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擔任總參謀長時,配備的11位副總長都有誰?為何7人未就任?

2024-04-10歷史

說起粟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戰爭年代他是極其亮眼的一顆將星,眾多戰績一直到今天還有人津津樂道。新中國成立後,粟裕有過一段時間的養病期,不過他的能力得到了中央的一致認可,因此在他身體康復後很快就被委以重任。

1954年10月末,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粟裕接替聶榮臻擔任了總參謀長,要負責全軍的軍事訓練、組織編制、兵役動員等等工作,肩上的擔子非常重。

比較有趣的是,中央在任命粟裕為總參謀長時,竟同時任命了十一位副總參謀長,而且這十一位副總參謀長竟還有七位沒有到任,這是怎麽回事呢?

淮海戰役是粟裕軍事生涯的巔峰,可惜後來有兩場戰事他都錯過了。上海解放後,中央就把目光放在了台灣省,1949年6月14日毛主席致電粟裕: 請開始註意研究奪取台灣的問題 。很快粟裕就被任命為攻台委員會主任。

由於客觀因素,當時我軍並不擅長海戰,於是攻台計劃時間一再延後,可惜國際形勢變化,北韓半島燃起了戰火。為了領土安全,中央將戰略重心轉到了東北,台灣省便一直被擱置了下來。

在正式出兵抗美援朝之前,中央為應對即將可能到來的戰爭組建了東北邊防軍,東北邊防軍就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前身,而其司令員兼政委就是粟裕。

主席開始也希望粟裕能夠出征,奈何粟裕當時的身體已經很不好,羅瑞卿前去看望時發現他下床都很困難,於是他又一次錯過了。 如果粟裕掛帥解放台灣或抗美援朝,那就有很大機率能被授予元帥了,只能說際遇弄人吧。

粟裕未去東北邊防軍就任,先是在青島療養了一段時間,只是當時國內的醫療水平有限,他的身體並沒有好轉,於是經中央批準前去蘇聯治病,直到1951年9月才回國。

沒多久,中央就安排粟裕到總參工作,先後擔任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二副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

到1954年10月粟裕擔任總參謀長前,副總長一共也才四人,除了他以外另三人分別是 黃克誠、張宗遜、李克農。

但是粟裕擔任總參謀長時,中央還將 陳賡、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 楚八人任命為副總長,這番安排真的可以用那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形容了。

不過雖然有十一位副總長,卻只有陳賡、李克農、張宗遜、張愛萍四位是真正到總參上班的,這點在張愛萍兒子張勝所著的【父親張愛萍】一書中有過敘述。

另外七人未就職倒不是擺架子,歸根結底就兩個字——太忙,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還有很多其它工作需要去統籌實行,一眾崗位都急缺人員,因此他們都分身乏術,實在沒辦法到總參上任。

先說 許世友 ,1947年華中、山東兩大野戰軍合並後,粟裕與許世友曾共事過一段時間,兩人雖說因為戰場上的事發生過小矛盾,但私交還是不錯的,不存在什麽因為恩怨而不去就任的問題。

許世友1953年以誌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的身份入朝,次年回國後不久便擔任了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這時候的華東軍區兩位領導陳毅陳老總已兼任了國務院副總理,粟裕又在北京就任總長,所以需要許世友這位老將來坐鎮。

1955年華東軍區改編為南京軍區,許世友成為首任司令員,此時的東南沿海並不平靜,許世友還是走不開,因此就沒能入京就職。

楊成武 從抗美援朝回國後擔任了北京軍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區司令員、防空軍司令員、防空部隊黨委書記等職。

雖然人在北京,但他不僅要負責首都及中央領導人的安全,還要整備剛剛成為獨立軍種的防空軍,又要搞好北京軍區的軍事訓練,每天的任務非常繁重,根本就沒辦法去參謀部工作,所以他兼任副總長更多時候是個象征意義。

