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這場由105個團協同發起的戰役是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於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之戰役。戰役的結果是顯著的,不單沈痛打擊了日偽敵軍的囂張氣焰,更是配合正面戰場狠搓了日軍的攻勢,令國人增強了對全面抗戰的信心。
此等戰果、影響,無一不證明百團大戰的重要性,然,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就在此後,對於這場戰役的評價卻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態勢,更有甚者還有人認為這場仗就不該打。
那麽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一場酣暢淋漓的戰役,究竟有什麽是不被接受的,它又是否經過了中央軍委的審批呢?
戰役背景及原因
百團大戰始於1940年,這一年世界格局對於盟軍陣營來說極其不妙,先說歐洲戰場,德軍於四月出兵丹麥、挪威,擊垮英法聯軍;六月,西歐戰火紛飛,荷蘭、法國接連被德國打垮並投降;期間,在敦克爾克大撤退後,英國也於不久宣布結束歐洲,轉而全力防禦本土。
然後是東亞戰場,日軍見英法等國本土失利,對中國的進攻力度進一步增加,兵鋒直指中越、中緬邊境,意圖從側翼包夾國民黨蔣介石的正規軍部隊,盡快拿下中國,從而轉頭開辟太平洋戰場。
1940年5月初,棗宜會戰開始,日軍在廣東、宜昌等地也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作戰,以圖威逼重慶,令中國軍民徹底喪失抵抗的信心。
面對此等嚴峻形勢,中國好不容易開辟的滇緬運輸路線又遭到沈重打擊,物資運輸量足足減少了一多半,抗日局勢可謂愈發危急。
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縱使外敵在側,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卻依舊對中國共產黨不依不饒,不單於1940年春對我山西方面的八路軍部隊發動圍剿攻勢,還棄大義於不顧,放任日軍的「囚籠」在中國共產黨控制區域展開。
彼時,中國共產黨遭受著兩面夾擊,真算得上是「難於上青天」,因而為了突破日軍的封鎖,以彭德懷彭老總、聶榮臻聶帥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幹部便決意,透過小股部隊襲擊日軍占領之正太線鐵路,開啟華北地區局勢,從點至面,扭轉全國局勢。
襲破正太線鐵路,正是百團大戰的初期構想,不過說到這裏相信很多人便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襲擊正太線鐵路這樣的小規模戰役是怎樣搖身一變,成為參與部隊高達20余萬人的大兵團作戰呢?
抗日熱情高漲
1940年7月底,襲擊正太線鐵路的計劃經由八路軍總部下達至各個彈頭隊,也轉頭送出到了中央,希望獲得中央軍委的批準。
而在這之後,晉察冀軍區便著手準備起了兵員、物資,以求完美完成任務。晉察冀軍區在上級的建議下,準備了二十二個團,總計四萬余部隊,一部份用於突襲計劃,一部份則負責阻敵增援,隨即部隊首長又確定了戰役的作戰區域和作戰時間,時間是為當年的8月20日,地點為娘子關至平定段鐵路,以及周邊的大小火車站。
計劃是明確的,但戰前戰中卻發生了幾件令八路軍眾首長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一便是廣大晉察冀地區百姓的「逼宮」。
說是「逼宮」其實更準確地來說應該是請戰,聽聞八路軍將要對日寇發動襲擊攻勢,八路軍革命根據地附近村莊的老百姓一股腦的全部湧進了指揮部,青壯年們踴躍報名參軍,老弱婦孺也絲毫未落下風,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運送物資、縫制軍裝、照料傷員等事情,他們爭先恐後的幫忙。
除卻普通百姓,一些非正規部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縣大隊、區小隊」的民兵組織亦是如此,他們主動來到總部請纓,不求升官發財,只為多殺幾個鬼子為前段時間遭受掃蕩的父老鄉親報仇雪恨。
面對國人的一腔熱忱,八路軍總部自然不好拒絕,故而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參與戰役的人員標準。對此,晉察冀軍區本來並未當回事,畢竟此前也發生過這類情況,然,讓他們怎麽都沒想到的是,短短月余,經過統計,除卻4萬正規部隊,自願參加此次襲擊鐵路線戰役的人員總數竟然達到了恐怖的二十萬人。
這二十萬人中,有民兵、遊擊隊、老百姓,甚至還有棄暗投明願意抗日報國的土匪,這些人雖說戰力比不上正規部隊,可滿腔的熱血卻絲毫不遜色於旁人,用當時接納新兵書記員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
「一聽說打日本鬼子,無論男女老少報名參軍的攔都攔不住!」
可到這裏問題也隨之出現了,人多真的是好事嗎?畢竟正太線鐵路就那麽大,二十多萬人光是排兵布陣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難道不會起到反作用嗎?
