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順治剛剛駕崩,孝莊就立即誅殺心腹太監,清朝從此再無宦官幹政

2024-06-08歷史

前言

在宮廷中,權力鬥爭從未停止,而順治駕崩後,孝莊立即采取的行動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太監一向是宮廷中的重要角色,但孝莊的舉動卻徹底改變了清朝的格局。

她毫不猶豫地誅殺了心腹太監,這一舉動不僅震驚了整個宮廷,也為清朝後期的政治格局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那麽,在清朝這個中國歷史上宦官勢力最弱的朝代,宦官又經歷了怎樣的命運?孝莊的舉動是否確實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吳良輔的崛起

出身貧寒農家的吳良輔,憑借過人的聰穎和機敏,很快在宮中脫穎而出,得到了崇禎帝的賞識。明朝覆亡後,吳良輔又很快獲得了新主子順治帝的信任,被封為內大臣。從此,吳良輔在宮中的權勢日益膨脹,成為順治帝身邊炙手可熱的紅人。

順治十一年,朝中宦官人數日益增多,原有的內務府已經無法有效管理。吳良輔看準時機,向順治帝提出在宮中設定"十三衙門"專門管理宦官,並自薦擔任太監總管。

雖然朝中大臣多持反對意見,但順治帝對吳良輔深信不疑,最終還是采納了他的建議。在吳良輔的運作下,"十三衙門"在宮中設立,吳良輔也如願以償地成為太監總管,掌控宦官系統,其權勢之大,甚至超過一些朝中命官。

二、孝莊太後的憂慮

孝莊太後,原名博爾濟吉特氏,出身於蒙古博爾濟吉特部落。她聰慧賢淑,早年嫁給皇太極,成為皇太極的側福晉。皇太極駕崩後,孝莊太後輔佐年幼的順治帝,處理朝政,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然而,自從吳良輔得寵後,孝莊太後與他的矛盾日益加深。吳良輔推行的"十三衙門"制度,實際上是對明朝宦官管理模式的效仿。在明朝,"二十四衙門"的設立給宦官以極大的權力,最終導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釀成明朝滅亡的悲劇。

孝莊太後出身草原,但她對關外的內務府制度了如指掌。內務府是清朝管理宮務的重要機構,內務府總管大多由皇室宗親擔任,宦官很難染指其中。孝莊太後深知,一旦宦官掌控了內務府,就意味著宦官權力的擴張,最終可能會重蹈明朝覆轍。

因此,當吳良輔提出設立"十三衙門"時,孝莊太後堅決反對。她多次向順治帝進諫,希望順治帝能認清吳良輔的野心,收回成命。然而,順治帝對吳良輔深信不疑,不僅采納了他的建議,還將他提拔為太監總管,賦予了他空前的權力。

三、吳良輔的狂妄自大

吳良輔得勢後,變本加厲。他暗中勾結朝中大臣,幹預朝政,其權勢之大令人側目。順治十五年,朝中發生了一件大案,大學士陳之遴、禦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綱等人被揭發與宦官勾結,其中牽涉的宦官,正是吳良輔。

按照順治帝先前的規定,結交外臣的宦官,理應斬首示眾。然而,順治帝卻在這個節骨眼上改變了主意。他以"恐株連甚多,姑從寬,一概免究"為由,最終只是將陳之遴等人革職充軍,而吳良輔則安然無恙,繼續留在順治帝身邊。

孝莊太後對此深感不滿,她多次在順治帝面前陳述吳良輔的種種劣跡,希望順治帝能醒悟,鏟除吳良輔,維護皇權。然而,順治帝對吳良輔的信任已根深蒂固,孝莊太後的苦口婆心,非但沒能喚醒順治帝,反而引起了順治帝的不悅。

此外,吳良輔在宮中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順治帝的"伴讀"。所謂"伴讀",就是負責在皇帝身邊侍奉,隨時準備為皇帝讀書,解答疑難。吳良輔博學多識,工於辭令,很得順治帝的歡心。然而,吳良輔在侍奉順治帝的過程中,卻漸漸產生了僭越之心,甚至在某些場合公然頂撞順治帝,引起順治帝的不悅。

