挑戰,但他們仍堅定地維護著上海的主權。

隨著部隊傷亡日益嚴重,國民政府決定派遣劉湘率領的川軍出征,這些英勇的戰士來自四川,編成了第22、23兩個集團軍,準備為保衛祖國而戰。

盡管川軍的裝備不及國軍精良,但他們對日寇的抵抗決心卻毫不遜色。他們用身體為炸彈背負著炸藥包,毫不猶豫地沖向敵人的坦克,即使犧牲也決不退縮。

他們的信念是牽制住日軍的推進,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逃亡。川軍的英勇表現,使他們在戰場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輝。

那一戰,國軍拼至精疲力竭,一個師的兵力在短短一天內全部耗盡。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原本2萬人的川軍堅守了5天,最終只剩下5000人。

重病在身的劉湘,硬是讓人將他擡上前線,繼續指揮作戰,直至病情惡化。看著戰死在前線的年輕戰士們,劉湘心中充滿了愧疚:是他帶他們出川,為了抗擊日寇,但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臨死前,劉湘留下了一句話:「日軍一日不結束中國,川軍誓死不還鄉!」這句誓約,象征著川軍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和無盡忠誠。

盡管85%的川軍戰士最終未能走出上海,但他們的保家衛國的決心和勇氣,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日軍大舉攻占上海之際,蔣介石仍寄希望於西方列強的幹預和阻止日本侵略。然而,他的這個想法導致他下達了撤退命令,命令各部隊堅守原陣地,短時間內發出了兩條進退命令。

這種逃避行為嚴重挫傷了國軍的士氣,隊伍內部也開始出現混亂。

蔣介石的潛意識讓他忽視了日軍可能會從不熟悉的背面夾擊的可能性,結果日軍成功迂回到杭州灣登陸,給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盡快補救,他立即指揮陳誠對松江進行支援,派遣吳克仁率領第67師緊急行動。

在11月8日晚,日軍以強大的重武器火力從三方面突入松江,導致吳克仁和第67師全軍覆滅,最終占領了松江。

當這個訊息傳到蔣介石耳中時,他感到非常恐慌,害怕日軍會一鼓作氣將他圍困住,讓他無處可逃。因此,他下令全面撤出上海戰鬥,並分兩路退回南京和蘇州等地。

就在11月11日,由於國軍全面撤退,上海徹底淪陷。

淞滬會戰的失敗雖然讓人痛心,但它卻讓中國凝聚的民族力量得以展現,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無稽之談。

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最為團結也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中國軍隊傷亡人數達到了30萬人,其中包括了15位陣亡的將軍。

從此之後,淞滬之戰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黃埔軍的身影。

中國軍隊以英勇無畏的精神,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了中華民族最後的尊嚴。淞滬會戰中,士兵們在每一片山河土地上都流下了血汗,這是最真實的詮釋。

今天,距離日本投降已經過去了78年,但那段山河血淚,民族之殤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讓我們記住華夏英烈,珍愛和平,永遠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