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秋瑾就義前提三個要求:給家裏人寫封信、不要梟首、要清白的走

2024-01-25歷史

在清朝末年的一個晦暗晨曦中,秋瑾被押往刑場。作為中國近代革命先驅的她,在臨刑前提出了三個要求。

這些要求,將在後來的日子裏,成為監斬官李鐘嶽心中無法釋懷的重擔。

秋瑾的最後遺願

1907年7月15日,秋瑾被判處死刑。

訊息傳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在這樣一個緊張而沈重的氛圍中,李鐘嶽身為監斬官,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他步履沈重地來到了秋瑾的囚室。

囚室陰暗潮濕,墻壁上斑駁的石灰顯得格外蒼白。秋瑾靜靜地坐在角落,她的面容雖顯疲憊,但眼神依然堅定。

李鐘嶽進入囚室,兩人的目光交匯。李鐘嶽清了清嗓子,聲音略顯沙啞地問道: 「秋瑾,你有什麽遺願嗎?」

秋瑾緩緩開口: 「請允許我給家裏人寫封信。希望處死我的時候不要梟首。我清清白白的來到人間,希望在我死後不要剝掉我的衣服。」

李鐘嶽默默地聽著,他知道在那個時代,這些要求幾乎是不可能實作的。但他還是點了點頭,表示會盡力。

李鐘嶽的愧疚與嘗試

李鐘嶽站在知府衙門前,深吸了一口氣,推開厚重的木門。門吱呀一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知府正坐在案前,一臉嚴肅地處理著公文。

李鐘嶽上前幾步,鞠了一躬,聲音中透著一絲懇求: 「知府大人,關於秋瑾的遺願,我有幾事想請您斟酌。」

「李鐘嶽,你知道她是何等重罪之人。你的請求,恐怕難以為繼。」

李鐘嶽咬了咬牙,堅定地說: 「大人,秋瑾雖有重罪,但作為女子,她的遺願若能得到尊重,也算是對她最後的人道。」

知府沈默了片刻,最後緩緩點頭: 「給家人寫信,我做不到。但她死後的尊嚴,我可以保證。」

李鐘嶽結束衙門,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他能做到的已經很多了。他回到監獄,來到秋瑾的囚室。

秋瑾靜靜地坐著,李鐘嶽走上前去: 「我盡力了,知府大人只 同意了你的後兩個願望。」

秋瑾緩緩擡頭,目光穿過李鐘嶽,落在遠處的墻壁上。她的聲音平靜: 「多謝了,李監斬。」

隨著刑期的臨近,李鐘嶽的心情變得愈加沈重。

秋瑾的處決

處決之日,天空陰沈,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清晨的微光透過薄霧,刑場上已聚集了不少觀眾。李鐘嶽身穿官袍,站在刑場的一旁,他的面容嚴肅,雙眼緊緊地盯著那已被搭建好的刑架。

隨著時間的推移,秋瑾被押送至刑場。她的步伐穩重,即使面對死亡,她的背脊仍挺得筆直。

李鐘嶽註視著秋瑾的身影,見她在劊子手的指引下,緩緩走向刑架。圍觀的人群中傳來低沈的竊語,但秋瑾似乎並未將之放在心上。

秋瑾站定後,執行官上前宣讀了處決令。秋瑾聽著那些冰冷的字句,面無表情。李鐘嶽目不轉睛地看著這一幕,他的雙手緊握成拳,指甲幾乎陷入掌心。

執行官宣讀完畢,示意劊子手準備執行。秋瑾擡頭,看了一眼指著自己的槍支,然後緩緩閉上了眼睛。

劊子手舉槍,猶豫了片刻,終於開槍。伴隨著這一聲響,秋瑾的生命畫上了句點。人群中爆發出一陣低沈的議論聲,有的人露出惋惜之色,有的人則是面無表情。

李鐘嶽站在那裏,直到秋瑾的身體倒下,他才緩緩移動了腳步。

他走上前,親自檢查了秋瑾的遺體,確保她的衣物未被剝去,以此尊重她的最後一個願望。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動作顯得格外細心和謹慎。

隨後,李鐘嶽指示幾名刑場助手,將秋瑾的遺體小心翼翼地擡走。他監督著整個過程,直到確信一切按照秋瑾的願望進行。刑場上的人群逐漸散去,李鐘嶽仍站在那裏,直到最後一個旁觀者離開。

李鐘嶽的審查與放逐

秋瑾犧牲後的日子裏,李鐘嶽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的家中,一度熱鬧的院落,如今陷入一片寂靜。醫師來來往往,卻似乎對李鐘嶽的病狀束手無策。家人圍坐在床邊,臉上寫滿了擔憂。

