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7年,進攻山東的國軍實力如何?皆是精銳組成,2/3為美械裝備

2024-07-21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出動大批精銳部隊,進攻山東境內的華野軍主力。

特別是1947年,他派遣顧祝同為徐州軍總司令(簡稱:徐州軍將),接替潰敗的薛嶽,負責山東地區作戰,一時間,國軍主力集結在魯南、膠東地區。

至1947年3月,蔣介石已在山東糾集24個整編師、60個整編旅、近45萬軍隊,對兵力不足30萬的華野軍發動了地毯式全面進攻。

那麽,此次進攻山東的45萬軍隊中,國軍的王牌部隊和美式裝備的部隊有多少呢?

本期我們就和玉田君一起探討一下在國軍集中進攻山東的時候,國軍的品質到底是怎樣的,看看第三野戰軍(華野)面臨的是怎樣的地獄級副本……

45萬大軍,重點進攻山東

1946年解放戰爭元年,蔣介石傷亡慘重,損失的七十多萬軍隊中,有四成以上被華野軍在華東地區全殲。

比士兵和將領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華野軍在戰爭中一步步壯大起來。

在關內華東戰場,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北上,與山東陳將軍組成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前身)後,新華東野戰軍總兵力已超過27萬野戰軍,成為我軍在關內最強的戰區。

1947年1月至2月的戰鬥中,新組建的華野部隊在魯南和萊蕪兩地分別殲滅國民黨軍近10萬。萊蕪戰役又殲滅國民黨李仙洲集團兩個半軍,總兵力五萬余人。這次戰役也是蔣介石發動全面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直接瓦解了國民黨在山東的全面進攻。

基於1946年的失敗,為了扭轉內地的頹勢,蔣介石決定調整主攻方向。

他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華北、東北等戰場采取防禦態勢,進一步縮小防禦區域,把兵力集中在大城市和鐵路線周圍,集中力量長期堅守陣地。

同時決定向山東、陜北兩大解放區部署大規模部隊。

據老蔣說,

「必須徹底摧毀敵人的指揮部和釋出命令的指揮所,有效捕獲敵人……內地敵人的主力集中在山東,山東又是戰略要地,交通便利,出海方便,如果能消滅山東的華野軍主力,那麽消滅其他戰場的敵人就輕而易舉了。」

所以1947年蔣介石就是以這樣的策略,對山東發動了大攻勢。

戰役前,蔣介石還調整了國民黨在山東的戰區。

他讓親信顧祝同以國防部徐州軍營司令官的名義去徐州,接替原徐州宣慰司司長薛嶽,並整合鄭州宣慰司,撤銷兩州宣慰司,把軍事力量全部集中到徐州軍營司令官那裏。

顧祝同上任後,也開始謀劃全面進攻解放區。

顧祝同的戰術也很簡單直接,采用密集陣法推進……

「他吸取了前任薛嶽歷次單獨進攻的教訓,被我軍利用空間滲透、迂回分割、殲滅戰法輕易摧毀,采取密集進攻、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術組織進攻。」

當時顧祝同把主力進攻力量分成三個軍團,分別是:

該部隊由整編的第二十五、二十八、五十七、六十五、七十四、八十三師組成,沿臨沂、海州線向西北推進,以臨煙公路為機動路線,深入魯中腹地蒙陰。

主力為國軍王牌第5軍(整編第5師)及整編第72、第75、第85師,這支部隊由西向東進攻,主力集結在汶上地區,經大同經浦路後,直接對我沂蒙根據地以北的泰安、萊蕪地區進行合圍。

這個軍是輔助作戰部隊,由桂系整編第七師、整編第四十八師和第十一師、第二十師、第六十四師、第八十四師組成,主要作戰方向在兗州、藤縣地區,配合進攻兗州、臨邑的一軍,直接向我沂蒙根據地挺進。

部署完畢之後,顧祝同還特意給湯恩伯等人布置了任務,要同步前進,而且各個師的距離都要在一天的距離之內,方便互相救援。

其實顧祝同之所以這麽做,是被粟裕的滲透阻擊作戰嚇到了,以往的作戰中,只要兩支國民黨軍隊距離超過一百公裏,粟裕就敢於迂回作戰。

除了這三個軍團之外。

對於其他次要重點方向,徐州軍區總部也派出相應兵力牽制,如在魯南、蘇北後方,馮誌安等編整第十二師、第五十八師、第五十九師、第七十七師進攻蘇魯根據地;同時,在膠東方向,從青島、即墨出動的國軍編整第八師、第九師、第四十五師、第五十四師也進攻高密,遲滯我軍。

五大主力走了三,聚集了多名王牌球員

很多人可能覺得,當時我軍在山東有三十萬大軍,顧祝同有四十五萬大軍,總兵力比為1.5:1。但華野軍是主場作戰,有地利、人利,又有戰神粟裕的指揮,對付四十五萬國軍應該不成問題。

要知道一年前蘇中七戰七捷,粟裕以五萬大軍對抗十二萬大軍,不也是贏了嗎?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粟裕在蘇中的勝利雖然壯烈,但也與李默安在蘇中地區的部隊戰鬥力較弱有關。

這次進擊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可以說是長城內國民黨軍隊的天花板。

從兵力上講,比當年隨林將軍在關外作戰的杜聿明部隊(美式裝備)還要強。

東北國民黨精銳部隊(劇照)

那麽,國軍這24個整編師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呢?