這個顯然大家是多慮了,因為別看鐵路只是「一字長蛇陣」,但依照日軍的防衛人數,以及戰場的大小來說,二十萬卻是只少不多。
正太線鐵路全長二百余公裏,光是在山西境內的便達到了一百七十多公裏,且鐵路分布錯綜復雜,日軍在此處駐紮有近萬名精銳士兵已做防禦,更別提作為戰略要地的娘子關了,此處在1940年時亦是日軍的重點防禦地區。
日軍的武器裝備遠勝於我軍,關隘內的日軍士兵更是身經百戰,不僅如此,這種情況下發起進攻,我軍還要考慮到太原、晉城、河北方面的日軍前來支援,故而前期準備只有二十余個團著實是捉襟見肘,即便是有了新增的這二十萬人,戰役開始之前我軍同樣是沒有多大把握。
這一點,透過後續的幾次小規模戰役便能夠證明,首先是我軍奇襲陽泉之時,彼時,襲擊陽泉的八路軍人數遠超日軍數倍,可由於武器裝備的落後,我們只得用步槍攻打城池,數萬戰士苦戰了四天,傷亡慘重,也未能拿下這座防衛相對空虛的日軍指揮部。
然後是其余小據點的作戰,攻打這些小據點,我軍的主力正是那些非正規自願參戰的民兵、百姓,數千近萬人攻打一處守衛只有百余人的日軍據點,人數的巨大差距令這些戰士們信心倍增,可奈何依舊是因為裝備上的差距,每一處鐵路、公路、橋頭堡都會經過數次攻守易形。
再加上這些戰士們普遍是第一次上戰場,戰鬥經驗不足的他們只得用肉身、用人命去填滿戰壕....
綜上所述,大家還覺得這次戰役是「殺雞焉用牛刀」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而鑒於戰局的形勢大好,以及戰士們的傷亡情況,八路軍總部也是做出決定,力求短期內結束戰役,「見好就收」用最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戰果。
可凡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戰役進行到這一步,已經不是我們想停就能停下來的了。
戰役延長戰果豐富
那麽這又是為何呢?
原因很復雜,第一是初期戰役戰況的順利程度遠超八路軍指揮官的想象,本來我軍認為,突襲戰本就是打一槍換個地方,占了些許便宜就該撤退不可能長期維持,也覺得鐵路幹線是日軍的「心頭肉」,見我軍率領大批人馬前來攻占,肯定會派遣大量援軍來救。
然,怎料在眾將士們的齊心協力之下,戰況異常順利,在戰役開始的一周之內,我軍雖說遇到了不小的阻礙,但總體情況還算是一片大好,日軍的各個關卡被打的「稀碎」,近萬名日偽軍被將士們斬殺,並且即便如此,到了8月25日,日軍的增援部隊也未能按照預計時間前來增援。
基於這種局勢,晉察冀軍區和八路軍總部這才決定要擴大戰果,繼續作戰,爭取在日軍增援趕到之前,更大程度地破壞日軍鐵路幹線,以達到支援正面戰場的目的。
第二,半月內我軍的戰鬥本來十分順利,可就在這時,日軍的增援「姍姍來遲」,河北、太原的大股日軍趕赴戰場,陽泉方面的日軍開始轉守為攻,娘子關局勢危急,我軍不得不選擇放棄,更有甚者,來自山西南部的近萬名日軍也重新開始了掃蕩行動,對多地軍民展開了瘋狂的圍追堵截。
戰局一下子反轉了過來,此時的二十余萬將士再想撤退難度就很大了,畢竟人數如此之多,一旦接到撤退命令,人員調動頻繁不單會讓士氣大大降低,也會給到日軍可乘之機。因而,彭老總和聶帥、鄧小平、劉伯承同誌這才會透過數次討論,想要開展第二階段戰鬥,既能以攻代守,又能繼續擴大戰果,以免浪費了這次絕佳的機會。
第三,剛剛說過,日軍自九月份陸續開始增援以來,戰鬥的方向早就從防禦轉為了進攻、掃蕩,可令日軍沒想到的是,以往一打就跑的八路軍這次不僅不跑,反倒是十分強硬的與他們爭奪每一處據點。
以關家堖戰役為例,面對日軍的兇猛攻勢,我軍堅決不撤退,寧願付出巨大的代價也要死守陣地,炮彈打光了就用步槍,子彈打沒了就按上刺刀與日軍白刃戰,最終這才全殲了這支近千人的日軍精銳。
這等傷亡令日軍大為震怒,是故,為了報復我軍,他們便將掃蕩的力度繼續加大,而我軍為了應付掃蕩,拯救當地的黎民百姓,這才會再度延長了百團大戰的時間,以至於直到第二年年初,國際形勢稍有好轉才徹底結束戰役。
據戰後統計,在戰役持續的四個多月期間,我軍總計對晉察冀地區的日軍進行了近兩千次戰鬥,總計消滅了兩萬余日軍,五千余偽軍,投降、被俘者萬余人,繳獲各類槍支六千余挺,火炮近百門,光是看這些,戰果就已經很顯著了,更別提對日軍鐵路幹線造成的打擊。
據統計,戰役期間,日軍所占領的鐵路幹線被損壞多達474公裏,這其中的公路、橋梁、火車站、電話路線被我軍掃了個幹凈,以至於在這之後,日軍不得不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前去維修,從而減輕了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的壓力。
而這場戰役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我們不單突破了日軍精心布置的囚籠,也從敵後給前線日軍造成了極大壓力,導致他們的南進攻勢一拖再拖,最終不得不暫緩之前的布置,轉而維護占領區的安全。
這一情況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國民黨正規軍在重慶等地前線的防禦壓力,也讓國民黨內部的投降、妥協聲音消失不見,更令一眾認為中國共產黨我軍只是遊而不擊,只會暗中發展對抗國軍的國民黨將領刮目相看。
這是軍事、輿論上的,對國際上的影響亦是如此,此舉令日軍快速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從而極大地鼓舞了盟軍的士氣。可以說,百團大戰的影響是全方面的,無論是對於中國共產黨,還是整個中國都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那麽既然如此,戰後對於這場戰役,又為何會產生如此之多的爭議呢?
