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年的北京城,秋風呼呼地吹著,一夥猶太人急急忙忙走進中南海,不停說著要見周總理,講有重要的事要跟周總理商量。
中南海的警衛員們心裏挺奇怪,不過很快就把這事兒跟周總理說了。那時候周總理在西花廳辦公呢,聽到這個訊息琢磨了好一會兒,最後決定見見這群猶太人。
那這群猶太人到底啥身份呢?他們找周總理又是為了商談啥大事呀?
【力挽狂瀾戳破驚天陰謀】
1954 年有一群猶太人跑到北京,找著了周總理,說他們手裏有從外國黑市弄來的濃縮鈾。
「咱們的東西絕對沒問題,這可是你們當下最急需的。」
只見一群外國人,說著不太順溜的中國話,可相當肯定地對周總理講。
那時咱國家剛打完抗美援朝戰爭,經濟社會發展啥都得從頭搞起,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又鬧得厲害,正處在又有內部麻煩又有外部憂患的要緊時候。
所以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決定悄悄研究原子彈,用以抵禦外國反華勢力的威脅,就在關鍵時候,居然有人送來了濃縮鈾。
不過,這主動獻殷勤的猶太人,讓周總理警惕起來。咱們國家研制原子彈的計劃只有極少數中央領導清楚,這幫猶太人咋就敢肯定咱國家需要濃縮鈾呢?
而且濃縮鈾在研制原子彈的時候那可是相當重要的東西,對每個國家來講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他們咋能這麽容易就弄到手?
好多問題擺在眼前,就連向來聰慧機敏的周總理這時候都感覺棘手了。
當下最要緊的事就是先弄清楚這批濃縮鈾是真是假,可那時中國工業基礎很差,在核燃料工業研究方面簡直就是空白,誰接這活兒不但沒啥好處,還可能擔上重大責任。
所以呢,當周總理問到核物理研究所,誰能辨別這批濃縮鈾是真是假的時候,所有人都不吭聲了。
「咱們國家難道就找不出一個人能弄明白這到底是不是濃縮鈾?」周總理滿心悲痛地講。
「我來!」就在這當口,有個人站了出來,仔細一瞧,竟然是叫楊承宗的科研人員。
楊承宗是誰呀?他可是中國有名的放射化學家。
1947 年,36 歲的楊承宗孤身前往法國求學,跟著著名科學家居禮夫人的女兒伊萊娜居禮鉆研放射化學,1951 年他拿到了博士學位。然而,就在他取得博士學位之時,一封從北京來的信讓他心潮澎湃。
「承宗,祖國需要著你,盼著你能回國出把力!」落款:錢三強。
收到這樣的信,楊承宗的手有點抖,原來就在前些天,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就給他遞來了邀請,年薪足有 55 萬法郎。
一邊是生育並養育自己的祖國,另一邊是用心教導自己的恩師、高薪的工作以及大好的前途,這使得楊承宗的心裏不免有了一點動搖。
只見他皺著眉頭,好幾次把手裏的信拿起又慢慢放下。到最後,他好像使完了所有力氣,講道:「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需要我。」
就這麽著,楊承宗帶著恩師伊萊娜居禮交代的任務,拿組織給的 3000 美金還有自己所有的積蓄買了 13 箱資料和裝置回到祖國。但他回來一看,懵了,啥都缺,裝置沒有,人才沒有,原料沒有,物資也沒有,簡直窮得叮當響。
可楊承宗沒啥抱怨,轉身就一頭紮進放射化學的研究裏,沒裝置就自己動手做,缺人才就自己編教材自己教,少原料、物資就千方百計尋,就這麽著放射化學研究室從啥也沒有,慢慢變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碰上這夥猶太人弄來的濃縮鈾,楊承宗再次站了出來。接到緊急任務的時候,楊承宗領著自己的團隊就鉆進實驗室,去研究猶太人帶來的濃縮鈾,他很認真地跟團隊裏的研究員講:
這次研究對咱們太重要啦!要是這真的是高級別濃縮鈾,那能大大縮短中國原子彈的研究時長。要是假的,咱也能拆穿外國人的陰謀。所以啊,咱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楊承宗的鼓舞下,全體研究人員沒日沒夜地「拼命」搞研究,經過數不清的計算,依據「蛻變理論」,最後確定這夥猶太人拿來的濃縮鈾裏確實有鈾-325,不過鈾-325的含量跟制造原子彈的標準相比差得遠,全是些低階的次品。
