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村支書到中央候補委員,她曾任湖南省委書記,1977年主動辭職

2024-01-25歷史

俗話說得好:「婦女能頂半邊天。」 這句話放在黃炳秀身上也是十分恰當的。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一貧如洗的的鄉村,黃炳秀排除萬難,帶領著全村人實作了脫貧致富。而她自己也靠著自身的努力,從一名普通的村支書成長為中央的候補委員。

在前進的道路中,她還曾擔任湖南省委書記,這些成就都是她幾十年辛苦付出的成績。 然而1977年,她卻選擇主動辭職,這又是為什麽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村支書黃炳秀的傳奇人生。

窮山溝裏飛出的「金鳳凰」

1938年12月,黃炳秀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的長峪鋪村。因為家裏貧困,小小年紀的她就要學會給家裏幫忙,為家庭減輕負擔。因此,從小她就知道,貧窮對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麽。

所以,等到黃炳秀快成年時,她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後來的采訪中,黃炳秀對自己為什麽會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她是這樣說的:

「我想改變自己的家庭,改變自己的命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過我以前那樣的日子。同時,我也很榮幸能夠成為一名黨員。」

因為有這樣的身份,才能有更高的認識, 這些認識不僅改變了她的一生,還改變了他們村的命運。

十幾年的時間裏, 她從一開始的村支書到中央預選委員 ,可以說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在關鍵時刻,她卻沒有留戀這樣的身份。 反而主動辭職,再次回到了基層,回到了她熱愛的家鄉,繼續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

那黃炳秀出生、成長的這個地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村莊呢?她又是如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從「窮山惡水之地」到「南方大寨」

長峪鋪村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是個實打實說的貧困村。在20世紀50到60年代,全中國幾乎有一半以上貧困村的情況下, 長峪鋪村都是能排上號的貧困村

對於其他地區的貧困村來說,有的要麽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沒有發展,所以貧困;要麽就是受到交通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所以成為貧困村。

但是長峪鋪村不是,它是很多不利因素的集合。首先,這個村莊所處的位置交通不便;其次便是長峪鋪村的土地,種植下去的莊稼根本沒有收成,又因當地的地勢崎嶇陡峭,耕種也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綜合這些因素,導致了長峪鋪村異常的貧困, 整個村莊最常吃的食物就是野菜拌糠做飯

有時,沒有野菜做飯,村裏餓死人都是常有的事。於是,當地便開始流傳起這樣一首民謠來:

「長峪鋪,瘦坡爛地,幹河溝,十年九旱沒收成,苞谷紅苕野菜粥,養女不嫁長峪鋪。」

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全國開始興起農業梯田運動,這時的長峪鋪村也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始大修梯田。但是梯田種植在當地的成效並不樂觀。

眾所周知,梯田是將土地利用地形地勢,建造出像階梯一樣,一級一級向上的田地。但 長峪鋪村地勢險峻,如果要修梯田只能夠移山,而這又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所以,其他地區的梯田修築方式並不適合長峪鋪村。

這時,作為村支書的黃炳秀就在想,用什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很快她就想到了「移山開荒」。既然不能直接修梯田,那就改造它。1964年冬天,黃炳秀帶著30多個村民開始對土地的改造,歷時半年的努力,終於讓黃炳秀做到了。

這期間,在她的帶領下,村民們一共炸掉了接近100多個巖洞。 從這之後的10余年的時間裏,黃炳秀就利用這樣的方式,帶領著村民造田,這才有了如今2000多畝的梯田。

村民們都感嘆:「不要看黃炳秀是女人,她幹起活來,比男人的力氣都大。而且絕不拖泥帶水,拿起鋤頭就開幹!」這也讓村裏不少人打心,佩服他們這位村支書。

不過梯田雖然建造好了,但卻不能直接種植莊稼,因為沒有水源。就算種上了農作物,沒有水也會幹涸,如果不引水到梯田裏,只能依靠人力去挑水,這又是一件十分繁瑣的事情。

為了徹底解決灌溉的麻煩,黃炳秀又開始帶領眾人找水源。 找來找去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水源,大家都勸黃炳秀還是放棄吧,但黃炳秀不願意。

如果就這樣放棄,豈不是前功盡棄,因此黃炳秀一直堅持尋找,因為她堅信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這時,村裏的一條快幹涸小溪引起了黃炳秀的註意。

黃炳秀想:

既然現成的水源沒有,為什麽我們不能改造水源呢。梯田我們都能修好,一條小溪我們一樣能解決好。

於是,黃炳秀來到小溪旁開始觀察。這條小溪,下雨時會匯集很多的雨水,裹挾泥沙沖進村裏,損害農田和村民的房屋;天晴時又只有一股很小的流水,沒多大作用。

經過一番思考後,黃炳秀決定了削山建涵洞。一開始,村民還不明白黃炳秀的做法,紛紛表示不可行。大家認為: 「建造涵洞,費事費力,還對農田,起不到多大作用,不如趁早放棄。」

