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從國民黨方面看淮海戰役(11月28日):三條不歸路

2024-07-28歷史

1948年11月28日,南京蔣介石官邸,「有關徐州杜聿明集團徐州撤退作戰方案」會議正在進行,國防部三廳廳長郭汝瑰正在介紹著他們初步擬定的方案:「建議徐州主力經雙溝、五河與李延年兵團會師後西進,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郭汝瑰所定的撤退路線,是先稍稍向東探出,迅速脫離粟裕設在津浦路兩側的主力,然後迅速南下,到達五河再向西到蚌埠一線。

對於這一方案,心急如焚的杜聿明忍不住給懟了回去。「在這樣河流錯綜的湖沼地帶,大兵團如何運動,你考慮沒有?」對於杜聿明的質問,郭汝瑰沒有反駁,或許他已經是江郎才盡了。這個方案所定的路線,確實是一條死路。其實,幾十萬機械化部隊走進河網密布地帶,第5軍不是沒幹過,當初他們就是沿著這條道路打進山東、中原的,但今非昔比,失去民心的他們一頭紮進這一地域,便會立即成了瞎子、瘸子,機械化反而會成為部隊前進的累贅。

這條死路,連他的對手粟裕,都連說了幾句:「走兩淮,不會的,不會的,絕對不會的。」

兩淮走不得,有人又問:「左翼打不得,右翼出來包圍攻擊如何?」也就是說,出徐州城,往西探頭,猛然回師對津浦路上解放軍實施撫背而擊,然後南逃。杜聿明對此不置可否,劉裴卻連說:「打得!打得!」

其實,這條路更走不通,以杜聿明集團現在的實力,想逃跑都難,怎麽可能再實施一次「撫背而擊」,然後再安全撤退呢?

從劉裴、郭汝瑰制定的兩案來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離開津浦路,在南北方向上畫兩條弧線,國民黨部隊無論選擇哪一條路線逃跑,解放軍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實施迎頭攔截。這或許正是國防部裏這兩個「壞人」所迫切需要的。

大會議而不決,小會很快決斷,蔣介石以極其爽快的態度同意了杜聿明提出的撤退方案:「讓黃維守著,牽制敵人。將徐州的部隊撤出,經永城到戴蒙城、渦陽、阜陽間地區,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敵人攻擊,以解黃兵團之圍。」

杜聿明制定的路線是一個大三角式的迂回撤退,先向西,再向南。從行軍路線的設計上,著力避開了粟裕集結於津浦路兩側的重兵,能起到「出奇而逃」的效果,如果進展順利,極有可能得逞。

杜聿明這條撤退路線,成敗的關鍵不僅僅是「機密」和「速度」,還有更重要的一條,那就是「讓黃維守著,牽制敵人」,說得再不好聽點,是要拿黃維集團的死,換杜聿明集團的生。

最後,杜聿明所要的三個前提條件,一個也沒有落到實處,部隊撤退之前,銀行都跑了,市民都知道了,無密可保。道路擁堵,一天走不出五十裏,談什麽兵貴神速?隊友黃維老實聽話,倒是固守而不待援,牽制著了中野主力,最終沒有保住自己,也沒有救得下隊友杜聿明,落了個李死桃亦僵的下場。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