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7年英國把香港還給了中國,為何卻始終不肯把馬島還給阿根廷?

2023-12-13歷史

一、香港和馬島:英帝國主義者的殖民產物

18世紀中葉,以瓦特發明蒸汽機為標誌,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到1825年完成第一條鐵路開始,英國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與技術力量和軍事實力大大進步相伴的,是英國殖民者侵略野心不斷膨脹。從18世紀初開始,英國殖民澳洲,透過18世紀60年代的七年戰爭,英國占領了加拿大和大西洋西岸的大片殖民地,到1849年完成對印度的侵略殖民。

在全世界範圍內,英國軍隊不斷攻城略地,使得英國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到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達3.94億,相當於其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

1842年8月,英國透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清帝國手中割去了香港島,1860年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割走了九龍半島,使得英國統治下的香港殖民地基本成型。

1898年,英國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又脅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島嶼,為期99年,至此,英國殖民地與中國大陸以深圳河為界。

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在航海中發現了位於南美洲大陸南端的一片島嶼,為感謝資助人福克蘭子爵贊助這次航海旅程,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

1770年,已經完成對南美洲大陸殖民的西班牙人趕走了在島上的英國人,並命名該群島為「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

在此後漫長的100多年中,英國殖民者、法國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先後在這片島嶼殖民,但此時包括阿根廷在內的大片南美洲土地均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該群島的主權歸屬始終未能明確。

從1810年開始,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和南美殖民地人民不堪忍受殘暴的統治陸續揭竿而起,拉美獨立戰爭爆發。

腐朽和衰落的西班牙軍隊不敵在玻利瓦爾和聖馬丁指揮下的起義軍,節節敗退。1816年7月,原來西班牙的拉普拉塔殖民地成立聯合省,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也即是日後阿根廷共和國的前身。

從1820年開始,阿根廷政府即宣布馬爾維納斯群島是屬於阿根廷的領土,並於1829年任命了馬島的總督。

此時距離英國人撤離馬島已經過去了50多年,但英國政府對於阿根廷公開宣布馬島主權的行為仍然十分不滿,遂於1833年出動軍隊驅逐了馬島的阿根廷總督,任命了自己的殖民地官員。

到了1892年,英國政府幹脆公開宣布馬島為自己的殖民地。

這完全就是殖民者的強盜邏輯:英國人自從1774年就已經撤離了馬島,此後並未在島上駐軍和殖民,那麽在1816年阿根廷獨立時,馬島的主權就應該是屬於阿根廷的。

而且,馬島距離英國本土的距離有13000多公裏,距離阿根廷本土的距離只有500多公裏,從地圖上來看跟英國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至於英國厚著臉皮宣稱馬島是自己的殖民地,完全是仗著自己的拳頭硬,在別人的土地上胡作非為,這與近代以來整整200多年英國人在全世界到處侵略掠奪,殺人放火完全是一個道理。

然而自獨立以來,阿根廷長期陷於和周邊國家的沖突和內亂中,政局動蕩,國力衰弱,根本沒有實力去收回這塊就在家門口的土地。

要收復馬島,不僅需要陸軍,更要強大的海軍,如果不能驅逐在馬島的英國海軍,派再多的陸軍都只能餵魚。

由於阿根廷和舊中國都無法改變現狀,所以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香港和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地位是差不多的,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透過【中英新約】廢除了英國在中國的租界和特權,此後國民政府又向英國發出照會,聲明對於九龍租借地保留日後提出討論的權利。

可是,包括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日後的繼任者艾德禮在內,都根本沒把國民政府的要求放在眼裏,歸還香港的事情連討論都沒有開始,只能不了了之。

畢竟你國民政府只是一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軟弱政府,我大英帝國也是二戰的戰勝國,憑什麽聽你的?

二、1949-1982:兩段不同的故事

然而香港的情況在1949年10月發生了令英國當局坐立不安的變化。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江防線土崩瓦解,6個月後,第四野戰軍兩廣縱隊的部隊已經列陣於深圳河北岸。

此時蜷縮在深圳河南邊工事裏的英國殖民軍隊望著河對岸的解放軍大軍瑟瑟發抖:他們十分清楚解放軍不是國民黨軍隊,是真的敢對侵略中國的外國軍隊開火的!