爭議的原因
爭議的原因大致分為三點,首先是一部份人認為,百團大戰是彭老總等人私自發動的戰役,並未獲得中央軍委的認可。
這一點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從各種歷史文獻上來看,百團大戰的確沒有中央軍委的批示,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全部人同意的一場戰役。
不過,情況也並非世人所猜想的那般,是彭老總等人越過上級命令,是他們不顧大局,而是另有原因。
毛主席曾親自說過這樣一段話,那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前線戰局變幻莫測,不用任何事情都要經過繁瑣的討論後再實施。毛主席的話總結起來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對於當時資訊傳遞困難,遭遇日軍、國民黨部隊重重包圍的我軍來說,無疑是再正確不過的。
而彭老總他們當時遇到的情況正是如此,國民黨部隊虎視眈眈,日軍正在全力圍剿,這種情況如果再透過重重請示,戰機不單會被貽誤,二十余萬軍民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並且戰役的起初是為了襲擊日軍的鐵路幹線,這並非是大規模戰役的前兆,而是我軍遊擊戰的一種常態,這種日常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自然沒必要經過軍委同意,而且就算得知了軍委也肯定會同意。
還有,關於百團大戰中央軍委其實是知情的,並且也同意了這一策略,只不過是沒有明文說明罷了,例如毛主席在戰役中便多次號召其他地區的部隊,效仿百團大戰的進攻模式,還有戰役陷入僵持中時,中央也曾提到過要擴大百團大戰的規模,以達成有效的對敵進攻,最後在戰役基本結束後,毛主席更是當眾誇獎了戰果戰況。
而且這場戰役也並非是彭德懷、聶榮臻等人的指揮結果,之前說過,前期他們只是想簡單地襲擊日軍鐵路路線,沒有想著將戰局擴大,之所以演變成百團大戰,很大程度上都是各軍民自願參與的,是他們想要驅逐日寇報仇雪恨,這才將幾萬人的戰鬥,擴大成百團、二十余萬人的大戰役。
這些都能證明彭老總等人的決策是經過上級同意批準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私自越權指揮,戰場局勢瞬息萬變,所以說這些指責也都是莫須有的,是不了解戰爭才能說出的妄言。
其次的爭議是源自戰後將士們的一些抱怨,彼時戰鬥剛剛結束,彭老總正與一眾將士們開著戰後總結會議,這時便有一些普通戰士和基層將領發起了牢騷,說的無非就是這仗打的有些亂,導致部隊傷亡過大,最終抗日革命根據地還受到了殘酷打擊,並未達到他們的預期構想。
這些將士們的抱怨不無道理,但對此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總部亦是無可奈何,因為其一,二十余萬部隊的大兵團作戰此前毫無先例,他們也不知該如何才能做到最好,打仗嘛總會有傷亡,更何況是這樣數十萬人的大混戰,出現一些指揮上的失誤,從而導致前線戰場失利再正常不過。
其二,戰鬥開始之前,八路軍總部就已經告訴過這些自願參戰的民兵、百姓了,告訴他們戰場情況兇險,如果毫無戰鬥經驗損失肯定會十分慘重。
當時這些戰士們都被對日寇的仇恨蒙蔽了雙眼,根本沒人聽這些良言,還是直到上了戰場他們才意識到了危險,這些人的作戰經驗幾乎為零,指揮起來也是很難,傷亡自然慘重。
其三,關於戰果,百團大戰的影響無論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國還是國際局勢都是利好影響,但對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軍民來說卻是不良的,由於我軍盡全力對日軍展開作戰,遭到了報復不說,根據地的地盤也隨之縮水,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為大局的犧牲。
所以說,親身經歷過戰場的戰士們有所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可從上帝視角看,後世之人卻不該同樣抱有爭議。
總結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百團大戰都是一場戰果顯著,影響深遠,結局利好的大兵團戰役,不過人無完人事無完美,中間出現些許瑕疵都是可以理解包容的,那麽既然如此,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是否還認為百團大戰不該打呢?歡迎在評論區內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