我們先來看看國軍整編的24個師,分別是:

「重組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二十、第二十五、第二十八、第四十五、第四十八、第五十四、第五十七、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四、第六十五、第七十二、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第七十七、第八十三、第八十四和第八十五師。」

那麽這24個師在國軍內部的地位如何?

首先最頂尖的作戰力量自然是蔣介石一直吹噓的美式裝備部隊。

在美國裝備的部隊中,五支主力部隊最受尊敬。

這五支主力軍分別是新一軍、新六軍、新五軍、新十八軍和七十四軍,此次部署到山東的就有三支。

分別是第五軍(整編第五師)、第十八軍(整編第十一師)和第七十四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第五軍是杜聿明的起步部隊,軍長是心高氣傲的邱清泉;第十一師是陳誠的心腹大將,土木工程部的老大哥;第七十四師是抗戰中的鐵軍,是國軍殺敵最多的軍級部隊。

美式武器中除了五大主力之外,最強的便是首批「34年制甲級軍」,總共有13個軍,也被形象地稱為美式裝備十三金剛。

除了上述五支主力軍外,其余八支中有三支用來重點進攻山東。

他們是:

李彌的整編第8師,王淩雲的整編第9師(原第2軍,四大攻擊軍之一,土木部二哥闕漢卿的整編第54師)。

而當時美制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在裝備上比華野軍有著降維優勢:

一個美制軍,轄3個師(整編旅),共約3.5萬人(第5集團軍人數更多),配備輕重機槍1500余挺,60公釐以上火炮380門,105公釐榴彈炮12門,75公釐美制山炮36門,一個美制軍當時相當於華野軍兩個縱隊的兵力。

也就是說,山東根據地圍攻戰中,國軍最精銳的美制部隊中,五支主力部隊中,有三支沒了,如果加上萊蕪戰役中被粟裕全殲的韓軍第73軍,一共就沒了六支美制部隊。

接下來是國軍二線主力部隊、半美制裝備部隊和精銳雜牌裝備部隊。

其中半美制軍其實就是美制軍的弱化版,當年蔣介石把全國11個美制軍中的1/3拿出來,裝備了11個半美制軍,這批部隊雖然不如美制軍,但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即便是東北半美式裝備的第52軍,實戰能力也強於一般的美式裝備部隊。

此次進入山東的半美制裝備部隊有:

楊幹才所整編第20師(川軍第20軍)、李良榮所整編第28師、劉振祥所整編第64師(投奔蔣介石的粵軍部隊)。

這三個整編師是在原有的11個整編師之中,但實際上還包括後來李天俠的整編第八十三師和湯恩伯麾下吳紹周的整編第八十五師(湯恩伯的第二支主力部隊)。

而且,如果除去在魯南戰役和萊蕪戰役中被粟裕摧毀的馬立五整編第二十六師和韓連成整編第四十六師,剩余的十個半美制師中,有五個都在山東戰場。

進攻山東基地的部隊中,除了半美式裝備的集團軍外,還有4支雜牌裝備的部隊。

他們是:

桂系的雙子星是整編第7師(鋼7軍)和整編第48師(48軍),顧祝同最直接的整編第25師(25軍),以及由粵軍增援的整編第65師。

桂系第七軍自然不用多介紹了,是國軍能挑戰美制軍的十大王牌軍之一。第四十八軍也有過半數美制軍的實力。王牌整編二十五師也有美制軍的實力,雖然是日制,但裝備最齊全(配備12門野戰炮+36門山炮)。和整編第四十八師一樣,兩廣粵軍第六十五師也有半數美制軍的實力。

以上就是山東國軍最精銳的部隊。

當時山東戰場集中了蔣介石一半以上的美制部隊和全國一半以上的美制部隊。

最後是三流部隊。

不過即便是這些三流部隊在剩下的九個整編師裏也是相當有實力的。

具有中央軍背景的人包括:

整編第十二師(集中東北軍,師長霍守義,黃埔軍校第三期)、第四十五師(師長陳金城,黃埔軍校第三期)、第五十七師、第七十二師(集中川軍)、第七十五師

能算得上雜牌軍和弱旅的,只有五十八師(雲南軍)、五十九師(西北軍)、七十七師(西北軍)、八十四師(吳化文)。

20個強大的整編師一起進攻山東解放區,可見蔣介石確實投入了不少資金……

而且這些部隊不但是紙面上的王牌部隊,而且擁有極其優秀的以往作戰經驗。

這些部隊大多是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在前線的主力,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重大戰役經驗,下級指揮員均為在前線與日軍交戰過的老將。

即便面對國軍如此地獄級的副本,粟裕與陳將軍率領華野軍,仍以龍燈戰術繞開顧祝同,並最終速戰速決,以孟良崮之戰徹底粉碎了國軍的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