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周亞夫父子,是歷史上少有的名將父子。這對父子為大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足以與秦朝時的王翦王賁父子相媲美。
可周勃周亞夫父子最後都因「謀反」的罪名而被下獄,最後落寞而終,結局淒涼。
甚至周亞夫的結局都成謎:周亞夫被審案的廷尉一口咬死要謀反,周亞夫之死,究竟是眼見申辯無望而選擇體面自盡,還是獄中斷了飲食後被活活餓死?
有人將這一切歸因於他們的性格,認為他們性格過於固執,寧折不彎,因而得罪了皇帝,帶來了悲慘結局。
但翻看史料細細思量,會發現周氏父子除去傲慢的態度之外,並沒有太多的逾矩之舉。與後世的權臣相比,他們並沒有亂政的行為,甚至盡職盡責、鞠躬盡瘁堪稱「忠臣」。
既然如此,周氏父子卻遭受到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皇帝的接連打壓,其中原因又何在?
其實文景二帝相繼打壓,並非看周氏父子不順眼,而是有其底層邏輯,他們一直致力於扼殺一種可能性。
周勃為代表的功臣集團在呂氏被滅後,接手了其權力,成為足以左右朝局、選立天子的強大力量;而周亞夫為代表的軍功階層在七國之亂後,擠占了原屬諸侯的權力空間,隨後與皇帝分庭抗禮,影響太子廢立。
可惜周勃父子,只知建功立業,卻不知應對皇帝,既不會揣摩上意,也不知進退,以至於兩代人一再陷入帝王術的局中。
周勃父子的遭遇,是不是像極了如今職場上一些老實人?他們經常會發出各種感慨,諸如:為什麽做得多錯得多?好不容易做出的業績,總是被領導搶去?怎麽一不小心總是容易被針對?
鬼谷子曾說:「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或許老實人適當學會一點偽裝和保護色,讓自己不過多暴露個性,避免動不動做出點業績就拉仇恨,別過多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會不會在職場上走得更順遂一些?
文景之治
漢文帝開局便遇兇險萬分的「有君求君」局
漢文帝劉恒進入長安城中,實際上是入了功臣集團的一個局。
當時功臣集團族滅呂氏,即將著手殺少帝劉弘,可謂是風頭正盛、無人可擋。
與歷史上的廢立事件不同,這回功臣們還沒明確宣布廢掉少帝,卻秘密地召劉恒到長安, 「陰使人召代王。」
這個「陰」字,頗有深意:功臣們不出面、不擔責,讓劉恒自己清理家務事,承擔殺親戚的罪名, 「自任篡弒之惡。」 同時,功臣們還能占據道義上的主動,一旦劉恒不對功臣們的胃口,就可隨時讓他卷鋪蓋走人。
這便是兇險萬分的「有君求君」之局。 有皇帝還找皇帝,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虎相鬥必有一傷,讓新舊兩個皇帝自己鬥。而功臣集團卻在一旁漁翁得利。
好在當時劉恒看清了功臣集團的本質:功臣雖然強勢,但缺乏將劉氏取而代之的領袖人物;此外有劉氏諸侯王在地方的牽制,功臣集團不敢貿然造次。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平衡好各方利益,要順利取代漢少帝、成功站穩腳跟,並不難。
可功臣集團依舊想保持強勢,他們推出的代表,便是太尉周勃。 這裏有一個疑問:為何周勃要在關鍵時刻出這個頭?實際上,他後來並沒有因為這次與皇帝賽局而得到太多實際上的好處,反而因此成為皇帝肉中刺、眼中釘,飽受打壓。 或許個性耿直的他並沒有想太明白,但在同事們的恭維下,他就這麽幹了。