黃炳秀的想法被反對,她並沒有生氣,而是向大家解釋自己這麽做的原因:

「首先,這條小溪受天氣的影響,天晴時,這條小溪沒有沒有什麽水可以給我們使用。如果只是單純的將小溪牽引到梯田裏,是不行的。到下雨時,我們的梯田又會因為大雨被淹。

所以我們需要建造一個涵洞,先引溪入涵洞,再將涵洞作為我們的‘儲水池’,等到天晴雨少時,我們就利用涵洞裏的水灌溉莊稼。這樣我們村再不會因為下雨而受災,同樣也不會因為天晴而導致無水灌溉。」

等黃炳秀給大家解釋完後,大家紛紛點頭,表示願意和她一起為村莊努力。

到冬天,黃炳秀就開始帶大家清河溝建涵洞,很快這個「蓄水池」就成型了。 第二年,因為有了溪水的灌溉,梯田開始有了收成,大家都很感謝黃炳秀。

但這時的黃炳秀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雖然解決了土地和水源問題,讓大家有了收成,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卻不高。這樣一來,莊稼種下去,其他的農作物就要等土地空了才有機會種,莊稼種類太單一了。

如果再遇到了天災,很影響收成,到時候大家又要餓了。所以,要先解決莊稼產量的問題,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大家吃飽飯的問題。

黃炳秀想到了 可以利用化肥讓土地變肥沃,從而增加產量 ,但當時化肥這種東西是十分稀缺的,買化肥就更加不現實。

大家才吃上飯,兜兒雷根本沒錢,這樣方法行不通,只能想土辦法。思考過後,黃炳秀想到了一個辦法。

一開始,她只敢拿自家的田倒騰,因為她想到,長峪鋪村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水稻、紅薯、馬鈴薯等。 既然都要種下去,能不能把其中幾種農作物一起種下去,這樣既節約了土地,又可以增加收成。

最後,透過好幾年的實踐,終於讓黃炳秀搞出來了。她發現可以將馬鈴薯和玉米一起種植,這樣收獲玉米的時候,還可以給馬鈴薯松土。種植出來的馬鈴薯和玉米也比之前的產量要高,很快,黃炳秀就將自己總結的種植方法告訴了村民們。

大家都開始有樣學樣的,搞起了套種。到莊稼收獲的時候,大家都收到了比往年更多的馬鈴薯和玉米,大家都說黃炳秀就是大家的福星。

黃炳秀的事跡成為全國典範

很快,這件事傳到了北京,大家都對黃炳秀表示贊賞。同時,全國更多的鄉村也知道了黃炳秀的事跡,都將她作為脫貧致富的典範。

1970年,黃炳秀被大家推選為慈利縣委員會的負責人,到 1973年8月,她還登上了中央的候補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名號並沒有讓黃炳秀忘記自己的初衷。

因為職位的變化,黃炳秀的收入也有了變動。然而令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黃炳秀居然主動向組織申請: 「十分感謝組織對我的信任,職位可以變,薪資就不要變了,還是老樣子吧!」

起初黨組織還不同意,但在黃炳秀強烈的要求下,黨組織只好滿足她的要求。因此在她升職的那些年,黃炳秀都是拿著最開始的薪資。

1977年,39歲的黃炳秀再次做了一個大家意料之外的決定。 本來可以在原有崗位上做到退休的她,卻提出辭職,並要求回到家鄉從新從基層做起。

而這次回來,也讓黃炳秀再次走上改變了家鄉未來的道路。

如今的長峪鋪村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樣子,綠水青山環抱,土地的總面積增加到現在的一萬九千多畝,山林面積也有1萬六千多畝,耕地面積更是足足有2千多畝。

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可以使用的土地了, 現在,每家每戶都能吃飽飯,兜兒裏也都有錢了。大家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

當年,窮山惡水之地也變成了富饒的「南方大寨」,現在全村一共有900多戶,接近3000多人。如今長峪鋪村也靠著大家的努力,接連幾年被評為「五好村」、「先進單位」以及「市級生態村」的稱號。

結語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 「一個好女人,幸福三代人。」 對於黃炳秀來說,她就是那個好女人,她對鄉村的貢獻和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因為她,一個貧窮的山溝變成富饒的「水鄉」,讓全村人都走出了「窮」的命運。最關鍵的是,不管自己的人生如何改變,她始終不忘初心,一直將建設家鄉放在第一位。

一個家庭有她這樣的人很幸福,一個村有這樣的村支書有福氣,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