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誰把紅軍逼上長征路?蔣介石身邊的「毒諸葛」,三次獻上陰險毒計

2024-06-09歷史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堪稱曠世巫師,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成為中國謀士的代表。

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身邊也有一個「諸葛亮」,他叫楊永泰,人稱民國第一謀士,心狠手辣,一肚子壞水,有「毒諸葛」之稱。

他的「削藩之策」,讓各路軍閥俯首帖耳。

他的「政治剿共」,讓中央紅軍被迫開始兩萬五千裏長征;

他的「掏心計」,兵不血刃結束了「四川王」劉湘的割據。

毫不誇張地說,楊永泰不僅是蔣介石身邊的諸葛亮,還是蔣介石身邊的荀彧和郭嘉。然而,這樣一位「曠世巫師」,最終卻在1936年死於非命,被人暗殺。原因說出來也很簡單,只因他失去了蔣介石的庇護。

蔣介石為何要放棄對楊永泰的庇護,背後有何隱情?

1928年的春天,復出不久的蔣介石躊躇滿誌,打算第二次北伐,他痛感身邊人才缺乏,因此他懇請黃郛(外交部長)結束外交政客生涯,出山跟自己共謀大業。

黃郛卻鄭重向蔣介石推薦了一個叫楊暢卿的人,說他「滿腹經綸,足以佐治蔣兄,凡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吾還不及……」

在蔣介石的印象中,黃郛已經是足智多謀了,正是他制定了"離俄清共"之計,才讓自己登上民國的權力巔峰。

黃郛

而這位才華橫溢的盟兄如今卻說還有一個人,能耐猶在自己之上,這怎能不讓蔣介石動心?

楊永泰,字暢卿,1880年出生於廣東茂名。他家境殷實,上過私塾,也曾在廣州高等學堂和北京政法專門學校就讀。因此,他既歷經了嚴格的儒家正統教育,也接受了系統的西方近代教育。

1908年,記者身份的楊永泰進入政界,先後當選為廣東省諮議局議員和中華民國臨時國會議員。

楊永泰有抱負、有能力,前段人生一路綠燈。到1920年4月,楊永泰已經擔任廣東省省長。後因楊永泰站隊北洋軍閥,在北洋政府垮台後,他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在上海隱居起來。

躊躇滿誌、正值壯年的他,怎甘心當一個隱士?他夢想著展示才華,怎奈懷才不遇、未遇"明主",只能暗自神傷。

1927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之後,楊永泰看到了希望,認為桂系軍閥值得輔佐。他毛遂自薦,向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呈上了一份洋洋灑灑的萬言書,陳述了他對中國時局的觀點,表示自己能輔佐李、白二人成就大業。

如果李、白用了楊永泰當謀士,中國的歷史也許會覆寫。

李、白二人讀完了這份萬言書後,第一感覺是「什麽亂七八糟的」,他們認為楊永泰誇誇其談,不是成大事之人,隨即把萬言書扔到垃圾堆裏。

楊永泰熱臉貼上了冷屁股,心中的失望就別提了。就在此時,他收到了蔣介石的邀請,讓他重新出山。

楊永泰和黃郛是如何搭上關系的?

原來在1916年,二人就曾在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任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在得知蔣介石為缺乏人才而發愁的時候,黃郛便向蔣推薦了楊永泰。

黃郛跟蔣介石淵源很深,二人不但是東京振武學校的同學,還是結拜兄弟,他的話對蔣介石來說,可信度極高。就這樣,楊永泰來到了蔣介石身邊,成為他的第一謀士。

楊永泰果然不負蔣介石期望,展示出自己的才華,或者說自己的陰狠。他為了鞏固蔣介石的統治,出了不少壞主意,最知名的就是以下三招。

第一計,結束軍閥割據

袁世凱死後,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國從此進入軍閥割據時代。蔣介石雖然後來北伐成功,消滅了直系、皖系軍閥,但軍閥割據局面仍然沒有結束。

最有影響的,莫過於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白崇禧這些新軍閥了。他們雖然各自實力有限,但感到威脅的時候會聯起手來,讓蔣介石非常頭痛。