劉恒抵達長安後,眾臣在灞橋迎接。當著眾人的面,周勃邀請劉恒私下談話。這明顯就是讓天下人看到,劉恒到長安來,是因為有見不得光的勾當,是有把柄在功臣集團手中。但劉恒公開表示:有公事,就公開講;有私事,那麽王者沒有什麽私情。
並且為了表明自己進宮的合理性,劉恒公開高調進城,然後在代王邸宮內,率領群臣上演了一幕「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的大戲。再三謙讓之後,劉恒在群臣的堅持下登上皇位,成為了漢文帝。
這可謂是一舉多得:漢文帝在公開場合宣稱了其獨立性;在群臣的勸進下獲得了合法性;既然是功臣們勸進的,那麽漢文帝就和功臣們實作了利益繫結。
漢文帝的第一步踏得很穩,成功解決了生存還是淪陷的問題。
漢文帝登基
挑頭者周勃受到「重點照顧」
功臣集團的強勢,讓漢文帝感到如芒在背。
為了鞏固皇權,漢文帝嘗試進行反擊。只是他的方法極為巧妙。
作為從功臣集團中堂而皇之站出來的帶頭大哥,周勃率先享受到了漢文帝一系列綿裏藏針的打壓手段。
1、明升暗貶
漢文帝將周勃提升為右丞相,名為百官之首,但暗地裏卻將其與軍隊做了剝離,收去了其兵權。
2、制造孤立
漢文帝即位後論功行賞,賜給周勃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
這一賞賜數額,遠遠高出其他功臣。比如,位居封賞第二位的陳平,僅僅獲賜金千斤,增加食邑三千戶。
周勃的賞金是陳平的五倍,食邑是陳平的三倍多。至於其他功臣所得封賞,更是周勃的零頭。
這種封賞差距,搞得周勃像是擁護漢文帝即位的主導者。但實際上周勃在誅滅諸呂時,多是依靠了其他人的幫助,他的功績尚達不到如此突出的地位。可如今卻「受厚賞,處尊位」。
封賞不公,導致周勃和其他功臣的關系就不再密切,他被孤立,成為大家眼紅和不滿的物件。
3、制造矛盾
在決定丞相人選時,漢文帝采納了陳平的建議,將周勃任命為右丞相,而陳平為次,任左丞相。
誅滅呂氏時,陳平出力不比周勃少,但無論是官職還是封賞,陳平都差了周勃不止一檔。這肯定會讓陳平心裏多少有點不平。
接著漢文帝繼續煽風點火,明知周勃更通曉軍事,卻總是問些錢谷、決獄的事情,讓周勃「汗出沾背」,而擅長幕後工作的陳平每次一答一個準。
這種「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做法,隱隱擡高了陳平,貶低了周勃。
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周勃和陳平這兩個功臣集團的巨頭開始產生內耗,關系日漸疏遠。
和漢文帝對著幹的聲音開始沒那麽齊整了。
4、動搖權威
緊接著,漢文帝實施了一項重要的德政: 「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過去是一人犯罪,全家受罰。現在漢文帝決定廢除這種「連坐」制度。
顯然這能讓呂氏余黨不再被連根拔,能爭取到呂氏余黨轉而支持漢文帝。
「除諸呂」的功臣集團顯然會反對這項措施。
但因為漢文帝前期做了大量「功課」,功臣集團已經很難再擰成一股繩。於是「連坐」制度終被廢除。
這實際上是漢文帝的一次試探性進攻。 畢竟呂氏余黨也所剩無幾,爭不爭取意義並不大。
但透過這次事件,漢文帝明白:他已經成功分裂和削弱了功臣集團,周勃等人已不再強勢。
一系列行雲流水的操作,對功臣們先捧再摔後,周勃等人清楚地見識到漢文帝的厲害,並感到無形的威脅。
在旁人的勸說下,周勃選擇退讓,辭去丞相之位。
厚此薄彼,讓功臣們陷入內耗
功虧一簣的打壓
可就算沒了官職,這些功臣們還是頗具威脅。
其一,他們長期盤踞在長安城,相互勾結在一起,具備左右朝政的巨大影響力。