原來國際原子能總署有規定,鈾 -325 得濃度超過 80%才算高濃縮鈾,超過 90%才叫武器級高濃縮鈾,只有這種高級的濃縮鈾才能用來造原子彈。
正是楊承宗站了出來,把針對咱們國家的這個嚇人陰謀給打破了。本來那時候美帝國主義老是拿核武器嚇唬中國,還怕咱們悄悄搞核武器研究,就派了這幫猶太人來試探。
他們瞧不起咱中國,覺得咱沒本事分辨這些濃縮鈾是真是假,還認定咱肯定特別急需這些濃縮鈾。他們這麽幹,既能試探出中國是不是在悄悄搞核武器研制的計劃,又能趁機大賺一筆,還會把中國的核燃料工業引到歪路上。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楊承宗出現了,把他們的如意算盤給打破了。頑強的中國人,哪能在帝國主義的威脅面前屈服啊。多虧了楊承宗這些科學家力挽狂瀾,粉碎了他們的陰謀,給咱們國家避免了損失。
【殫精竭慮為原子彈「加鈾」】
雖說這次把針對中國的陰謀給打破了,可中國的狀況根本上沒啥變化,美國的「核威脅」依舊在咱頭頂呢,所以濃縮鈾的研制刻不容緩,這研制的重任再次落到了楊承宗身上。
1960 年,中蘇關系突然變得特別糟糕,蘇聯停止了給中國的所有援助,原本幫忙的蘇聯專家全都走了,連一張有用的紙都沒留下,研究所裏到處都是消沈的氛圍。
不過呢,當時那種情況容不得咱們停下對核燃料工業的研究。所以,1961 年 4 月的時候,時任二級部部長的劉傑很明確地說:讓楊承宗去,當第五研究所的副所長,把所有科研工作都管起來!
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咱們國家要自主研制濃縮鈾,有三個大難題擺在面前。
一是人心不齊。當時,咱國家遭遇了重大自然災害,廣大群眾生活受大影響,五所的研究人員也吃不飽,沒法全身心搞研究。
另一方面,蘇聯不再給咱們國家任何援助了。那時候咱國家工業基礎挺差的,好多技術都得靠蘇聯專家幫忙,可蘇聯人把核心技術捂得死死的,不讓咱國家的研究人員知道。蘇聯一停止援助,咱們國家的研究一下子就卡住了,研究人員都不知道自己以後該咋辦了。
二是條件太差。雖說幹的是鈾石冶煉和提純的活兒,可當時的五所連一間像樣的廠房都沒有。房頂和墻壁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破洞,廢棄的礦渣隨處都是,整個地方就跟廢棄工地似的,一點生機都瞧不見。
廠房破舊這事兒倒還不算頂要緊,最讓楊承宗頭疼的是裝置方面的問題。蘇聯人走的時候,能帶走的裝置還有研究資料全都給帶走了,帶不走的那些裝置上面堆滿了厚厚的灰塵,有的甚至都結蜘蛛網了,壓根就沒法用於生產。
第三點是生產太難了。大家都知道原子彈的破壞力極大,美國往日本扔的那兩顆原子彈,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原子彈的厲害。可到現在,擁有原子彈的國家就那麽幾個,關鍵原因之一就是獲取制造原子彈所需的核燃料特別困難。
當時要弄到武器級別的濃縮鈾,主要靠瓦斯擴散法和後處理技術,可這兩種技術都少不了大量的鈾礦石。
咱國家特別缺鈾,能開采出的鈾礦石數量少不說,品質的差別還特大。品質不一樣的礦石,要提純濃縮成武器級的濃縮鈾,困難可太多了,整個流程下來得提純壓縮一億倍,這難度簡直跟登天沒啥兩樣。
眼瞅著原子彈的研究由於燃料的事兒就要停滯不前了,楊承宗心裏急得不行,可他一點兒也不敢表露,暗暗跟自己說:我如今是五所的帶頭的,我可不能慌,只有我先把心定住,濃縮鈾的研究才能接著搞,不管碰到啥困難,都得咬著牙挺住。
堅定了信心以後,楊承宗立刻投入工作,看到研究人員情緒低落,他就給他們鼓勁。
他老是給一起搞研究的人員打氣,跟他們講自己在外求學的艱難,可一心就想著報效國家;講咱們國家遭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卻依舊剛強,用榜樣的作用帶動他們,最後研究人員漸漸不再消沈,笑容又回到了他們臉上。
面對糟糕的生產條件,楊承宗帶頭整治廠區。在五所的廠區裏,常常能瞧見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頂著烈日,跟一群年輕人一塊兒幹活兒,豆大的汗珠從他臉上滑落,眨眼就蒸發成了水汽,可這群人好像一點兒都不累。
