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巴爾幹半島馬其頓,為何被鄰國逼著改國名?

2024-04-11歷史

北馬其頓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部,地處瓦爾達爾河及其支流的河谷,是南斯拉夫六國中最南的一個,面積2.57萬平方千米。北馬其頓是個內陸國,鄰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保加利亞、希臘、艾爾巴尼亞、塞爾維亞。

北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Skopje),人口53萬(2022年),市中心緯度是北緯41°59′46″。瓦爾達爾河穿過史高比耶城區,不斷接納其他支流,向南進入希臘,註入愛琴海,北馬其頓也是個愛琴海流域國家。

北馬其頓人口約209萬(2022年),主要民族為馬其頓族(54.21%),艾爾巴尼亞族(29.52%),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馬其頓族多信奉東正教,艾爾巴尼亞族信奉伊斯蘭教。

古代馬其頓大致位於愛琴海北岸,馬其頓帝國(又稱亞歷山大帝國)是在中國戰國初期崛起的,那時候商鞅剛開始在秦國變法,趙武靈王也正謀劃胡服騎射,是中國歷史大變革的前夜。

馬其頓帝國比羅馬帝國歷史更久遠,橫掃亞非歐三大洲,最遠打到中國西北蔥嶺(帕米爾高原)一帶,也就是漢朝時期盛產汗血寶馬的大宛國。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親率5千騎兵、3萬步兵, 160艘戰艦,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向波斯進軍,征服小亞細亞半島。

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行程逾萬裏。在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

當年馬其頓帝國實際能夠控制的區域,包括亞洲的土耳其、非洲的埃及等地,其核心區域在如今的希臘,也包括保加利亞、塞爾維亞、艾爾巴尼亞等國的一部份。

如今愛琴海北岸這一帶,無論希臘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等,都認為亞歷山大是自己民族的英雄。

1991年,馬其頓從南斯拉夫解體出來,立國之路並不平坦。

馬其頓面積只有2.57萬平方千米,不到中國重慶的三分之一,而且山地居多,是個內陸小國。如今的馬其頓相比古代馬其頓範圍要小得多,更沒法和馬其頓帝國相提並論,領土大幅縮水,不能完全代表古馬其頓。

圖-南斯拉夫諸國,最南邊是馬其頓

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馬其頓的國名為「馬其頓共和國」,引起鄰國的強烈反對。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艾爾巴尼亞都不同意馬其頓稱這個國名,其中反對最激烈的是希臘,曾以結束聯合國作威脅。

希臘為了領國一個國名,為何如此沖動呢?

希臘有13個大區,其中有3個名字中帶馬其頓:色雷斯和東馬其頓、中馬其頓、西馬其頓,這三個區面積約為馬其頓國家的3倍,而馬其頓帝國的首都佩拉也在希臘的中馬其頓區。

希臘認為,古代馬其頓核心區域在希臘,而馬其頓帝國的首都和核心區域在希臘,現在南斯拉夫解體出來的這個國家,只不過是馬其頓帝國的邊緣地帶,他們稱馬其頓國,是對歷史文化的剽竊。

希臘是歐盟第二批成員國,早在1973年就加入歐盟了,也同時是北約成員,很多國家不願得罪希臘,希望馬其頓做出讓步。

當時的馬其頓真的是千瘡百孔,不僅見證過去「一母同胞」的兄弟開戰,國內還有錯綜復雜的矛盾。百廢待興的馬其頓,想要擁抱國際社會大家庭,必須得到西方國家獲得認可,以恢復元氣。

1993年馬其頓加入聯合國,當時把國名改成「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希臘等幾個鄰國都不滿意。

隨後給馬其頓「改名字」,成了當時歐洲的一個重大任務。畢竟巴爾幹常年處於火藥桶的狀態,冷戰後又迎來前南斯拉夫各地的戰爭。歐盟力圖推動馬其頓更改國名來促進其與希臘之間的和平,有人曾建議馬其頓起名「南塞爾維亞」,引起馬其頓的強烈反彈,名稱爭議僵持到了21世紀。

圖-北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

2019年,馬其頓更改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此舉為該國加入北約鋪平了道路。北馬其頓當年就加入了北約,趕上了北約東擴的新一輪順風車,自以為獲得美國和西歐的庇護。

北馬其頓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出海口,人均GDP6591美元(2022年),居世界第108位元,是歐洲人均GDP最少的國家之一,加入歐盟當然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