其二,不少功臣被封侯,他們有自己的封地,可以自行收稅,截斷了朝廷部份財源。並且列侯在封地擁有朝廷官制、宮禁宿衛、軍隊、宗廟與社稷,形成了小號的獨立王國。
漢文帝分兩步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步,給予列侯幾乎和諸侯相等的待遇,引誘功臣們自發回封地;
第二步,想方設法收回這些封地,讓這些功臣徹底失去生存發展的權力基礎。
這第一刀便落到了周勃頭上。
丞相陳平去世,漢文帝又任命周勃為丞相。可周勃只貪圖丞相之位,卻也沒弄清漢文帝給他官職的緣由,只是冒然接受任命,沒想到再一次掉進了坑裏。
十個多月後,漢文帝說:「前日我詔令列侯,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國去,有的人還沒有動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您率先到封國去吧。」周勃於是被免去丞相職務,帶頭前往封國。
周勃此時被漢文帝所驅使。如果漢文帝親自驅使功臣們離開長安,那他肯定會引發功臣們的不滿。而讓周勃帶頭,就迅速變成了功臣集團的內部矛盾。
再度任相才十個多月,周勃在朝堂上來來去去可謂片葉不沾身,根本沒法樹立自己的影響。只能任人拿捏,再一次成為了工具人和冤大頭。
當然不少功臣即便到了封地也絕非善茬。在將新封侯國安置於漢郡,加強對列侯的監管的同時,漢文帝啟動了第二步:將功臣的權力逐步吞噬掉。
這一次,又從周勃開始,殺雞儆猴。
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
有人上書告發周勃想謀反,於是朝廷捕捉周勃治罪。
現在周勃就面臨漢文帝給的選擇題:1、服軟認罪,然後聽任漢文帝削除其封國,從此不再染指權力,踏踏實實做一個富家翁。
2、竭盡全力反戈一擊,用實力迫使漢文帝收手。可這麽做即便能夠保住自己的利益,但從此就會失去來自皇帝的善意。
周勃顯然沒有陳平那麽靈活權變,他固執地選擇了第二個選項。由此為周氏最後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在監獄獄吏的指點下,周勃找到了兩方勢力為自己開脫:周勃的長子周勝之娶公主為妻,所以周勃請公主作證其無意謀反。
周勃把增封受賜的財物都給了薄太後同母弟、漢文帝舅舅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緊急關頭,薄昭替他向薄太後求情。於是薄太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幹政:
文帝朝,太後以冒絮提文帝,曰:「絳侯綰皇帝璽,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
漢文帝處理政事時,薄太後當著眾人面抓起頭巾向文帝擲去,並聲稱周勃無罪。
女兒和母親連番求情,讓漢文帝感到巨大的壓力。漢文帝被迫赦免了周勃的罪過,恢復了周勃的爵位和封地。
漢文帝看到了功臣集團和外戚集團聯合的危險。於是趁著外戚集團還沒有成形,他轉而開始處理家務事。
六年後,即公元前170年,薄昭殺朝廷使者犯了罪,漢文帝令群臣為其哭喪,逼迫薄昭無奈自盡。薄氏外戚從此逐步退下舞台。
但漢文帝並沒有就此善罷甘休,待周勃死後,找個由頭處罰了他的兒子周勝之,最終還是收回其封地。
(周勃)子勝之代侯。六歲,尚公主,不相中,坐殺人,國除。
絳邑公主雖然為周勃開脫了謀逆之罪,但這次她卻無法再為丈夫免去罪名。
但漢文帝這個人,很懂得世道人心,很善於樹立「厚道」的人設。雖然罰了周勝之,但還是下令推選周勃兒子中最賢良的周亞夫來繼承爵位。