鄧華 同樣也參加了抗美援朝,並且還是第二任誌願軍司令員,他在北韓戰場的表現與貢獻都極其突出,直到停戰協定簽訂後才回國。

由於擔心美國、南韓再挑起戰火,中央讓回國不久的鄧華擔任了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改編後的沈陽軍區司令員。

東北當時是全國工業重心,鄧華要抓軍事訓練、部隊調配等等問題,因此也走不開。

彭紹輝 則是長期在西北工作,從1952年開始歷任西北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西北軍區當時也是六大軍區之一,他也走不開。

1955年西北軍區改編為蘭州軍區後,彭紹輝就同時擔任了副總參謀長和訓練總監部副部長,他當時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成立的訓練總監部,因此也沒多少時間去總參謀部上班。

王震 是解放新疆的大功臣,後來為了邊陲的穩定又長期在新疆坐鎮。抗美援朝結束後,美國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遊蕩,使台海局勢變得緊張起來。中央從戰備角度出發,決定修一條北起江西鷹潭南至福建廈門的鐵路。

由於沿途地勢並不平坦,美軍的船艦又在步步緊逼,修建這條運輸大動脈的時間越短越好,組織考慮良久最終決定讓能力出眾的王震將軍來肩負起這個責任。

王震擔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立馬率領鐵道部隊奔赴特殊的「前線」,用26個月完成了原計劃用3年建成的鷹廈鐵路,使中國有底氣面對美國的訛詐。

當時他的擔子很重,經常到第一線去監督,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鐵路建設當中,所以也沒辦法去總參上任。

黃克誠 與粟裕戰爭年代就有過職務相當的時期,新四軍時兩人都是師長,粟裕1951年10月擔任了副總長,次年10月黃克誠也就任副總長。粟裕升為總參謀長後,黃克誠也升了一點成為第一副總長。

不過黃克誠每次都身兼數職,1954年前他兼任了總後勤部部長,主持全軍後勤工作,1954年後他另外兼任了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從幾個職務上就能看出他有多忙了。

早在紅軍時期黃克誠就與彭德懷結下了很深的感情,彭老總時任國防部長,國防部的任務不比總參謀部輕,因此黃克誠更多時間是在國防部為彭老總減輕壓力,協助處理日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粟裕不再擔任總參謀長後,這個職務就是黃克誠接任的。

唯一比較特殊的是 韓先楚 ,旋風司令戰爭年代未嘗敗績,抗美援朝運動戰時也經常去最前線指揮。他是軍事天才,但在文化上他也存在著短板。

由於出身貧寒,韓先楚只念過一年私塾,識字比較有限,還出現過多次把人名字讀錯的情況。尤其是到了北韓戰場,誌願軍雖然把美軍趕回了38線,但一些高科技還是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像韓先楚這樣的有識之士就認識到不學習不行。

從北韓戰場回來後,韓先楚先是進入武漢高幹文化速成班學了一年,他非常努力,語文和數學都達到了高中水平,還拿到了畢業證書。

1954年又進入南京軍事學院深造。連年的征戰讓他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他很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不願意去休養治療。有時上著課他的胃病犯了,疼得頭上汗水直流,然而他還是會堅持把課聽完。

他把戰場上那種不要命的精神帶到了學習上,讓楊得誌都忍不住感嘆: 跟先楚接觸時間最多的是在軍事學院的3年裏。當時我是戰役系主任,和先楚編在一個小組。他身體不好,沒有完全治療好就帶病到軍事學院堅持聽課。我有時實在看不過去,就勸他休息一天半天,他總是搖頭,說沒有關系,來學習不容易,一定要堅持下去。

如此投入的韓先楚,自然也是沒有辦法去總參上任的。

從上述各位將軍的情況我們就能看出,新中國成立時人才缺口是真的大啊!每個人基本上都要身兼多職,工作特別繁忙,而且他們往往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而影響了身體健康,一代人,吃了好幾代人的苦啊!

向老一輩革命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