就在6個月前,解放軍在長江上對耀武揚威開進渡江作戰水域,企圖阻撓渡江的英國軍艦毫不客氣地猛烈炮擊,炸得遠東皇家海軍司令梅登將軍和手下們屁滾尿流,不得不打出白旗。

而剛剛解放廣州,所向披靡的四野十五兵團十多萬大軍只要願意,用不了一個上午就可以在港督府屋頂上升起紅旗。

驚慌失措的香港總督葛量洪只能給倫敦發報請求指示,希望在最差的情況下英軍和殖民官員能夠體面地撤出香港,但唐寧街的首相府對此也是束手無策。

出乎預料的是,毛主席、周總理卻並沒有急於下令收復香港。

對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由於廢除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所有特權,將其殘余勢力掃地出門,他們必然會聯合起來對中國進行封鎖禁運。

保留香港這一個對外交流和溝通的視窗,有利於新中國發展對外出口、獲得各種稀缺的物資,並和西方建立非正式的聯絡。

因此,毛主席高瞻遠矚地說:「新中國暫時不收回香港,這樣做要比馬上收回來更有利。」

為了保住香港,英國人沒有選擇,只能於1950年1月迅速宣布承認新中國,成了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

幾個月後,英軍在北韓戰場上再次被誌願軍胖揍,而英國人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裏咽。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地位是由實力決定的,新中國就算是世界老大也照打不誤,英國算老幾?

很快,香港在韓戰爆發之後發揮了難以忽略的巨大作用,各種戰略物資、武器和藥品,甚至大筆外匯源源不斷地從香港流入中國大陸。

一大批著名的愛國科學家,如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李四光、郭永懷等透過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當然,新中國政府對於香港問題的底線是明確的,周總理就曾經表態:「香港永遠是中國的領土,維持現狀不是永遠不管,否則對不起子孫,對不起祖宗。」

在英國這一邊,自從二戰結束以來,這個老大帝國的處境就如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由於二戰嚴重消耗了英國的國力,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債台高築,負債達到國內生產毛額的260%,政府財政困難,原先世界老大的國際地位被美國和蘇聯取代,其在非洲、亞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

特別是1947年印度和巴基史坦先後獨立,1956年英國夥同法國空襲埃及遭遇慘敗之後,無力維持龐大海外駐軍的英國開始從斯裏蘭卡、馬來西亞、肯亞和阿拉伯國家撤出。

一時間,「日不落帝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1974年的賽普勒斯危機中,英國無力兌現承諾保護賽普勒斯當局防止國家分裂,導致其國際威信進一步下降。

為了應對1973年經濟危機,英國政府再次實施大規模國有化,然而改革收效甚微,反而造成工會勢力過大,罷工連綿不斷,經濟陷入滯脹,最終釀成1976年的「IMF危機」。堂堂大英帝國,居然淪落到要向外人借款度日的地步。

就在這樣日暮途窮的背景下,1979年初英國發生「不滿之冬」,導致工黨政府垮台,1979年5月,代表保守黨的瑪格麗特·柴契爾上台執政,成為英國第49任首相。

為了挽回大英帝國的頹勢,在內憂外患中上台的柴契爾夫人以雷厲風行的作風迅速發起一系列改革:限制國有化,削減福利開支,控制貨幣發行,打壓工會力量以提高經濟效率,獲得了一定的成果。

就在柴契爾躊躇滿誌地打算將其施政方針進一步推進時,一個令她和全體英國人震驚的訊息傳來: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裏將軍出動大軍攻占了馬島。

在英國政府一系列的內政和外交行動遭遇失敗,特別是從韓戰開始逐漸淪為美國的馬仔之後,阿根廷當然也看到了英國的衰弱和無能。

1980年代以來阿根廷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應付人民日益不滿的情緒,阿根廷政府決心發起一場戰爭來轉移民眾的視線,而反派角色的任務毫無懸念地落到了英國人頭上。

在一片憤怒、恐慌、指責和抱怨聲中,柴契爾仍舊保持了非常清楚和冷靜的頭腦:

如果英國再退縮,那麽馬島事件以後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會再聽英國的話。英國將毫無疑問地淪為三流國家,所以不能再退了。

為了挽回大英帝國的國運,柴契爾決心壓上個人的政治前途,放手一搏。

英國舉全國之力,迅速集結了3.5萬余人的遠征軍和118艘艦只組成的龐大艦隊,於4月5日出發遠征馬島。

此時阿根廷的海空軍實力還遠遠不及英軍,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戰鬥,阿根廷雖然全力以赴,但海空軍最終損失殆盡。

這導致馬島上的阿陸軍很快陷入了外援斷絕的窘境,6月14日,馬島阿軍向英軍投降,馬島戰爭最終以英國的勝利而結束。

馬島戰爭是二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海陸空聯合作戰,號稱擁有10萬大軍的阿根廷在戰爭中迅速失敗震驚了世界,英國的國際地位和柴契爾的個人聲望由此達到頂峰。

三、「主權問題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

盡管馬島戰爭使英國挽回了一些面子,但根本的經濟問題並沒有解決,就在英國在衰退的泥潭中苦苦掙紮時,新中國的國內和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1979年1月中美建交,新中國對於香港作為對外交流渠道的依賴程度逐年下降,這時,徹底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

此時的香港經過解放後30多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遠東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港口,其對英國的重要意義絕非馬島那些荒山禿嶺能比,英國政府確實舍不得這塊寶地!