這樣,周家失了封地,還得感謝漢文帝的仁慈。
周勃事事小心,可不料還是被打入大牢
漢景帝啟用周亞夫
周亞夫之所以受重用,還是跟其專業實力過硬有關。
其實漢文帝嘗試過用宗室子弟逐步替代功臣集團,但很可惜失敗了。
公元前158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漢文帝急忙調邊將鎮守防禦。為了警衛京師,文帝派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防禦守衛。除了河內太守周亞夫外,還有宗正卿劉禮、祝茲侯徐厲。徐厲是個很會順應形勢的老臣,他當時正秉承「偃武修文」的原則,頗受漢文帝信任。而劉禮則是正兒八經的宗室子弟。
指派給徐厲和劉禮駐守地更為重要,可當漢文帝前去慰問時卻發現他們營壘中管理松懈,治軍不嚴。但周亞夫的細柳營則戒備森嚴,連皇帝的車馬都敢攔。
一個月後,匈奴兵退去。漢文帝命三路軍隊撤兵,然後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
沒辦法,宗室子弟給了機會都不中用,所以還得重用功臣集團的後代。
漢景帝繼位後,繼續推行漢文帝鞏固皇權的策略。他重用具有法家思維的老師晁錯,開始對各方勢力進行打壓。
除了提出讓其名聞天下的「削藩之策」外,晁錯還下了不少狠手:
晁錯對抗相權,搶走了丞相申屠嘉的權力和風頭,逼申屠嘉氣得吐血而亡。申屠嘉之後,丞相漸漸變得弱勢;
晁錯對抗軍功集團。晁錯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將以前被軍功集團把控的爵位放開,讓富商用金錢便可換取較高的爵位。這樣就放開了被功臣集團所把持的爵位。
繼漢文帝讓功臣遠離權力中心,逐步找茬收回封地之後,漢景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開始拿功臣們的爵位開刀。
爵位一動,功臣們就得徹底熄火了。
按照這個思路,估計功臣之後周亞夫的人生會很坎坷。
但此時另一個隱患被引爆,被不斷削弱的諸侯們忍不住,率先發難,「七國之亂」發生了。
七國之亂開始時,朝廷軍隊捉襟見肘,局勢一度十分危急。後來竇嬰和袁盎聯手逼宮,提出若要功臣們全力出戰,漢景帝就得殺掉自己的恩師晁錯,將權力重新返還給功臣和外戚。
為戰勝諸侯,漢景帝不得不妥協。
周亞夫被任命為統率全國兵馬的太尉,迎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七國之亂
功臣集團盛極而衰
七國之亂後,劉姓諸侯的勢力大為削弱,功臣集團和外戚勢力開始瘋狂擴張。
周亞夫被提拔為丞相,而竇嬰也被封為魏其侯。公元前153年,劉榮被立為太子後不久,占盡風頭的竇嬰就被任命為太子太傅,輔佐劉榮。周亞夫、竇嬰等人便成為太子劉榮的主要支持者。
父親周勃屢受打壓,到了周亞夫這代好不容易受到重用,好歹應該吸取一點教訓吧?並沒有。
可見有時候原生家庭的不利影響,真的會波及幾代人。就比如說老周家,這老實耿直的性格,到了周亞夫這代依舊沒變。
周亞夫任丞相時,依舊我行我素,處處與漢景帝作對,在商議封王信為侯、封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為侯的重大決策中,周亞夫用相權制約皇權,屢屢讓漢景帝犯難。
館陶長公主劉嫖提出想把自己的女兒阿嬌許配給太子劉榮做太子妃,被栗姬一口回絕。栗姬之所以果斷回絕,除了嫉恨劉嫖數次給景帝進獻美人搶她風頭外,還有另一層考慮:栗姬和太子是受到外戚及軍功集團庇護,周亞夫和竇嬰怎會允許皇室勢力闖進來插一竿子呢?