然而楊永泰卻口出狂言:只要聽我的話,擺平他們輕而易舉。

蔣介石一聽大喜,就請教說:願聞其詳。

楊永泰說,對他們就像醫生給病患看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需要用不同的藥。

比如,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英勇善戰,要用軍事手段讓他們心服口服;對待張學良則用夫人外交手段,因為東北軍實力太強大,張學良又比較「重感情」;對馮玉祥的西北軍,適合用經濟手段,因為將領來自經濟不發達的西北地方,將領大多貪財;對閻錫山,適合政治手段,因為此人性格高傲。

蔣介石采納了楊永泰的建議,果然極為奏效。

比如,蔣介石砸出真金白銀,收買了西北軍將領石友三、韓復榘、孫殿英等人,將西北軍瓦解。在1930年之後控制了全國局面,實作了形式上的統一。

這一來,蔣介石對50歲的楊永泰刮目相看。

第二計,逼迫紅軍長征

1932年,蔣介石準備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在關鍵時刻,楊永泰再次對蔣介石獻出妙計。

楊永泰對蔣介石說:「知道前三次剿共為什麽失敗嗎?」

蔣介石說:「軍事不力嘛。」楊永泰說:「非也。」

他接著說,紅軍可不同於桂軍、東北軍和西北軍。他們是由一個政黨領導的,組織嚴密,有崇高信仰,是能得到民眾擁護的軍隊。紅軍將領不怕死、不會被收買,也不會屈服。所以對紅軍,應該用不同的方法。

「而總裁的失策,在於把紅軍看成了跟軍閥一樣的軍隊」。

「那麽,對紅軍應該用什麽方針?」蔣介石顯然對楊永泰的話產生了興趣。

楊永泰打著手勢說:「好辦!采取‘政治剿匪’,‘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所謂的「七分政治」,就是離間紅軍和根據地人民的魚水關系。對蘇區周圍的貧苦弱孤民眾應該雪中送炭,釋放出應有的「善意」,表現出人文關懷。

「三分軍事」則是把精力放在對付紅軍,不可擴大打擊面,為淵驅魚。

聽了楊永泰的話,蔣介石頻頻點頭,覺得軍師說得句句在理。

1933年3月,蔣介石親自前往漢口親自指揮「圍剿」,提拔自己的軍師楊永泰為「剿共」司令部秘書長。

楊永泰毒計果然奏效,紅軍在「圍剿」下步步失利,被迫撤退,離開鄂豫皖根據地,移營到了西邊。

1933年9月,蔣介石對中央紅軍發起了「第五次圍剿」,楊永泰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得以繼續發揮。只用了一年多時間,中央紅軍就被迫從蘇區撤離,開始兩萬五千裏長征。

第三計,解除劉湘武裝

1934年,蔣介石的中央軍一路追擊紅軍,來到四川。這一來,蔣介石對川蜀有了非分之想。

因為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還資源豐富,有「天府之國」美稱。蔣介石一看就垂涎三尺,產生了借著「剿匪」的名義實行入川、進而據川的打算。

「四川王」劉湘不是省油的燈,他看出了老蔣的險惡用心,就告訴對方,消滅紅軍我們川軍能行,不需勞駕中央軍,只要政府給我們槍炮和軍費就行。

蔣介石一聽氣得直跺腳,好你個劉湘,讓我出錢、出槍給你壯大自己,豈有此理?楊永泰卻慢條斯理地說:「總座莫急,我有一計,可兵不血刃地解除劉湘武裝。」

「劉湘不是要錢要槍嗎?給他。劉湘不是不讓向四川派兵嗎?答應。但是派一個參謀團去幫你們出謀劃策,不帶一支槍,總可以吧。」

劉湘

劉湘一聽,心說這沒毛病,當即答應。

誰知道蔣介石派去的參謀團到了重慶,就像孫悟空鉆到了鐵扇公主肚裏面,再也不想出來了。他們首先提出,要組建四川省政府,然後對劉湘的部下進行封官許願,將川軍分化瓦解。

很快,18個行政專署督查專員,都身在曹營心在漢,成為蔣介石的人。

不知不覺間,劉湘失去了對川軍的控制,政府部門也成為蔣介石的傀儡,當劉湘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悔之已晚。

可以說,楊永泰獻出的三計,一招比一招陰險毒辣,為蔣家王朝的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楊永泰並沒有因此飛黃騰達,進入老蔣的權力中樞,後來反而地位一落千丈,被發落到湖北,擔任省主席。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楊永泰無意中得罪了陳家兄弟。

