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學良100歲時,楊虎城的後代看望他,少帥顫抖後只說了四個字

2024-04-06歷史

張學良,是近代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但是他和楊虎城將軍發動西安事變,促成抗日統一戰線的結成,是絕對算得上大功一件。

張學良與楊虎城當年共謀大事,本該是患難之交,可惜後來命運弄人,兩位將軍一別之後,一個身死魂滅,一個軟禁半生,竟是再未相見。

相顧無言

其實曾經,張學良與楊虎城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是真的非常之親密,兩家人常常互相來往,兩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楊虎城的兒子還記得當年去找張伯伯玩,楊虎城就義之前,也一直惦念著遠在他鄉的張學良,但是天涯淪落,音書難通,直到張學良100歲的那一年,楊虎城的孫子楊瀚才終於去見了張學良一面。

那是1999年,夏威夷,楊瀚帶著女兒去拜訪張學良這個祖父輩的故人。雖然張學良常年需要坐輪椅,但是頭腦還算清醒。他們見面是在夏威夷的一個教堂門口,張學良老了,而楊瀚正是當年張學良和楊虎城認識時的年紀,正值壯年。

歲月不饒人,當年的將軍已經白發蒼蒼,但是張學良心裏,又怎麽會忘記楊虎城這個老朋友呢?當他見到楊瀚出現在眼前,就仿佛看見了當年的楊虎城,多年分別,他的心裏有太多話想要說,可是,說什麽呢?

以楊瀚的視角看來,其實張學良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在祖父的講述中,張學良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將軍,英勇無畏,像是電影裏走出來的傳奇人物,就算老了,也不該磨滅他的光環。

可是眼前的張學良只是一個平靜溫和的老人,當聽到楊瀚帶給他的關於楊虎城的囑托,他那平靜的臉上,也只是稍微顯現出來一兩秒的激動,隨後很努力的想要說些什麽,可是楊瀚湊近,以為張學良會說什麽要緊事的時候,張學良卻只顫抖著對他說:"你好,你好。"

就這樣嗎?聽見張學良的話,楊瀚的內心其實是失望的,他不敢相信,怎麽祖父和父親日復一日和後人講述的那個將軍,是這麽一副樣子呢?張學良只和他說了這麽四個字,楊瀚甚至懷疑,是不是幾十年的歲月,他早就忘記了當年的生死兄弟?

而當楊瀚問起關於楊虎城時,張學良卻選擇了沈默。當時年輕的楊瀚,並不是很能理解張學良的表現,甚至在關於這件事情的文字記錄裏表示了幾分不滿,他想,明明張學良在後來的許多場合,都還表現的十分健談,怎麽偏偏一提到祖父,就啞然無聲?

悠悠往事

楊虎城的死去,對於楊家後人來說,是一塊傷疤。楊虎城死的冤枉,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排擠到歐洲呆了好幾年,但是身為作戰將領的楊虎城如何甘心在歐洲偏安一隅,不顧國家危亡?所以楊虎城秘密聯系了一些革命者,想要回國效力,但是這個訊息,卻被戴笠截獲了。

戴笠自然不會幫著楊虎城隱瞞,很快就報告給了上級,按說楊虎城被扔到歐洲,就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流放",怎麽可能讓他回來?可是不久戴笠接到的命令是,不阻攔,任憑楊虎城回國。

老謀深算的戴笠明白,這可不是仁慈,而是要斬盡殺絕。畢竟,楊虎城已經起了異心,留之無用,殺掉他,正好殺雞儆猴,也除去了一個隱患。

回國的楊虎城不知道,自己已經跌入了陷阱,還想著為國抗日。幾天之後,宋子文給楊虎城發了電報,邀請楊虎城回國,楊虎城不知是計,以為這封電報正合自己心意,便欣然允諾。宋子文更是熱情的親自去香港迎接楊虎城歸來,可是楊虎城剛跟著宋子文到了南昌,對方就變了臉色,將他指責為"通敵叛國",隨後一眾親兵包圍上來,把楊虎城扣押。

回國之前,就有人勸過楊虎城,他搞出來西安事變,回到國內怎麽可能平安無事?可是楊虎城卻堅決要求回國,因為發動西安事變,正是為了抗日,如今,抗日戰爭已經在國內全面爆發,身為將領,他又怎麽可以躲在歐洲?或許是楊虎城把敵人想的太過善良,以為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即便有些積怨,也要先放下,把日本人趕出家門再做商議。

但是楊虎城沒想到,不是每一個人都如他一樣,將家國大義放在第一位,甚至他們不惜利用楊虎城的一番愛國之心,把他騙回來,隨後楊虎城遭到拘禁,並於1949年壯烈犧牲。

年華易老

而另一邊,西安事變的另一位發動者張學良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只是相比於楊虎城,他保住了一條命,不殺張學良,有很多方面的考量,畢竟張學良的威望和影響力遠遠高於楊虎城,手下也有些勢力,殺了他可能會造成一些動蕩,為了殺他給自己添大麻煩,不太劃算,把這個虎將軟禁起來,又何嘗不是一種報復呢?

於是,張學良的戰爭生涯,基本上從西安事變開始,就宣告了結束。很快他便被人嚴密看管起來,外面的抗日戰爭打的如火如荼,可是,恨透了日本人的張學良,只能守在方寸之地,謹小慎微的做一個囚徒,他沒有辦法,他個人的性命,還有全家老小的性命都攥在別人手裏,頭上懸著一把劍,隨時等著結果了他。

就這樣,張學良渾渾噩噩的度過了幾十年,這幾十年,似乎毫無意義,只是空度光陰,還有,把他從當年那個鐵血將軍,變成了一個戰戰兢兢,卻又不得不強裝鎮定的人質。無論是死去的楊虎城,還是活著的張學良,他們的人生理想,都已經被人殘忍的剝奪了,沒有機會重來。

若說張學良忘記了楊虎城,那是不可能的,早在楊瀚去探望他之前,他就給楊虎城的兒子寫過信,表示問候,張學良的後人也和楊虎城的後人時常來往,只是,當他見到楊瀚的時候,卻是真的只剩下沈默。

很多年之後,年歲漸長的楊瀚可能會理解當年張學良的反應,就像詩中說的那樣"卻道天涼好個秋",楊虎城不在了,張學良又有什麽可說呢?就算抱頭痛哭一場,那些年華也已經隨著時間永遠的消失了。