心腹和恩師被殺,自身權力受到制約,眼看下一任繼位者都要被控制,這讓漢景帝有了深深的危機感。為了守護大漢江山,他不得不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擊。
為此他廢掉太子劉榮,斬斷周亞夫和竇嬰賴以發展的根基。改立劉徹為太子,借用王氏外戚的力量擠占周亞夫和竇嬰的權力空間。
故太子劉榮因「侵太廟地案」而被逼死後,作為舊功臣集團的代表人物,周亞夫又被釘選為首要打擊目標。
劉榮之死,讓漢景帝和竇嬰、周亞夫的鬥爭趨於白熱化
甲盾謎案
周亞夫因「私藏甲胄案」而死。但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卻是一場酒席。
漢景帝一次宴請群臣,也邀請周亞夫到場,可現場這麽多人,唯獨在周亞夫面前沒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漢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樂意地向景帝跪下謝罪。漢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漢景帝再說話,就自己走了。
漢景帝嘆息著說:「這種人怎麽能輔佐少主呢?」
有人認為,這是漢景帝對周亞夫的一次服從性測試。但其實這是漢景帝設下的一場讓周亞夫進退不能的死局:
面對大塊的肉,沒有刀和筷子,怎麽吃呢?
可如果不吃或者直接用手吃,在皇帝面前都屬於不敬。
所以周亞夫只能請求拿一雙筷子。但漢景帝偏偏將唯一的一條路堵死,對周亞夫奚落一番。
此時周亞夫只能有兩種選擇:1、服軟認慫,向漢景帝請罪,從此金盆洗手,不再問江湖事;
2、奮起反抗不公,堅決不向皇帝低頭。
這個「服不服」的問題,和他老爹周勃遇到的問題何其相似?!
漢景帝吃準了,周亞夫肯定會作出和周勃一樣的選擇,絕不服軟低頭。
但此時周亞夫的實力已經遠遠不如周勃,已經沒有什麽人願意幫助周亞夫了。
所以漢景帝決定痛下殺手。他最後的一句話也透出濃濃的殺意:
此鞍鞍者非少主臣也。
既然不是新皇帝的臣子,那就幹脆被老皇帝一並帶走吧。
利用周亞夫在酒席上失了君臣禮儀這件事,漢景帝成功制造了對周亞夫不利的輿論,大臣們紛紛對周亞夫敬而遠之,周亞夫被完全孤立起來。
趁此機會,漢景帝馬上又炮製了一起「甲盾案」。
周亞夫兒子周陽見他年老了,就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他去世時發喪時用。但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周亞夫的兒子給傭工期限少,還不想早點給錢,結果,心有怨氣的傭工就告發他私自買國家禁止的用品,要謀反。漢景帝派人追查此事,案件被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直接就給周亞夫定了個謀反的罪名。
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閉食抗議五天後,在監牢中吐血而亡。周亞夫死後,周家便徹底垮了,從此一蹶不振。
一代名將周亞夫最終慘死獄中
人們往往將周勃周亞夫父子遭遇悲慘結局的原因,歸因於他們固執的個性。不可否認,因為缺少變通,的確讓這對名將父子收獲了最差的結果。
當然探究根本原因,卻是周勃周亞夫父子,成為漢文帝漢景帝打壓功臣集團過程中的犧牲品。 畢竟削奪藩王封地、打壓功臣集團和外戚集團,是文帝景帝接力完成的歷史性任務,所謂蘭芝當道、不得不除。
那麽作為職場老實人,應該具備哪些自我修養呢?
鬼谷子曾說:「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為啥說「聖人之道,在隱與匿」呢?這是因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內心是足夠自洽與自信的,他不會刻意地追求得到他人的關註和認可。這種低調內斂的處世方式,不僅能讓自己內心平靜,也能規避掉不少麻煩與紛爭。
所以作為職場老實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需要「隱」的實在不少,包括隱藏成就以免拉仇恨,隱藏情緒以免被人識破,隱藏想法以免為人利用,等等。 否則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捧殺出了圈,卻缺乏應對的手腕和能力,那麽就只會淪為任人宰割的冤大頭。
所以不如在無聲無息中成長和進步,然後驚艷所有人。
而周勃周亞夫父子,本來個性耿直實在,之所以一再被功臣集團推為帶頭大哥,被漢文帝漢景帝接續打擊,就是因為他們不善於低調,從而成為被各方利用的物件。
或許如果周氏父子在看清大勢的前提下,見好就收,靈活變通,像王翦父子一樣急流勇退,深諳「隱與匿」的道理,或許周氏家族能夠避免一蹶不振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