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0個中國海員流落非洲小島,用600年建立起村落,如今卻鮮為人知

2024-07-28歷史

文丨智史通鑒

編輯丨智史通鑒

大家對非洲原住民的印象基本都是黑種人,壓根不會把華人血統跟非洲居民聯想到一塊兒。

但事情就是這麽巧,在非洲東海岸的一個小島上,真就有一群中國人的後代,而且這些人在這兒都住了大概 600 年了。

在 600 年的時光中,他們不斷生息繁衍,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原住民,還建起了村落,讓族群得以發展壯大。

這座島乃是肯亞的帕泰島,島上有個叫上加村的地方,村裏居民大多都有著小麥色的肌膚和卷曲的頭發。

就相貌來講,他們既有中國人的特點,又有非洲人的特征。近些年來,只要有人登上這座島,就會對這些人的長相感到特別驚訝。

在非洲,差不多全是純種黑人,像這樣的「混血兒」特別少。

真沒想到,這座小島上居然有好多混血兒居民。一些來島上探險的遊客還看到,島上有的居民居然有著跟中國人相同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會用碗筷!

這可就不得不讓人們重視起來啦,這些人或許是老早之前流亡到海外的中國人的後代。

出於好奇,好多探險者和記者紛紛湧向帕泰島,就這樣,全世界都曉得這島上有一群中國人的後代住著。

島上的居民特別熱情,會跟每一批上島的客人講他們的由來,還會給人們展示島上每年過春節的風俗。

難道帕泰島上的居民真和中國人有聯系嗎?他們的祖先到底是咋來到這個島上的呢?

航海先鋒——鄭和

要是想弄清楚帕泰島上居民的來頭,那就不能不說到一個人,那就是咱們國家古代的航海先行者,世界航海史裏的開山鼻祖——鄭和。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以後,身材高大壯實的鄭和就一直追隨朱棣四處征戰,他是朱棣身旁的親近臣子。

朱棣特別信任他,壓根不在乎鄭和是個太監,還讓鄭和統領幾萬兵馬。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鄭和多次立下戰功,加快了靖難之役勝利的腳步。

朱棣當上皇帝以後,讓鄭和當船隊的總管,帶著明帝國那規模巨大的船隊去航海。

為了能下西洋,明朝投入了超多的人力和物力,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隊竟然有 62 艘,而且這些船全都是當時的大型海船。

單是船上的士兵就差不多有三萬人,朝廷裏有大臣憂慮鄭和出海以後會不受管束,自己稱王。

不過朱棣根本不在乎,雖說朱棣疑心挺大,可他從未對鄭和的忠誠有過懷疑,從這就能曉得鄭和這人的品性咋樣。

1405 年 7 月,鄭和的船隊動身了,這規模宏大的船隊對海上的眾多國家進行了存取。帶回了各國的稀奇寶貝,還有各國君主給明朝君主的進獻之物。

鄭和在公元 1407 年第二次下西洋,這一回他去得更遠了,每到一處,都給當地宣傳中華文化,建立外交關系。

鄭和所到的國家,個個都對大明朝心懷善意。這是因為鄭和的船隊去存取其他國家,不是為了征服,而是懷著和平交流的強烈願望去的,像這樣的國家船隊,肯定會受到別國的熱烈歡迎。

鄭和下西洋這一路可沒那麽順,在海上,根本沒有清晰的地圖能告訴船隊接下來該往哪兒走,只能一點點試著來。

極有可能由於海上的一場風暴把船隊的船只給沖散,畢竟這船只的數量著實太多啦。

在去西洋的時候,鄭和跟他的船隊到了非洲東海岸。沿著那漫長的海岸線前行,遭遇了海上暴風雨,船隊裏有一艘船就這麽被風暴給刮到了帕泰島邊上。

幸運逃脫的 20 名海員

在極為殘酷的海上風暴當中,這艘船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沈了,船上好多人都命喪海底。