沒有裝置,勞作了一天的楊承宗在深夜點起煤油燈,於昏暗的燈光裏尋找文獻、研究圖紙,最終搞出了一套屬於他自己的裝置。
生產難度很大,楊承宗就拿出不怕失敗的勁頭,領著五所的研究人員一遍一遍地做試驗。為讓實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他竟然自己花錢買書籍和儀器。一塊鈾礦石的含鈾量僅有萬分之幾,而要制成原子彈所需的鈾-325,還得把它濃縮到千分之七。
楊承宗領著五所的研究人員度過了數不清的白天黑夜,這期間他甚至由於耽誤手術,右眼差不多看不見了。
最終,楊承宗帶著五所的研究人員提早三個月把濃縮鈾提煉出來了。
1964 年 10 月 16 日,羅布泊傳來一聲巨響,把世界都震住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中國從此不用再怕西方國家的「核威脅」啦。這時候,楊承宗卻默默地走開了,只有嘴角的那抹微笑,能讓人看出他心裏頭的歡喜。
【春蠶吐絲創辦聯合大學】
1979 年,楊承宗去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任副校長,依舊在為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奉獻力量,然而一次不經意的對話卻令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1977 年,咱國家恢復了高考,可十年浩劫結束後,那些想靠高考讀書深造的考生,沒辦法避免地出現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情況。有一天,楊承宗路過辦公室,瞅見一位同事正在安慰另一位同事。
高考成績揭曉啦,你們家孩子考得咋樣?能有機會上 XX 大學不?
「哎呀,你可真會挑事兒,就差那麽零點幾分,簡直把人愁壞了。」
聽到這,楊承宗不禁呆住了。他琢磨:就少零點幾分,就能讓一個孩子上不了大學,可零點幾分,難道真能說明這孩子沒培養的潛力嗎?就這樣,他心裏冒出了創辦聯合大學的念頭。
楊承宗這人向來不拖拉,心裏一有主意,手上立馬就行動起來。
他著手大範圍搜羅國外一些自費走讀大學成功的例子,聽取了教育界眾多專家的意見,並且還依據中國的情況和當地的實際展開了廣泛的思索。
沒過多久,安徽省政府就接到了一份創辦自費走讀大學的提議。就在同年 8 月,這所自費走讀大學獲得批準成立了,楊承宗出任該校校長。
學校建起來了,可怎麽把學辦好卻成了新難題。這時候,楊承宗再次創造性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所大學招收的是那些就差一點點分數而沒能進大學校園的考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只看分數的想法。
學校透過跟別的大學聯合辦學,把上課時間和地點都定在別的學校教學資源有空的時候。老師不光有來自其他高校的名師,還有不少國內外的著名學者。
同時,校內學生走讀、自己找工作、自己解決吃住問題,這不但減少了學校的花費,還讓學生有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這所大學的創辦和教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稱贊。
2011 年 5 月 27 日,楊承宗因病與世長辭,享年 100 歲。
他在中國的放射化學、核燃料工業以及高校人才教育方面貢獻巨大,然而由於行政關系,沒能獲得表彰。
要是有人說起這事兒,他老是很淡然地回答:把事情做好就行,別的不用琢磨。
他早年出海科學深造,中年奮力研究國之重器,晚年還記掛著眾多學子。
甚至在過世以後,還讓子女捐獻自己的遺體,奉獻最後那一點光和熱,這便是楊承宗的一生寫照。
在這兒,要給那些為國家建設立下巨大功勞的科學家們,獻上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