在這種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下,李鐘嶽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承受了足夠的苦難,然而更大的風暴正悄然逼近。有一天,幾名衙役匆匆來到李鐘嶽的住所,他們的臉上沒有往日的敬畏,只有冷漠和官方的剛硬。

「李鐘嶽,你被控包庇罪犯,現在需要隨我們前往衙門接受審查。」 衙役的聲音冰冷而正式。

李鐘嶽被扶起,衣衫襤褸地跟隨著他們離開了家門。在衙門中,他接受了長時間的審問。審問者的問題尖銳,試圖從他的回答中挖掘出更多的罪名。

李鐘嶽的回答簡單直接,他盡量保持著鎮定,盡管他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他的虛弱。

審查持續了數日,每一天對李鐘嶽來說都像是漫長的折磨。審查結束後,官方最終做出了裁決: 李鐘嶽被革職,喪失了所有的官職和榮譽。

訊息傳來時,李鐘嶽的表情沒有太多的波動,似乎早已預料到這樣的結果。

被革職後的李鐘嶽,帶著家人整理了簡單的行李,準備踏上返鄉的旅程。在離開之前,李鐘嶽獨自一人站在家門前,望著那熟悉的街道和屋檐。

返鄉的路途並不順利。他們經歷了多次換乘和長途跋涉,道路崎嶇且塵土飛揚。李鐘嶽的健康狀況沒有好轉,反而因為長途的顛簸而更加惡化。他時常需要停下來休息,面色蒼白,呼吸急促。

當他們終於到達家鄉時,天色已經暗下來。村裏的人們對李鐘嶽的歸來反應各異,有的同情,有的冷漠。

他們在村頭停下,家鄉的景象雖然熟悉,卻似乎又那麽遙遠。李鐘嶽緩緩下了馬車,腳步顯得有些踉蹌。家人緊緊地跟隨著他,小心翼翼地攙扶著。

他們的住所已經多年未有人居住,門窗上滿是灰塵,院子裏雜草叢生。李鐘嶽站在門前,用顫抖的手推開了門。屋內一片狼藉,但對於他們來說,這裏至少是一個避風的港灣。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李鐘嶽的病情並未有所好轉。他大多數時間都臥床不起,家人輪流照顧著他。他的眼神時常流露出迷茫和痛苦,面對家鄉的山水和鄉親的問候,他總是回以沈默。

李鐘嶽的悔恨與終局

在李鐘嶽的家中,一張簡陋的桌子上放著一本破舊的詩集,其中有一句 「秋風秋雨愁煞人」, 這是秋瑾曾經寫下的詩句。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秋瑾犧牲百天的日子漸漸臨近。

在這百天裏,李鐘嶽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他變得越來越瘦弱,聲音也變得低沈而沙啞。他的家人對他的變化感到憂心忡忡,卻無法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每當夜深人靜,李鐘嶽總會獨自坐在桌前,手中捧著那本詩集,反復誦讀著那句令他心碎的詩句。

李鐘嶽的身體越來越虛弱。

他開始整理自己的遺物,有條不紊地放置在一旁。他拿出了一些陳舊的文書和私人信件,逐一細看,然後小心地收好。他的動作緩慢而有序,似乎在為最後的時刻做著準備。

到了秋瑾犧牲百天的前夕,李鐘嶽獨自一人坐在屋中,屋內靜悄悄的,只有他微弱的呼吸聲和偶爾翻動詩集的聲音。他再次拿起那句詩,低聲誦讀。

當夜幕深沈,家人都已熟睡,李鐘嶽悄悄地起身。他走到房間的一角,從一個舊箱子裏拿出了一尺白綾。他的動作緩慢而堅定,沒有任何的遲疑。他將白綾固定在屋梁上,站在椅子上,緩緩地將白綾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他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然後輕輕地踢開了腳下的椅子。一切在寂靜中發生,沒有任何聲響。

第二天清晨,當家人發現李鐘嶽的遺體時,屋內的氣氛變得異常沈重。李鐘嶽的遺體被小心翼翼地從繩索上解下,躺在了床上,臉上的表情平靜,仿佛釋放了所有的重負。

家人忙碌著處理後事,鄰居們也紛紛來到李家,幫忙安排喪事。在這個小村莊裏,李鐘嶽的自盡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有人同情他的遭遇,也有人對他的選擇表示不解。但不論如何,李鐘嶽的人生旅程已經畫上了句點。

參考資料:

1.李興濂.李鐘嶽:一個小縣吏的人性閃光[J].各界,2013(12):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