四、順治帝的臨終安排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順治帝病重,他下令大赦天下,希望能借此消災祈福,早日康復。與此同時,順治帝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派自己最信任的太監吳良輔出家為僧。

吳良輔在得知這一訊息後,驚慌失措。他深知自己在宮中樹敵眾多,一旦失去順治帝的庇護,必將面臨殺身之禍。吳良輔跪在順治帝的榻前,泣不成聲,懇求順治帝收回成命。

然而,順治帝心意已決,他安撫吳良輔說,出家為僧乃是為他好,只有遠離塵世,才能保全性命。吳良輔無奈,只得遵旨出宮,前往西山雲居寺削發為僧。就在吳良輔出家的第五天,順治帝駕崩了。

順治帝在臨終前安排吳良輔出家,其中有兩層考慮。一是順治帝早年便有出家為僧的念頭,他希望吳良輔能替自己了卻這個心願。二是順治帝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為了保全吳良輔的性命,才會在彌留之際將他送出宮去。

五、孝莊太後的鐵腕手段

然而,順治帝的一片苦心,最終卻沒能保住吳良輔的性命。順治帝駕崩後,年僅八歲的康熙帝繼位,孝莊太後垂簾聽政。孝莊太後一直對吳良輔的專權深惡痛絕,只是礙於順治帝的面子,才沒有對吳良輔下手。

如今,順治帝駕崩,孝莊太後再無顧忌,立即下令緝拿吳良輔。吳良輔在西山雲居寺還沒來得及修行幾日,便被孝莊太後派來的人馬押解進京。孝莊太後下令將吳良輔關入大牢,嚴加審訊。

在獄中,吳良輔供認了自己勾結外臣,專權幹政的種種罪行。孝莊太後大怒,下令誅殺吳良輔,並將其族人流放,徹底鏟除吳良輔的勢力。

就這樣,吳良輔這個在順治朝一手遮天的太監,在順治帝駕崩後的第三十天,便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他的覆滅,既有孝莊太後對其專權的忌憚,也有吳良輔自身狂妄自大,結黨營私的原因。

六、宦官勢力的式微

吳良輔伏法後,孝莊太後下令撤銷吳良輔設立的"十三衙門",重新恢復內務府制度。內務府是清朝掌管宮務的重要機構,內務府總管大多由皇室宗親擔任,宦官很難染指其中。孝莊太後此舉,既是為了鏟除吳良輔的余黨,也是為了防止宦官再度專權。

孝莊太後處理吳良輔案時,康熙帝年僅八歲。在審理吳良輔案的過程中,孝莊太後讓年幼的康熙帝也參與其中,親眼目睹吳良輔的覆滅。這一切,都給康熙帝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後,康熙帝在位時,對宦官的管理極為嚴格,宦官不得幹政,不得營私舞弊,否則必遭嚴懲。康熙朝宦官勢力的削弱,為日後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宦官政策奠定了基礎。雍正帝在位時,將宦官管理權進一步收歸內務府,宦官不得擅自出宮,不得幹預政事。

乾隆帝在位時,更是將宦官的人數限制在二千人以內,宦官不得隨意晉升,不得擅離職守。在雍正、乾隆兩朝,宦官已經完全淪為皇帝的奴仆,再無專權跋扈的可能。

結語

清朝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宦官勢力最弱的朝代,這其中既有孝莊太後鏟除吳良輔,肅清流弊的功勞,也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對宦官嚴加管控的因素。

三位帝王在位時,都將吳良輔的悲劇結局視為前車之鑒,對宦官的管理極為嚴格,絕不允許宦官僭越尊卑,幹預政事。總之,吳良輔之死,是清朝宦官勢力的一個轉折點。

自此以後,清朝宦官再無專權跋扈之可能,逐漸淪為皇權的附庸。這種變化,為清朝政治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清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宦官勢力最弱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