1982年9月柴契爾挾馬島戰勝之威訪華,為了把香港保留在英國的治下,雄心勃勃的她提出了令中國方面無法接受的意見:

【南京條約】約定永久割讓香港,【北京條約】約定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約定租借了「新界」,所以,我們只談第三個條約的到期問題。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早在1949年3月,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已經宣布「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任何國外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的合法地位,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

鄧小平非常清楚柴契爾此時訪華的用意,在會談開始前,他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香港不是馬爾維納斯,中國不是阿根廷。」

面對盛氣淩人的「鐵娘子」,此時已78歲,被毛主席稱為「鋼鐵公司」的鄧小平毫不在意,淡定地說道:「主權問題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的余地!」

已經預知到中國政府收回香港主權決心的柴契爾不得不丟擲了第二個中間方案,即歸還香港的主權,但行政管理權即治權仍然歸屬英國。因為離開英國的管理香港可能會「發生暴亂」。

為了給柴契爾助威,在香港的許多英國官員、大商人氣勢洶洶地叫囂:「交出主權純粹是擺擺門面,英國必須保留對香港的管制權。」

這也可以視為變相的戰爭威脅。這樣的威脅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有效,但對中國無效:建國33年來打了19年仗,把聯合國四常輪番揍了一遍,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是打出來的。

馬島戰爭是英國的國運,收回香港也是中國的國運,不可阻擋。

中國人窮是窮了一點,但打仗是不怕死的。不怕死的中國人在30年前就已經讓英國人領教過厲害了。

可能柴契爾和絕大多數西方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麽那個僅僅在幾年前還任人欺負的舊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能在北韓戰場上吊打世界最強的軍隊。

鄧小平特別提醒柴契爾,如果英國在1997年之前在香港制造事端,挑起動亂,中國將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問題。

言下之意就是,英國政府不要等中國使用武力才後悔。小平同誌強硬底氣的背後,是40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和10億全國人民的支持。

柴契爾當然不會忘記,1979年2月,中國出動50萬大軍,在一個月的時間裏摧毀了自封「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部署在中越邊境的軍隊。當然,別說中國了,就連越南的軍事實力都足以甩阿根廷十幾條街。

很顯然,要說皇家海軍在海面上還能撲騰兩下的話,讓英國陸軍和解放軍過招只能是自取其辱。

在完全了解了中方的態度之後,柴契爾不得不認真考慮拒絕歸還香港或者部份歸還香港主權對英國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

首先,不歸還香港必將導致戰爭,在解放軍面前英軍毫無勝算,而且會徹底摧毀中英關系,使英國產品完全失去龐大的中國市場。

中國8億人的新興市場對英國公司的吸重力實在太大了,說白了,這可能是英國實作經濟增長,走出衰退的關鍵。

其次,英國在全球事務中有太多需要中國合作的地方,此時的中國正日益強大,英國不僅需要中國制衡蘇聯的力量,更需要在聯合國、核裁軍等問題上獲得中國的支持,失去中國的支持,要恢復英國昔日國際地位的任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為了香港導致中英開戰,再把老大哥美國拉下水這太瘋狂了,對於剛剛和中國建交的美國來說,也不可能支持英國做出這樣愚蠢的行動。

對於英國方面的徘徊猶豫,鄧小平的出手毫無遲疑,不留余地,1983年9月10日,他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請他給柴契爾帶話:

「在香港問題上,我希望柴契爾首相和她的政府采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如果英方不改變態度,中國就不得不在1984年9月單方面公布解決香港問題的方針政策。」

柴契爾是一個忠實捍衛英國利益的政治家,特別是在反對蘇聯的立場上態度十分堅定,為了國家榮譽不惜一戰,但她畢竟頭腦清楚,不是一介莽夫。

權衡再三,柴契爾只能選擇讓步,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而對於香港的治理權問題,也由於鄧小平提出了天才的「一國兩制」構想,最終得以圓滿解決。

1997年6月30日晚上23點59分,英國國旗在香港上空降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升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中國正式開始行使對香港的主權。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的較量,不僅僅是外交領域的較量,也是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全方位較量。

但在馬島的歸屬問題上,英國政府卻表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和立場:

英國認為自己的實力遠遠超過阿根廷,所以始終賴在馬島遲遲不還,即使在2016年聯合國大陸棚界限委員會判定,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之後,英國也根本不承認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

特別是在馬島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之後,英政府對馬島的態度更加堅決,2013年,面對阿根廷對馬島主權的聲索,英國首相卡麥隆公開表示,為了保衛馬島不惜再次開戰!

到今天為止,距離1982年的馬島戰爭和柴契爾首次訪華已經過去了將近40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24年,而馬島仍然在英國控制之下,而且解決之日遙遙無期。

香港和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不同命運再一次證明了:在殘酷的國際政治中實力才是發言的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一個國家就連自己的主權都無法維護!

向當年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的老一輩革命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