僅僅有 20 個水性不錯的海員在此次風暴裏幸運地活了下來,風暴結束在海上後,這 20 個海員壓根看不到鄭和的船隊啦。

由於風暴來臨的時候場面太亂了,他們的船大概是被一路卷著走了很遠才到的這兒。

眼瞅著暫時找不到船隊,這些海員就絞盡腦汁地來到了這座帕泰島上。

這些海員抵達帕泰島之後,滿心失望,原因是這兒壓根沒有他們所想象的那麽多木材。

要是想去找船隊,那得先有船啊,得用大量木材來造船,要是沒木材,那他們就只能在這座島上一直等著了。

還好這些海員經驗足,他們先是在海島上弄了個簡單的住處,還從沈掉的船上把弓箭之類的生存物資給拿過來了。

就在打獵求生存的過程當中,這些海員發現了這座島上的本地黑人原住民。

黑人看到海員跟他們膚色不同,就特別不友好。黑人土著覺得,海員在他們島上拿弓箭打獵,這是侵犯了他們的地盤。

這些海員對這些黑人防備心可重了,結果兩邊的人就互相戒備,誰都不願意好好相處。

海員們在島上等了老長時間,一直沒見船隊又過來,這下對回國徹底不抱希望了,就決定在這兒安家落戶。

雖說跟黑人部落敵意挺強的,可畢竟都在一個島上生活,偶爾還是會有一些往來。

就在接觸的時候,船隊裏有個海員跟一個黑人部落的姑娘好上了,所以這些海員就打算跟黑人們好好相處。

他們把大船上的一些生活物資拿出來送給黑人部落,這下黑人部落不再對海員們有戒心了,還願意跟他們友好相處。

打那以後,在這座海島上,兩種膚色的人就慢慢融合起來了。好些年過去了,黑人與黃種人在帕泰島上融合出了一個規模不小的混血兒村落,叫上加村。

海員的後人始終記著先輩的教導,一心想著回中國尋自己原本的根,然而既沒有航海的路線,又沒有先進的技術,這計劃根本沒法達成。

海島上有海員們從大船上弄下來的好多瓷器,還有中國的特產。這島上到處都散發著中國的味道。

在 17 世紀的時候,西班牙那些航海的殖民者發現了這座島,然後就打算在這兒搞殖民。

帕泰島上的居民跟西班牙航海侵略者進行了十分激烈的爭鬥。在這爭鬥裏,好多從大船上拿下來的中國古玩意兒都給毀了,這意味著海員們的後代把自己是中國人的重要憑據給弄丟了。

即便這樣,他們從骨子裏傳下來的那種思鄉的情感,始終沒有因為時間和戰爭消失掉。

為世界所知曉

過了好幾百年,海外的這些中國人後裔才被世界知道。

在 600 多年的發展歷程裏,海員們的後人組成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村落,曾經貧窮又落後的帕泰島,如今變成了一個熱鬧又繁華的島嶼。

2011 年,央視推出了一個叫做【上加村上的中國瓷器】的視訊。

在這個視訊裏頭,人們瞅見了視訊裏當地人跟中國差不多的生活習慣,還有傳承下來的中國習俗,另外島上博物館擺著的青花瓷也能看到。

當地居民還把青花瓷的落款指給視訊拍攝者看,懂行的人立馬就能瞧出來這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就是鄭和下西洋那陣子。

被中國了解以後,眾多中國記者紛紛漂洋過海到那個村莊去采訪。

記者們發現,走進帕泰島,感覺就像走進了非洲版的唐人街,到處都滿是中國的味道。

帕泰島上的居民做飯菜的方式跟非洲原住民不一樣,其烹飪手法跟中國的飲食習慣特別像。

帕泰島的居民還給記者展示了使用筷子的本事,要曉得,除了咱中國,很少有哪個國家的居民能把筷子用得那麽順溜。

一些記者嘗了帕泰島上的飯菜後,那叫一個激動。他們覺得,帕泰島上的這些居民就是流落海外的華人同胞。

就因為這些飯菜都是熟悉的中國味兒,當地居民對來的中國記者可熱情啦,在他們心裏頭,對中國有著特別特殊的感情。

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盡管膚色不一樣了,可心裏對中國的那份感情一直都沒改變。

帕泰島居民的家裏,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些中國瓷器。就燒制手法來說,顯然是中國明朝時候的燒瓷技術。

居民們稱,他們認可自己是中國血統,不少人懷疑他們不是中國血統,可他們根本不在乎。

2017 年,中國跟肯亞一起弄了個科學考察隊去了上加村,打算提取村民的基因樣本,瞧瞧他們是不是真有中國血統。

島上居民聽說後,特別熱情地讓科學家來采集。經過一番復雜的篩選,科學家發現,上加村的村民確實有中國人的血統,他們就是流落海外的中國人的後代!

這訊息可把上加村的村民給樂壞了。他們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沒撒謊,他們的老祖宗也沒騙他們。

堅持了 600 年,終於能拿出證據向全世界證明自身的身份,村民們一直以來的堅守實在是令人感動啊。

友誼永遠都在

在了解到這兒的人民確實是中國人的後代後,咱們國家 也主動給他們提供了幫助。

這對帕泰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直接讓整個肯亞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帶動。

在援助非洲的計畫裏,到處都能瞧見黃種人的影子,非洲這片土地能快速搞建設,少不了咱國家建設人員的貢獻。

如今,帕泰島被更多人知曉,好多遊客都沖著它去遊玩。站在帕泰島的高處能看到島上有帶著中國特色的房子。

一些華人遊客看到這些建築,心裏就會湧起思鄉的情緒,這直接推動了中國和肯亞兩國的國際友誼。

600 多年過去了,上加村居民尋根問祖的那份熱忱始終沒變。

這表明在咱中國人心裏,血脈關系那是相當重要。

不管是在啥地方的中國人,心裏頭都會惦念著自己的國家,那份對祖國的真心永遠都不會改,就算過去了 600 多年也是這樣。

當下,有越來越多的華人遊客去上加村遊玩,到了上加村,都會被這群異國的同胞熱情款待。

有華人遊客講,到了這兒感覺跟回家沒啥兩樣,雖說他們的膚色和咱們不一樣,可咱們的心是相同的。

上加村村民傳承了好幾百年,真讓人感動啊!中國和肯亞的關系也會因為他們變得越來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