陳立夫

俗話說「蔣家天下陳家黨」,蔣介石的起家之路得到了陳果夫和陳立夫兄弟CC系統的支持。CC系統勢力一度如日中天,大到跟蔣介石相抗衡,這讓老蔣心生忌憚。而楊永泰給蔣介石獻出了一策,借口「剿匪」,來了個槍指揮黨,把陳家黨的權力都拿到了親蔣的軍隊大員手中。

如此一來,陳家兄弟大權旁落,對給老蔣出謀劃策的楊永泰恨得咬牙切齒,必欲除掉而後快。

二陳決心已下,就差一個合適的時機了。

很快,機會來了。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長汪精衛在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上遇刺,楊永泰得知訊息後心花怒放,向行政院長寶座發起沖擊。但是此舉遭到了二陳為首的CC系的堅決反對,蔣介石也不敢強行透過。

如此一來,楊永泰美夢落空,被弄得灰頭土臉。

組閣的願望落空了,楊永泰心灰意冷,決定辭去秘書長之職,準備出國考察。其實楊永泰並沒有真的打算出國,無非是以此跟主子慪氣、爭寵而已。而蔣介石接下來的舉動出乎意料,雖然他對楊永泰進行了口頭挽留,但是卻接受了對方的辭呈,將他外調到湖北,擔任省主席。

雖然此職是封疆大吏,但是對於楊永泰來說,卻是失寵的訊號。

蔣介石為何要這樣做?

首先是為了平衡各派利益,要知道陳家兄弟樹大根深,黨羽遍地,蔣介石還要靠他們鞏固自己的統治。

其次是蔣介石認為,隨著紅軍被迫北上,地方軍閥慢慢被收拾地差不多了,自己的江山已經穩固,不需要楊永泰再出謀劃策。因此選擇了過河拆橋,拋棄了楊永泰。

還有,那就是楊永泰能力太強,處事方式咄咄逼人,讓蔣介石心生忌憚。

楊永泰性格剛毅,雷厲風行,為了達到終極目標可以不擇手段,參與蔣介石的決策時敢於出頭,勇於負責,很少妥協。甚至為了避免蔣介石「犯錯」,他不惜越軌。

比如「圍剿」失利後,蔣介石盛怒之下,曾經幾次要槍斃犯錯的將領。楊永泰知道蔣介石是一時沖動,為了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他就自作主張,扣下老蔣的手令不發,等蔣怒氣散去之後,再去婉轉相勸。

蔣介石當時對楊永泰非常感激,多虧這樣才沒有犯錯,不然的話人死不能復生,後果就嚴重了。

但是蔣介石過後一想,細思極恐,覺得楊永泰這貨太可怕了,你這明明是不把我看在眼裏嘛!因此,蔣介石才決心將搞僭越的楊永泰調出南京。

這也等於向外界釋放出一個訊號,蔣介石不再把楊永泰看做「家奴」,撤去對他的保護。這一來,陳氏兄弟心中竊喜,除掉楊永泰的時機成熟了。

1936年10月25日,楊永泰應邀參加了日本駐漢口領事館宴會,準備乘輪渡返回武昌。

突然,從歡送的人群中竄出一名戴著面具的刺客,幾步沖到楊永泰的面前,對著他扣動了扳機。

隨著「砰砰」幾聲槍響,楊永泰身中數彈,倒在了血泊裏。

奄奄一息的楊永泰對身邊的親信說:"我早就料到會有這麽一天,不過我身已許國,為國而死,沒有任何遺憾,可惜的是,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我壯誌未酬啊。"

楊永泰

說完,這位蔣介石身邊的智囊"毒諸葛"便咽了氣,終年56歲。

究竟誰刺殺了楊永泰?

關於楊永泰被刺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CC因權力之爭,下令特務處第一科對楊永泰進行刺殺。

不管怎麽說,此案不了了之,幕後真兇並沒有浮出水面。

而得知楊永泰遇刺,蔣介石的反應出奇平靜,只是淡淡地對秘書說了一聲「知道了」,好像死去的只是一個路人。

直到蔣介石敗退台灣前夕,面臨大勢已去時,他才後悔不叠地說:「若暢卿(楊永泰)在,(局面)何至於此?」

其時即使楊永泰還活著,也阻擋不了時代車輪的滾滾向前,不過他曾經充當了時代車輪的一塊絆腳石,倒是他本人毋庸置疑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